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需要遵循現實道德嗎?

時間 2021-05-05 14:13:15

1樓:

看作者的用心和態度。文學作品可以寫不端方的題材,但不能是為了宣揚不道德的思想。

這個可以拿托爾斯泰的作品舉例,比如《復活》他寫盡了監獄裡囚犯的痛苦,田野裡農奴遭受的各種奴役,官場裡形形色色的腐敗,但能說這作品是不道德的嗎?他寫這些,努力宣傳的卻是一種高尚的人文關懷,也即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不管人們怎樣評價這種於暴力革命顯得有毒的主義,人們總不能詆毀作者的良心。

2樓:

需要啊。

不然都教我們什麼?愛情至上嘛?愛情最高尚,其他斷胳膊,斷腿的都比不上愛情!

有了愛情就可以拋家棄子,有了愛情就可以斷絕各種關係,總之愛情是世界上最好,最重要的。沒有愛情就無法呼吸。

3樓:

康德提出過乙個有趣的觀點,叫做二律背反。

我現在提出兩個觀點

1.文學需要遵循現實道德

2.文學不需要遵循現實道德

而這兩者之間的灰色區域,正是那些文學家們嬉戲遊樂之處。

4樓:若懸河

曾經聽了一場我們學校編導專業主任關於蘇聯戰爭電影的講座中,題材不夠有趣,講述者講的也沒什麼語言技巧,了無生趣。聽得壓抑沉悶,兩眼昏沉。只有一句話我記到現在:

文藝作品表現的是一類人。

他用這句話來反駁陸川導演《南京南京》中流露出的價值觀,認為這似乎是對日本侵略罪行的掩護。時隔幾個月後突然又把句話拿出來揣摩,結合最近的觀片體驗又有新的認識。果真如此麼?

我認為這是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創作觀的要求,企圖去尋找社會中的「典型化」。但以更加寬泛,更加博大的文藝創作觀來看,或許文藝創作在道德約束層面可以更加寬泛。我們不必苛求在文藝作品當中完全是符合主流的,在人物塑造上是完全標準化的。

因為那些陰暗和晦澀,那些非標準化的形象,那些光怪陸離的情節構造在生活中本就存在,為什麼一定要要求戲劇作品都得傳達同一種思想?用一種格式化的敘事方式呢?這種問題的存在用姜文的話說,時人性本身和社會組織生活之後產生的一系列道德約束之間的矛盾。

或許這種約束可以很好的與社會生活相適應,但是本質上是與人性相背離的。人一天不進化,這種矛盾就不可能消除,

《太陽照常公升起》中有的人理解姜文既是唐老師,也是劉不空。有的人則覺得這壓根不是同乙個人。個中推理便是興趣所在。

再來,開篇周韻和房祖名的母子關係是我們生活中標準化的母子關係麼?也不是。好的作品就應該有完全不同的解讀方式,甚至連情節都可以有不同的解讀。

好的文藝作品是一定要給觀眾留下誤讀和偏執的空間的。依據這個文學作品,不同生活經歷的人擷取相對應的片段,甚至是自我腦補出某種邏輯,和自我產生共情。因為偏執和誤解產生生產力麼。

你看的懂生活麼?生活才是最好的電影。

5樓:keiiiko

文學作品通常滲透著作家強烈的道德情感,它自然不能由單一的道德意志活動來喧賓奪主。而諸多作品往往在滿足人們某種道德需求(或反映某種現實道德)的同時,又具備其他諸如審美、娛樂等複雜功能,由此也呈現給讀者乙個更巨集大而廣闊的世界。沒有任何理想和道德感的文學作品,很難說是具備一定價值和意義的。

綜上,文學作品與現實道德相呼應固然重要,但卓越的虛構或想象能力,顯然更是文學作品不該忽略的品質。

文學作品中的三觀應該遵循當下還是故事發生的背景本身?

Octaves阿澄 從故事發生的背景出發,表達最基本的,為大眾所能夠共情的善與美。如果在寫 未來 的故事,最好有一定的時代超越性。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所以僅僅是 最好有 這裡參考曹雪芹 紅樓夢 涼茶 現實是一顆河邊的柳樹。文學就是水裡的柳樹倒影。你說它應不應該強制呢?能稱之為文學的多數都是用虛構手段...

文學作品會被過度解讀嗎?

ykcool 跟語文考試的閱讀理解題一樣,作者都不一定能做對。說過度解讀都是輕的,那是在原著的基礎上出題老師和講評老師一起發揮想象 搞笑的幾何 當然會了,他們怎麼知道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麼,說不定就是為了抖個機靈呢,這就好比我們寫作文的時候忽然想裝個B,來了一句看似很有哲理的話,你說這句話表達了寫作者...

文學作品離不開愛情嗎?

蝶吟 不是離不開,而愛情是很好的描寫物件,也是很好的工具。愛情可以隨時開始,隨時結束 親情就不行 愛情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讓人大起大落。 tichan 強答。文學作品當然可以脫離愛情,其他答主的例子很多也是傑作。但為什麼大多數的文學作品離不開愛情?首先問題主,鬼神和牛羊哪個更難畫?有可能是鬼神,因為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