諸葛亮的《出師表》有什麼好?

時間 2021-05-06 00:07:30

1樓: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每個階段讀它總有不同的想法,也自省一下自己大方向對不對。

出師表這一套規劃,是每個希望逆勢而起的人應該學習體會的。積極的人可以找到奮進的理由,苟全的人可以找到懶惰的藉口。

蜀漢不治史,但可以照搬其他時期的歷史,諸葛孔明不會做得比其他人差。相互印證更覺得諸葛亮或者各個時期的頂級人物那遠超常人的眼光。

什麼叫見過世面,我看懂了諸葛亮,你那裡吹捧曾國藩李鴻章(說這兩位免得關小黑屋,不知說得不說得),我正眼回覆乙個就輸了。

2樓:無刀者

我記得少年時的我第一次讀《出師表》,腦海中只有乙個念頭,那就是這麼長的課文,要背誦並默寫全文,這可怎麼辦,諸葛亮你就不能寫的短些?

後來我長大一點,慢慢的接觸了三國的遊戲,看了老版的三國演義,看了三國演義的書,只覺得看到《出師表》說明諸葛亮又要出去征戰沙場,克敵制勝了,多的是乙份熱血激情

又過了十來年,我也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到了三十而立的年紀,經歷了很多,也淺讀過三國志這些史籍,回想起來才懂得「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的那份責任感,通讀全篇,對先主,武侯鞠躬盡瘁,一心匡扶漢室完成先帝遺願,以報答三顧之恩,對後主,視若己出嘔心瀝血輔佐的形象躍然紙上,字字發自肺腑,怎麼不令人感動?

才疏學淺,只能用陸游的一句「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來概括,諸葛武侯真乃英雄也!

3樓:李存瑁

很少發言,我們後人總解決的亮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悲劇人物,但蜀國不是沒有機會,看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看先帝傾巢而出吳蜀之戰,也是有機會和變數的。當然,後來二爺和先帝離開,魏吳政局穩定後,機會小了,但也不是沒有。如果亮能突破關中防線,從關中出函谷關,複製劉邦路徑未嘗不可。

又或等魏吳內亂,再出兵荊州,也許有機會。這都需要時間,給亮的時間不多了。

說說姜維,真英雄,看似冒險,但如果後方但凡有半點防禦之心,鄧艾幾千人攻不下成都,如果鄧艾身死,鍾會久攻劍閣不下,必然退軍。可惜後方草包,皇帝無能,空費苦心。約鍾會殺鄧艾,勝敗也在毫釐之間,差點運氣。

所謂大勢所趨,更多是後人評價,並非沒有機會。

慨嘆英豪!

4樓:張不執

一代人做一代事。他的使命已經完成了,把乙個貧困的國家治理到國泰民安。

這還不夠,把後人使命抗在雙肩,企圖獨自去完成幾代人才能完成的事。

以一洲之力戰九州之地,以少勝多,以弱勝強。雖然失敗於五丈原,但去回顧他的一生,永遠在解決難題。無論人生哪個階段都處於絕對劣勢,仍不屈不撓開創出乙個不錯的局面。

大概這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5樓:雲中的羲和和

因為表明自己的心跡,不然歷史上諸葛亮的形象不知道是什麼樣呢

朝堂上,黃皓對大家說:「諸葛亮這個人要辯證看待,不能神化他。他活著的時候搞「以反魏鬥爭為綱」,忽視發展大漢的生產力,季漢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多大發展。

幾次北伐都是我指揮的。南蠻是我平定安撫的。諸葛亮出征時我也在場。

空城計是我拍案決定的,諸葛連弩是我發明的。總的來說,諸葛亮這個人功過七三開。他一開始確實是偉大的抗魏英雄,但是後期在經濟建設犯了糊塗。

對於中原的國土,我們和魏國現在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要學習魏國好的一面。這不代表要走叛國道路。

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三足鼎立,我們就失敗了。如果又出現了什麼新的正統,那我們就真走了邪路了。」

滿朝文武感激涕零,掌聲雷動。

6樓:陳曉光

態度大於能力,忠誠大於一切,為報主公託孤之恩,六出祁山,累死在工作崗位上。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目標明確,誓死除賊興漢,27出山,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孔明忠臣爾!!

7樓:邢知曄

我也不是學中文的,不會分析太多。

《出師表》之所以震撼我,是在一次語文課上全班朗讀,我讀完感覺神清氣爽,行文的氣韻渾然天成,讀起來得勁。

我第一次認知「氣韻通暢」,得於諸葛。

8樓:

看到另乙個相關問題的回答,因為它具有「愛國愛民」的普世價值觀。

為什麼忠臣都容易流傳千古?因為他們都是人臣楷模,主流價值觀需要大眾向這些人學習。古往今來比諸葛亮能力強大的人並不少見,商湯有伊尹,西周有姜尚,齊國有管仲,秦國有商鞅,魏國有吳起,西漢有張良……但諸葛亮的名聲能顯赫至今,甚至名聲遠播中外,為什麼?

因為他不僅有能力,還忠君愛國,很有私德。這就是社會對中學生們的期望,即使沒有通天徹地的能力,也希望大家能夠愛國守法,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就是學習出師表的意義。

至於諸葛亮為人如何,就能力而言,堪比管(仲)、樂(毅),就私德而言,終生一妻,身後廉潔,已超越同時代幾乎百分之百的人。不必對其過度神話(千萬不要被演義誤導,否則容易產生落差),也不能對其憑空否定。就事論事,他愛國愛民的思想是絕對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9樓:好睏的醜醜

大學時候和室友開黑dota,他感慨了一句:「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

我立馬就懂了,他意思是:「我這大哥還沒發育好呢,中路就崩了!」

10樓:stay hungry

因為蜀漢與曹魏的實力兵力(一州對九州,步兵對騎兵)對比,事後分析可以說是必敗,或者說取勝機率很小。

歷史上以弱勝強者其實強者本身就名不副實,要麼內訌要麼窮兵黷武要麼空有武力沒有大腦。但是曹魏沒有內訌,也沒有以上任何現象。可以說基本無懈可擊。

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理想和對先主的承諾,只圖偏安一隅,等待滅亡。這才是出師表最動人的地方:謹守承諾,追求理想,百摺不饒。這比忠誠更讓我感動。

11樓:Omar's

以諸葛亮的才智,看不出劉備必敗嗎?看得出,為什麼還要誓死追隨?

初中第一次學出師表的時候,只覺得這篇課文真難背,理解起來也好困難。當時只覺得,諸葛亮肯定覺得劉備張飛關羽加自己,肯定能贏,所以孜孜不倦,鞠躬盡瘁。

後來讀了研,上了班,看到了這社會的黑暗面,為了一己私利多少人輕而易舉放棄了年少時學習的簡單的道理;多少人為了名利拉無辜之人墊背;多少人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心中毫無是非對錯還自稱「現實」。

隨著對三國的了解,逐漸明白,諸葛亮早就知道蜀國必敗,在異鄉的某乙個夜晚,重讀《出師表》, 突然鑽在被窩哭成狗。

那個千百年前的老人,早已經明白自己走的是那條必敗之路,卻義無反顧,披荊斬棘,他推卻無數可以榮華富貴的選擇,毅然決然在舊主死後走上那條注定失敗的路,那一抹悲壯也不是故意渲染,而是臨別也要忠心耿耿為阿斗籌畫的一條條計謀,他知道必敗,但他卻從未放棄,一直都沒有放棄。

到底是讀書之人的清高還是寧為玉碎的大道,但無論怎樣,我都看到了那乙個老人揹負著那個危急存亡之城和那個操蛋的亂世對抗。

這種勇氣和初心,難道不是你我這種被生活折磨一下就怨天尤人就想偷奸耍滑的小人所應該稍微感動一下的嗎?

12樓:liuyi

千言萬語匯成一句「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不管前路多艱,也要庶竭駑鈍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不負老領導囑託的這樣一種情懷,令人感動。

13樓:垂笑

恐怕是中國歷史乃至於世界歷史上最動人心魄的遺言了。

講真,前《出師表》可以算是諸葛亮交代的後事,首出祁山是孔明北伐最可能成功的一次,他壓上的所有的賭注,但是輸掉了街亭。

其實孔明很清楚天下的形勢,曹魏其勢非蜀能敵,所以,隆中對的時候他講得很清楚:據有荊襄、巴蜀,待天下有變,先主盡起巴蜀漢中之兵居高臨下,直取長安,另一上將軍提一偏師威逼樊城,以攝許昌。

也就是說,一直到關羽走麥城之前,所有行動都在計畫之內,但是之後的發展,卻與計畫大不相同了。天下的確有變,但是卻是季漢有變。不僅失了原本據有的部分荊襄之地,而且夷陵一場大火燒掉了季漢幾乎所有的主力。

所以,諸葛亮北伐,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按現在的話說,叫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是有著死亡的覺悟去北伐的,如果你理解這一點,那麼前出師表就好理解得多了。

對於孔明為什麼明知不可為而還要為之,請參照後出師表,講得那叫非常詳細,對天下大勢的把握不亞於隆中對。可以說,前出師表德沛千古,後出師表天下奇才!

14樓:寒舟

沒什麼好的,真的沒什麼好的,哪怕是我這個亮吹。對於出師表其實感覺不算太深,畢竟我是乙個現代人了。

但是,這篇文章是諸葛亮品德集大成的表現!

那些說諸葛亮懷有二心,要做權臣,權利欲極強的人。我就想問問,司馬昭會寫這個給曹奐麼?楊堅會寫這個給宇文闡麼?趙匡胤會寫這個東西給柴宗訓麼?

作為現代人,我們看出師表沒什麼感覺,因為裡面很多東西在我們看來都是錯誤的,比如愚忠,愚孝的思想,君子,小人的二元治國理念。這些其實都是過時的東西。

但是站在諸葛亮的角度,他是很用心寫這篇文章的,字裡行間我們讀到的是他對劉備的感激與對劉禪的關懷,他是真真切切希望劉禪能夠成長起來治理好這個國家的。在這裡面看不出他有一絲私心。

最關鍵的是,丞相的文字,與丞相的做法完全對應。他不是說一套做一套,而且這篇文字還在前面。就問有多少人寫作文寫過違心的話,有多少人真的符合自我介紹的情況?

萬古雲霄一羽毛

15樓:王劍七

《出師表》的好,不完全在於文辭和政見。作為臣子,他敢於屢次提到先帝劉備,提到自己與先帝的關係,並毫不客氣地教訓皇帝,這是大多數臣子不敢做的事情。他能夠忠誠於蜀漢基業,忠誠於皇帝劉備,這是非常難得的。

我們細讀此文,都會感受到一種純粹和真誠,這是此文作文表章出名的原因。

16樓:

雖然現在很多人在陰暗的揣測劉備和諸葛亮的君臣關係並非像史書上描寫的那樣如魚得水,懷疑劉禪對諸葛亮懷有忌憚,指責諸葛亮事必躬親是獨攬大權。可是讀懂出師表就會發現,字裡行間充滿對劉備的懷念,對君臣共同理想的堅定,出師表像是乙份遺書,對劉嬋如慈父般的囑託,我相信諸葛亮的忠誠,相信劉備對他的信任,更相信劉禪對諸葛亮事之如父

17樓:

沒什麼好。就是打著為天下,為人民幌子,要 「忠心」,這是掌權者需要的。

歷代統治者都喜歡這種人。

劉備死後諸葛亮看不到阿斗扶不起嗎? 還不是整個蜀地還不都是諸葛亮掌中囊物了。

18樓:陸伯言

這是乙個理想主義者寫給自己的誓言。

都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諸葛亮作為歷史上著名的忠臣,不僅是忠於自己的君主,更是忠於自己的理想。這篇表文寫於公元227年,這一年諸葛亮諸葛亮46歲,離五丈原還有七年。

孔子說五十知天命,不僅是順天知命,更是時日無多。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開篇是深深的憂慮也是拳拳的忠告。

十九年前他追隨先主劉備出山,此前他只是個隱居山野的普通士人,未曾涉及政事,更未嘗奔赴戰場,說紙上談兵也不為過。而這時的劉備已經年近半百,然而一事無成,猶然寄人籬下作為客將。但他給了諸葛亮出山的機會,他比諸葛亮為水,正救自己這條涸轍之魚。

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後來他的鞠躬盡瘁,不是為了那個名存實亡的漢室,而是為了這位知己伯樂。於是他在隆中策劃鼎足三分之計。

諸葛亮並非演義中的神,實際上他出山時也不過是乙個久居山野的年輕人,沒有劉備的世故圓滑與身經百戰,除了飽讀詩書,他一無所有,說是乙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也不為過,而當時之人,視鼎足三分也不過是一句笑話罷了,寄人籬下,殘兵敗將,猶敢窺視天下?但是聯吳破魏,奪取荊州,入主巴蜀,攻占漢中,進逼中原,睥睨天下,僅僅用了十年時間。諸葛亮不是一開始就封神的,這十年,他也經歷了成長,了解了統一天下的艱難,了解了萬千生民的痛苦,了解了戰場的瞬息萬變,人心的叵測詭詐。

但他也愈加堅定自己的信念,畢竟他離理想的實現也越來越近。

然而事與願違,正處於上公升階段的劉氏集團受到嚴重挫折。漢中之戰僅僅一年之後,吳國大都督呂蒙白笠渡江,奇襲荊州,吳蜀反目,原劉氏所有的荊州地界被奪,大將關羽陣亡(或言被俘拒降而死),孟達降曹,糜芳傅士仁降吳,次年,昭烈帝劉備起兵五萬報仇,與吳軍統帥陸遜戰於夷陵,時天氣炎熱,蜀軍疲憊,吳軍以火攻其連營,大潰。此戰後,劉備手下精英隊伍已喪失大半,幾乎再無擴張的實力。

公元223年季漢第一任皇帝病逝於白帝城,自此,隆中對已成畫餅,三國進入了幾十年的對峙階段。

從大起到大落,身邊的人也乙個個遠去,我不知道諸葛亮心中所想,但所謂衝擊,肯定是不小的。

但他一刻也沒有打算放棄。

所以才有了五月渡瀘,七擒孟獲,才有了五伐中原,關中凋敝。他一直是乙個理想主義者,但不是空想主義者,他知道有些東西明明不可,但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但不伐賊,王業亦亡,在理想與現實面前,他選擇理想,為理想獻身的人,無論結果,都是高尚的。

這些差不多是出師表的創作背景。

再說文章,你如果用純文學的角度看它,它不如楚辭,不如子虛賦,洛神賦,當然並非諸葛亮文字功底不行,而是這篇表文並非純粹文學作品,它不需要描寫與修辭,不需要駢句和押韻,你只需要看到的是,當你讀這篇表文時,乙個已經兩鬢斑白的中年人在面前絮絮低語,告誡自己的君王,像父親對兒子的囑咐那樣,陳說自己的理想,像高臥隆中時一樣。

他向來是仔細謹慎的人,仔細到瑣碎,所以才會說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劣得所。

他不如先主那麼知人,他只是小心翼翼的總結著自己的工作經驗。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貞良死節,這是他用人的標準,也是他對自己的要求。後來的馬謖,姜維,你可以懷疑他們的能力,但你質疑不了他們的忠誠。姜維作為魏人尚且殉國,可想諸葛亮的魅力。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

他向來都是這樣謙遜,又是這樣有雄心,哪怕最後一刻,也想的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他不厭其煩的重複郭攸之,費禕,董允的名字,因為對他自己不在的蜀漢,他始終放心不下。如果說他曾經是個銳利的年輕人,那現在的他,便是永遠悲天憫人的樣子。

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行文至此,全篇終結。

然後上表伐魏,登上他人生最後也是最絢麗的舞台。

可他還是走了

他一直放不下的蜀漢,

終歸還是要放下了

有些東西並非緊握雙拳就能抓住的。

理想主義者的心或許永遠不會死,但人終究難逃一死。

出師表寫的怎麼樣,我無法判斷,也沒資格評價。

但對這麼乙個人,除了尊敬我沒有其他情感。

而這篇記載他志向的文章,也值得跟隨他一起光耀千古。

或許你也是個理想主義者,那麼,請務必堅守它到最後一刻。

為什麼在《出師表》中,諸葛亮稱劉備為先主?

小葫蘆 原文如下,沒發現先主,都是先帝,題主可能看錯了。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

為什麼諸葛亮在出師表裡面提到向寵?

司馬真龍 提到向寵,不由得想起另外乙個魏國大將 于禁。先講乙個戰役,秭歸之戰,這是場什麼戰役呢?相信題主知道夷陵之戰,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七百里的戰役,秭歸之戰發生在夷陵之戰後。先來看看先主傳的記載 後十餘日,陸議大破先主軍於猇亭,將軍馮習 張南等皆沒。先主自猇亭還秭歸,收合離散兵,遂棄船舫,由步道還...

諸葛亮的出師表裡提到的名將為什麼不是趙雲魏延馬岱?而是乙個名不見經傳的向寵?

李成 因為諸葛亮推薦的是個zhongyang警衛團團長,而不是軍區司令。這個崗位要求能力強 但不需要出類拔萃 經歷過考驗,但不能獨當一面形成自己的勢力。最重要的,是忠誠,是他辦事老闆放心。把真正能做方面軍統帥的人放在這個崗位,是對蜀漢本不豐富的人力資源的浪費。而且成都有那樣的能人,諸葛丞相能放心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