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行禪定?

時間 2021-05-06 00:02:20

1樓:「已登出」

禪定也叫禪思、靜慮、止觀。禪定不是死板板的定,是靜下來深深的去思維、去體悟。禪定是活潑、活動的,是清醒明覺的活在每乙個當下。

讓心靜下來,成為一面明鏡,然後進入止觀雙運,照見到真理實相和十個結縛。

初禪: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

二禪:離有覺有觀、內淨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

三禪:離喜捨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聖說及舍。(放下喜)

四禪: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舍淨念一心。(放下樂)

初禪的五禪支: 尋、伺、喜、樂、一心。成就初禪要鎮伏貪嗔疑昏沉睡眠掉舉惡作五蓋。

①尋:找乙個讓心安止在上面的方法。簡單易行,隨時隨地可用功的方法最好,佛介紹出入息念最殊勝。

(出入息念,把心安止在呼吸上,也就是把注意力放在鼻頭、丹田,或小腹上。丹田的位置比較明顯,隨著呼吸的進出,丹田會一起一伏,容易覺察。

②伺:在找到的方法上用功,全心投入,守住不變。

③喜:伺穩定下來,氣息平穩,身心放鬆,自然產生歡喜的感覺,這是身體本能的正常反應。

④樂:當喜的感受持續不斷,漸漸減弱,趨向平穩、微細,繼續保持放鬆和不迎不拒的狀態,樂覺支便產生。喜覺支表現粗大、起伏明顯,如喜形於色,歡心跳躍;樂覺支表現微細、安詳、心曠神怡。

樂覺支持續不斷,就進入了禪悅為食的狀態。

⑤一心:心念集中不散亂,一心一意在乙個境界上,堅定不移,不動不搖。

入出息念是能夠入初禪到四禪的禪法,被世尊所盛讚。佛在大念處經關於入出息的教導:

身隨觀入出息部分

那麼,諸比庫,比庫又如何於身隨觀身而住呢?

諸比庫,於此,比庫前往林野,前往樹下,或前往空閒處,結跏趺而坐,保持其身正直,置念於面前。他只念於入息,只念於出息。

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

出息長時,了知:『我出息長。』

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

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諸比庫,猶如熟練的轆轤匠或轆轤匠的學徒,在長轉時了知:『我在長轉。』在短轉時了知:『我在短轉。』

諸比庫,同樣地,比庫入息長時,了知:『我入息長。』出息長時,了知:

『我出息長。』入息短時,了知:『我入息短。

』出息短時,了知:『我出息短。』他學:

『我將覺知全身而入息。』他學:『我將覺知全身而出息。

』他學:『我將平靜身行而入息。』他學:

『我將平靜身行而出息。』

如此,或於內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內外身隨觀身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壞滅之法而住,或於身隨觀生起、壞滅之法而住。他現起『有身』之念,只是為了智與憶念的程度。

他無所依而住,亦不執取世間的一切。

諸比庫,比庫乃如此於身隨觀身而住。

2樓:大唐賢藏

在無量累世中,你一直持有乙個頑固的信念,認為自己和一切現象是真實存在的。

你如此強烈地執守這樣的信念,以致於無法藉由否定這些實體的真實存在,來使自己從這個信念中解脫。

你所需要的是,清楚且直接地了悟「我」和現象都不具有任何真實的存在。如果你嘗試用手或一塊石頭來阻斷泉水的水流,那麼水壓會在幾秒鐘之內讓你前功盡棄。

同樣的,嘗試去遏止經常在禪修時生起的念頭巨流,可能功敗垂成,甚至可能會面臨心理問題的風險。

你嘗試去壓制念頭和情緒,將在你禪修時再度浮現,成為你的敵人。正確的方法是去認清,你的念頭從不真正地存在,因此也不會停留在存在的狀態或止滅。

無論念頭有多少,如果你知道如何在念頭生起的那一刻釋放它們,念頭就不會帶來傷害。你的禪修既不會被生起的念頭破壞,也不會因為念頭的不存在而有所增長。

旅人從火車車窗看到的鄉村和城鎮,不會減緩火車的速度,而火車也不會對它們造成影響,兩者互不侵擾。當你禪修時,這應該是你看待通過你的心的念頭的方式。

3樓:德遵普賢

什麼是禪?依據自性,依靠佛在經中的教戒,借假修真,用種種善巧方便為人演說利益眾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做到分別亦非意,空有兩邊都不住,無住生心,這就叫做禪。

禪是從定中生出來的,把想的、說的、做的這個心定在自性、佛經之中,做到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會用真如本性大乘佛經之中的智慧型、慈悲、德能,幫助眾生破迷開悟,回歸自性,修真實功德,永脫輪迴,離苦得樂,就是真正的禪定功夫。

這並不是理論,無論你的緣遇到哪部大乘佛經,都應該學習經中的教戒,把經中的真實殊勝義理學明白,幫助別人也懂也明白,生活中做一切事情都是為了更好的弘揚佛法,因為唯有這樣子做,才能得到經中所說的和佛菩薩一樣的真實利益,才能夠出離六道輪迴。

4樓:梵夫

定為不動搖,禪為不敵對。

定能用方法達到,比如觀息,聽音,聞香,而且很簡單,死磨到底就行了。

但禪不行。

無禪之定,亂心之魔。多少人因此變得瘋瘋癲癲。恐怕題主如此強烈渴求定,也難逃此運。

禪是關鍵。

簡單點說,如果大多數平常事都能以接受、包容的心態去看,心裡常懷喜悅。就很容易起禪。

相反,一遇到有事,心馬上就敵對,生貪執,嗔怒,傲慢等情緒,那就與禪漸行漸遠了。

這是定解決不了的,是平常的培養和熏習。

知乎有很多學佛人總喝祖罵宗,要注意,這是斷禪定根的行為。

5樓:

根據我多年上當受騙的經驗,我不是針對答主,我說在座的諸位都是——渣渣。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適宜(或者根本沒有這個能力)自學禪定以及觀行這種東東,包括我自己。

那應該如何修行呢?

找個自己有實際修學經驗並且有能力帶徒弟的好老師!

除此以外,我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

6樓:無夢神遊

如何修行,還要偏實踐的。

話說,實踐的概念是不是要物理上可執行那種?

如果是這樣認為的話,你的禪定還真不好修。

原因嘛,《信心銘》上寫的很好。

止動歸止,止更彌動。

「我在修行禪定」這個觀念本身就和禪定相違背。

因為「在修行」是個動相,但禪定是個止相。

禪定本身不是一件事情,看《摩訶止觀》,會發現其中很大的部分不是在講止觀的具體行為,而是在講發心,名相,境界林林總總的。如果跳過這些部分不看,直接挑「偏實踐」的部分看,禪定怎麼修怎麼不對。

禪定實際上是一種世界觀的縮影,每乙個禪定有成的人所認知的世界和其他人是不一樣的。

所以,推薦先學習《瑜伽師地論》,世界怎麼形成,眾生怎麼形成,怎麼分布,眾生之間的流轉,禪定在其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如是如是,等你心裡有譜了,自然就知道怎麼修了。祝安!

7樓:

開悟,路途漫漫,也許一輩子都達不到,更不要說禪修了。

第一義諦

這個第一義諦,本身非常深,不是語言、文字的東西,如果你大悟見性,乙個字不用說,不需要任何的註解;但是,如果你不開悟見性,寫一大本的註解,也不曉得第一義諦是什麼。這個第一義諦是自內證的、實證的東西,不是從五蘊這個生滅的東西可以得到,但是也不能離開五蘊身。這個除了自己去體會外,很難去講出所以然。

法本不可說,所以第一義諦在不可說硬要說,就變成第二義諦,叫做方便說。

那麼,即俗即真,如果沒有俗諦,也不可能有第一義諦。所以,就只好方便說。不可說的當中,總得有個入處,總得有個方便。只好方便說。

8樓:林逸陽

與行善積德相對應的大概有安分守己和作惡多端。

安分守己就是做好自己,雖無給予但也不侵害別人,自己過自己的小日子。

作惡多端就是自己不僅不給予,還用各種手段侵犯別人,有的甚至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行善積德就是自己既安分守己,又能給予別人幫助,不求回報。

從常理上講,安分守己就會平平安安,作惡多端就會多行不義必自斃,而行善積德就是好人終會有好報了。

本來行善積德是不求回報的,有個人目的的行善積德恐怕就有不純之嫌,而題主只求能改變命運這一點也無可厚非。

人的命運的改變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行善積德雖不能立馬改變個人的命運,但至少會使自己具有正能量氣場,品行端正。這樣的人大都不損人利己,講求信譽,會增強自己的人和,今後在天時地利的情況下自然就會改變命運。

做一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長期做好事,行善積德也是同樣道理。偶爾行行善積點德、並想立即能得回報而改變命運的結果,也是不現實的。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乙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麼,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

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

在禪定裡,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

根據經典說,入初禪會生起覺、觀、喜、樂、定五件事,稱為初禪五支,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禪五支,以免分心。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非常舒服了,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覺得忽然腳痠、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

為什麼呢?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禪。這是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的經驗。

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痛,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甚至於聽到你修禪定,他就會說小心著魔。

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專有的,外道也會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就怕會修出問題呢?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禪到四禪是什麼。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

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後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裡面了。

到底什麼時候入、怎麼入,他不知道。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總之,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

也不知自己怎麼入。

懂得怎麼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裡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禪。

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然後就等、等、等時間到了,他所期待的體驗又出來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間也能入定。

為什麼他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過程,由於不觀察入定過程最重要的訊息,只好等待所體驗過定中的舒服感覺,當那體驗出現時他才認為:哎呀,我又在定裡面了。

這說明他沒有觀察入定的過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覺地入禪定。

請問,什麼是禪定?如何修禪定?

俱舍 我也不貼了,禪定就是靜慮,安靜地思考,佛教認為思考才是煩惱的根源,所以要去除思慮之心,然而並不容易,程式大概是這樣 先讓身體放鬆,覺知自己的思維,減少思維的物件,減少物件至乙個,放下最後這個物件。 護法居士 王言。大師。何者如來禪定。答言。大王。沙門瞿曇。有九次第定。入三摩拔提。一者初禪。二者...

如何修禪定?

優婆塞如華 人間的世俗慾望降伏了,才能有未到地定。欲界天人的慾望降伏了才能有初禪定。最低的慾望都降伏不了,就不要指望有相當好的未到地定。人什麼都想得到,權利金錢勢力名譽都想得到,還想出風頭,顯擺自己,怎麼能有禪定?好吃好喝好穿好享受,怎麼能有禪定?世間什麼事都在意,怎麼能有禪定?修行與自己身心相聯絡...

佛法修行 修行之路如何走?

已登出 我只提一條,若要超越生死一定不要懼死,但是絕不是讓你找死。看看那些修行人真心跑到墓地跑到野獸出沒的山林修行就知道了修行要直面死亡本身,當然我們沒必要這麼嚴苛,相對安全舒適的環境對修行是有幫助的,因為死亡隨時回來用不著你去找死去到嚴苛環境去,只需要在當下即可,能做到死來的時候安詳平靜 白寶蓮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