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寫作時為什麼要分行?

時間 2021-05-12 03:53:02

1樓:司馬華鵬

這是大腦的構造使然,如果涉及到分段,斷句,就要用左腦的邏輯能力了,人就會進入慢思維。

如果想調動你的右腦,產生快速的感觀,模糊邊界,就要讓左腦的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斷開,讓人在產生快感時,不會被慢思維的邏輯所延緩。

2樓:花燃山色

我只說舊體詩。

古時候,讀書人有一項必備技術是「斷句」,因為古代簡牘絹帛紙張寶貴,所以一頁紙都是密密麻麻寫滿字,留空標個標點符號都捨不得,更不可能有什麼分行了。到明清時隨著印刷業發展,書頁有留空的,但詩詞還是不分行,不斷句。

這是:《李太白集》,好在近體詩一句不是五言就是七言,相對好讀。

這是,長短句一樣不標點、不分行,要看懂就不容易了。

當然了,我回答問題喜歡帶點私貨,說點好玩的。古時候啊,還有幾位爺覺得難度不高,給寫(畫)了幾首詩,豈止是不分行,這都無從讀起,發出來大家看個樂:

蘇軾《採蓮》

讀作:賞花歸去馬如飛

去馬如飛酒力微

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

白居易《遊紫霄宮》

讀作:水洗塵埃道未甞

甘於名利兩相忘

心懷六洞丹霞客

口誦三清紫府章

十里採蓮歌達旦

一輪明月桂飄香

日高公子還相覓

見得山中好酒漿

3樓:死蹈

一些回答真是令人無法以平靜的態度對待。

對於現在的娛樂時代,我們確實不能奢求大家對詩歌能板著面孔,但是裝b之類的回答確實沒有什麼絕妙的幽默感,對於乙個微不足道的愛好者來說,這種大眾失去了基本了解的調侃是很令人心涼的。

就分行本來的意義來說,每一次分行都是乙個閱讀的新開始,那麼這樣的新開始就會重新整理閱讀的感受,用一種起始感來使該作品的詞彙更能被感知。

句子內部的分行

具體而言,分行首先能改變乙個句子的停頓,因為每一次分行閱讀者都得將目光進行重置,如果分行是在乙個句子內部,就會有可能對分行後的下乙個詞進行強調。詩歌的語言很大程度上是利用精確的詞來達成目的的,這樣的詞必須要用乙個完美的姿勢擺出來,我們觀察這個詞就像觀察被擺在舞台上的演員一樣。

舉個例子:我不能描摹出的一種完美是紫金冠。

我喜悅。如果有神啟而我不假思索道出的

正是紫金冠。

……昌耀《紫金冠》這首詩這個分行就很自然的強調了作者所最需要的最崇敬的東西,強調了這種東西對於他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句子內部的分行也有可能是不強調詞的。它也有可能是賦予句子斷裂感,當這種斷裂感配合語義錯亂進行使用,就能感受到一種非邏輯的語言快感,再看《紫金冠》

當白晝透出花環,當不戰而勝,與劍柄垂直

而婀娜相交的月桂投影正是不凋的紫金冠。 這樣的斷裂看起來雖然是不必要的,但是能對於看似非常理所能測度的意象進行緩衝。

有的分行方式也有時候與破折號有關:

赤紅色光帶搖晃使道燃燒

你在地上也感到了天空的暈眩。

……海子《太陽王》這種明顯帶著解釋意味的分行相信是不用太多解釋的。

句子外部的分行

這裡就不難了。就是一句話說完了想說一下句而已。

但是問題在於,這樣的分行其實是有選擇性的。有時候我們會發現前後句那關聯性是如此的明確,以至於分行就會破壞這樣的關係,於是我們也會在詩作中看到長長的多句結構。

4樓:

因為我手指打字的時候

一不小心

便愛上了回車

一如我寫字時

筆尖那不由自主

於結尾的一吻、

而我小心翼翼堆砌這些字句

比喻擬人暗藏情意

只為讓這平白如水的廢話

看起來很有逼格。

(←←)

5樓:夜小紫

當然你要是不怕被罵裝逼。也可以不分行。

分行不分行,主要是考慮受眾。

如老軍前輩最近的乙個帖子,不考慮受眾的話是這款式:

再比如,繁體豎排的書都不分行啊。

至於新詩。

我的理解是,因為沒有中國舊詩式的節奏感劃分方式,靠分行來作為節奏感的一種體現。以上。

為什麼我寫作時感覺很沒意思

小東北大燉菜 因為你只是為了寫而寫,不是為了想寫而寫。寫作的核心目的在於想要表達,本質上是你有一件事 一種想法 一些心情等內容想要傳達給其他物件,剛好借助的是文字的形式。當你沒有想要表達慾望,還強迫自己生編亂造一些內容。我想如果不是為了應付學校應試作文或是職場領導交代的文案任務的話。你就純屬是炒鹹菜...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詩背詩?考試為什麼要考詩歌?

陳磊 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不止是中國,就是在西方,也是要學詩的。很多事,要用很多話才能說清楚,甚至語言表達能力差的人,怎麼說都說不清楚。很多感受,不用詩是無法表達的。至於讓孩子學詩詞。首先,孩子和孩子不一樣。大多數孩子是能夠懂得詩詞的,而且能夠活學活用。比如 一葉扁舟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

家長為什麼要陪著孩子寫作業呢?

沫果媽媽 我來分享一下我的親身經歷吧!首先,孩子需要的其實是一種安全感和公平感,在他們小的時候給足,長大後才不至於會抱怨和自卑。我們家兩個孩子,現在妹妹還小,在哥哥小的時候我就一直給他報著課外班,當然肯定是在尊重他意願的前提下的。以前一直陪著孩子一起上課,孩子會覺得有家長的陪伴更加安心。現在在大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