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法和無為法皆平等?

時間 2021-05-14 12:29:24

1樓:Kevin

須從定義開始釐清。

有為法(巴利語:sakhārādharma),佛教術語,指會隨因緣變化而出現、變化及消失的法,故也叫緣起法。「為」的巴利語sakhārā,意思是「為作,必要的條件,有條件的事物,心智的協同因素等」。

擁有「為」這個特性的法,稱「有為法」或者「行法」。類似地另外有個我們很熟悉的詞,「行蘊」- 即是sakhārākkhandha(行+蘊)。

有為法的特徵,是具備生、住、滅三相,也就是具備無常這個共相。於經教而言,是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於論教而言,是色法、心法和心所法的總稱。

無為法(巴利語:asakhārādharma),指不會隨因緣變化而出現、變化及消失的法,那麼只有是「涅槃」。

色法(28個)、心法(89個)和心所法(52個),加上涅槃,就是所有的究竟法(巴利語:Paramattha)。

至於「平等」,這是個概念法並非是究竟法。任何概念法都是由個人思維構造出來的,而別的人也是經由「概念」、「推理」而去理解什麼是「平等」這個概念,進而推斷這個那個是否符合"平等"。

佛陀教法卻是教我們運用智慧型,破除概念法,最終我們將會達到藏在概念現象背後的究竟法。所以,若嘗試以"平等"這個概念法作為"有為法"和"無為法"的橋梁,從佛法的角度,是張冠李戴、風馬牛不相及。

什麼」有為法是世間法,無為法說出世間法",」心有為則法有為,心無為則法無為「,這些個說法很有趣,但也很誤導。

2樓:普波居士

有為法是世間法,我們生活的世界都是有為法。

無為法說出世間法,講的是出離世間法,遠離執著五欲六塵的貪嗔痴心。

乙個人在生活中,身不造殺盜淫,意不起貪嗔痴,口不妄語,綺語,惡口,兩舌等,就是清淨平等心。世出世間法,本是一如法,這就是有為無為本一如。

不是你說的那些東西,建議你看一看《覺海慈航》,基本了解一下佛法內容。網上可以搜尋到。

3樓:護法居士

如來法身畢竟無生。

如來以無生故。不以名色宣說隨識而轉。

如來於剎那間暫無分別。

如來具無盡相。盡際實際皆決定故。

是即一切法平等際。

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一切處平等。無下中上差別分別。

一切法平等。無下中上差別分別。亦復如是。

何以故。

以一切法無所得故。

妙吉祥。

若一切法無所得。即一切法平等。

若法平等即法常住。

若常住即無動。

若無動即無依。

若一切法無所依止。即心無所住。

心無住故。即無生而生。

若如是觀即心心所轉而不顛倒。

彼不顛倒心即如說而得。

若如說而得即無戲論。

若無戲論即無所行。

若無所行即無流散。

若無流散即無聚集。

若法無流散即法性無違。

若法性無違即一切處而悉隨順。

若一切處隨順即法自性無動。

若法自性無動即法自性乃有所得。

若法自性有所得者。即無有少法而可決擇。何以故。當知因緣所生性故。

若因緣生性即畢竟無生。

若畢竟無生即得寂靜。

若得寂靜即一切法作意悉同無依。

若一切法作意悉同無依即都無依止。

若無依止即無得無非得。

若無得無非得即得法常住。

若得法常住即深固法相應。

若深固法相應即無有少法可住。亦無佛法。何以故。覺了空性故。

若覺了空性即是菩提。

如是空無相無願無造作。無著無生無取無依。悉覺了故。即是菩提。

菩提者與深固法相應。相應之名由是建立。

是故無高無下法相應。

無作非無作相應。

無縛無解相應。

無一性無多性相應。

無來無去相應。

是即深固法相應。

若深固法相應。彼即無所相應亦無所斷復無果證。

何以故。

心法本來自性明亮。但為客塵煩惱之所坌汙。而實不能染汙自性。

若自性明亮即無煩惱。

若無煩惱即無對治。謂以對治煩惱皆悉斷故。

所以者何。

無已淨。無當淨不離清淨本來如是。

若清淨即無生。

若無生即無動。

若無動即斷諸喜悅。

一切所愛皆亦斷滅。

若諸愛滅彼即無生。

若法無生即是菩提。

若菩提即平等。

若平等即真如

若真如即一切有為無為法而悉無住

若真如中無彼有為及無為法即無二施設

若有為無為法無二施設彼即真如

若彼真如即無異真如。

若無異真如。無種類真如。

若無種類真如即無來真如。

若無來真如即無去真如。

若無去真如即如所說真如。

若如所說真如即無生真如。

若無生真如即無染無淨。

若無染無淨即無生無滅。

若無生無滅即涅槃平等。

若涅槃平等即無生死亦無涅槃。

若無生死亦無涅槃。即無過去未來現在。

若無過去未來現在。即無下中上法。

若無下中上法。彼即是真如。

真如之名由是建立。

此說真如。亦名實性。

此說實性。亦名如性。

此說如性。亦即真如。

真如與我而本無二。亦無種類。

無二義者即是菩提。

菩提者覺了義。

此所說義。即是證入三解脫門之智。宣說一切法智。

解入一切法三世平等。一切法無破壞義。

此所說義即是無義。無音聲無記說。無詮表及詮表所起。

此說名智。所謂義隨知智識隨知智。

此說智義。即是如性智義。

識隨知智義。如是勝義即是法性。

彼法性義即是義隨知智識隨知智。勝義隨知智。

如其法性即如其義。

若法性即法住性。法寂靜性。

彼法寂靜即無所轉。

若法無轉。即文與義而悉平等。

若文義平等。即無二之義平等。

若彼義平等義識亦平等。

此即是為入無二門平等之智。

由是世俗勝義而悉平等。

世俗義平等故。即空義平等性平等。

若空性義平等故。即補特伽羅平等性平等。

若補特伽羅平等故。即法平等性平等。

若法平等故。即信解平等性平等。

若信解平等彼覺了故。即是菩提。

無為法是否空?

林先生 不空,也空。無為法對應中觀的空性,也稱之為無自性性。他是離言境界,是不能空的。也對應唯識的圓成實自性,在 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說的很清楚法師又以中 百論旨唯破遍計所執,不言依他起性及圓成實性,師子光不能善悟,見論稱 一切無所得 謂瑜伽所立圓成實等亦皆須遣所以無為法不空,但是無為法的言說是空的...

在佛法中,無為法遵循因果嗎?

咩哈哈醬 我認識有個人一直宣稱自己不相信因果,原因特別簡單,因為她做的每件事都是圍繞自己的利益轉,根本沒有道德底線,她說的不信因果就是宣稱自己在空性裡做的無為法。實際上無為法只能是利益大眾的,不求回報的所作所為,而不是利益自己的所作所為。如果說無為法是否落因果,那肯定是落的。記住能做到無為法的,肯定...

法考和法碩衝突麼?

科教園法碩葉老師 建議先準備法律碩士考試,考上法碩後,讀研期間參加法考也相對更容易,有了一定的法律基礎,法律觀念和法律學習方法,日後在應對科目更為龐雜 法律思辨能力要求更高的法律職業資格考試時更為得心應手。其次,法律碩士考試和法考的考試科目內容繁多,若同時備戰兩門考試將嚴重分散學習精力。考生在半年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