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造詞能力是否在下降?

時間 2021-05-05 20:53:25

1樓:苟未苟

私以為語言就是怎麼好用怎麼來,我覺得漢語對其他語言的接納融合能力(現實中主要是英語和日語吧)其實反而是漢語有活力的體現,並不需要強求所有的概念都要有乙個漢字對應物。

2樓:沙漠

ADCD二十六個字母中國人耳熟能詳已經有了造字的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自覺相容幷蓄拿來主義 U盤 A貨 C位 D棟 L型裝* W6呵呵方興未艾....G點。

3樓:一匹兔子

與其說是漢語造詞能力下降,不如說是漢語造詞能力太強了。

很多外來詞語只流行一時或者只用在有限人群裡面,沒必要調動漢語重新組詞,借用外來語是最簡單的方式。這種詞會慢慢擴充套件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裡面。就成了普通人看見的那些夾七夾八的詞語。

但是大家英文又沒那麼好,所以很多詞語漸漸漢語化,乙個U加乙個盤就成了乙個詞語。你說這是U侵入了盤還是盤占領了U呢。

佛經傳入的時候也是如此,很多奇奇怪怪的音譯詞,到最後這次詞語都沉澱成了漢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知道典故越多越有文化的感覺哦。

所以趕緊收集一點這種詞語吧,以後編寫辭源的時候說不定用得上。

4樓:

來,你把下面的英文寫一下:

烴,醛,酚,酯,羰,羥,羧;

酮,硝,胺,醚,烯,炔,腈;

醯,酐,醇,肽,醌,烷,巰;

萘,蒽,菲,苝,苷,苯,茂;

芴,茚,苊,唑,嗪,脲,肟

5樓:

abbreviation

cd: a compact disc. 光碟WIFI: wireless fidelity 無線上網(大多數語境下,我們會說無線即可,例如「你家無線的密碼是什麼?」)

這個wifi這個詞還挺有意思的,他是作為乙個商標被設計出來的,為了借用hifi這個耳熟能詳的詞,先有了wifi再來找wireless fidelity。

所以,你舉得例子和漢語造詞有啥關係呢??

6樓:風卷雲開

確實()

彩虹六號的幹員,以前我們傾向於按技能稱呼比如大錘槍盾,新的幹員卻經常音譯比如小馬哥、卡莉和塔槍卡()

很少有新的偏旁部首了,雖然大約確實是舊的基本夠用,但不可否認同乙個偏旁的詞需要承載的字詞增加了,空間就縮減了。而且經常是增加字數而不是造字,有點走拉丁語系的路了。

7樓:

好多有話語權的人士造詞能力下降。

GDP,FAST(天眼)。。。

有時候還能見到某些行業缺少合適的名詞兒,打的、計程車、出租汽車司機、的士、taxi,彆扭啊,找不到乙個合理的名詞嗎?

8樓:佛系姑娘

不要懷疑人類這個物種,人類的創造能力不可能退化。除非人類這個物種本身在退化。至於文字的造詞能力,除非文化消亡,不然我想象不到還有什麼原因會影響人類的造詞能力。

9樓:

題主的例子(USB、Wi-Fi、CD)都有中文翻譯,也有中文簡稱。

反倒是英語的造詞能力不夠高,把英語單詞首字母懟一起就當簡稱來用了。這樣雖然簡單,但壓縮率過高導致資訊熵增大,簡單來講就是看著乙個縮寫也不知道它到底啥意思,甚至乙個縮寫對應一堆意思。

比如 ABS 是絕對值還是剎車系統還是工程塑料?

PS 是遊戲機還是聚苯乙烯還是影象軟體?

SM 是統計力學還是起始分子還是。。。?

10樓:寒冰可樂

近幾年不好說,相比於建國初期應該是減弱了,因為乙個新詞需要比較短才能快速普及,而現在中中國人主要說的是雙音節詞,造乙個新詞可能三四個字,傳播效果變弱了。

11樓:悄悄問聖僧

並沒有變弱,以計算機為例,漢語俗名一直在造,大多簡短明快,頗有取代冗長全名的實力。圖形介面卡→顯示卡,訓練神經網路→煉丹。這些詞實際上是重新起名字。

真正的危機是:

再短也短不過縮寫,比如優盤 vs U盤

翻譯得太隨便,讓人費解,如套接字

12樓:呆蛙

題主列的u盤,cd,wifi都不是近年的新鮮事物了啊……錦鯉、槓精、skr、佛系、確認過眼神、官宣、C位、土味情話、皮一下、燃燒我的卡路里。

這些才是2023年的熱詞。

除了skr和c位和外語有稍稍關係,其他的都是漢語原生詞彙。

13樓:

其實意譯過度是一種愚昧落後的表現,不值得提倡。

網上流行的那種港台電影名翻譯,就體現了這種愚昧,比如什麼《皇上有話兒說》(國王的演講)《史密夫大戰史密妻》(史密斯夫婦),其實都是半殖民地阿飛的做派。耍小聰明抖機靈,搞半吊子假洋鬼子兩邊糊弄,賣弄小文痞氣息。殖民地色彩很重。

為什麼殖民地色彩會出現這種風格呢?因為殖民地的人對西方並不領會於精神,只能膚淺地看到表面,就以為理解了。所以就會出現「披薩不就是義大利的餡餅嘛」「梁祝就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這種令人無奈的模擬。

後來建國後我們統一了對外文的翻譯,就非常顯得嚴肅大氣了。有些名詞採用了意譯,十分準確形象。但是呢,即使如此,也僅僅是當時受限於人民群眾當時文化程度不高,才不得已而為之。

比如著名的譯製片風格老是「踢你的屁股」(kick your ass)這種頗有喜感的風格。

而實際上英文說kick your ass的時候,並不是漢語踢你屁股的感覺——漢語自古以來都沒有踢屁股這種表達情緒的方式。其實按漢語語境,翻譯成「我削你」,是差不多的。但是「我削你」又感覺十分東北話,大碴子味道太濃,雖然描摹了情態,卻又失之於語境。

所以有時候,有些東西,不翻譯,反而是準確的。

所以現在大家多少會一點英文,喜歡看字幕或者直接「空耳」看無字幕影視劇,寧可有聽不懂的地方多看幾遍,而不願看譯製片,就是這個原因。實際上,譯製片由於是專業配音演員的作品,其實聽起來那種語調是很享受的——我就前兩年超級喜歡看譯製片,覺得裡面有很多藝術性。但是,由於是翻譯,並不原汁原味,所以多數情況還是能看英文原版,就看英文原版。

許多像題目裡的舉例,WIFI ,NBA,WTO等等,是非常簡單的縮寫,只要會字母即可讀出。而中國的翻譯標準裡,也依然限制需要拼讀英語單詞直接出現在漢語裡。標準文字裡,只能漢字音譯,不可直接出英文,這是硬槓,是法律,是對漢語的純潔性的保護。

「hold住」,「Hi」,不可在標準文字裡出現,抵制外文入侵。只有人名地名,有時候為了「準確」,可以出現。尤其是一些重要但是暫時漢語沒有統一譯名的人。

但是有統一譯名的,還是盡量翻譯過來。人名的發音對單字,中國有統一標準的。

所以造詞能力沒有弱,只是我們越來越習慣於中國的事用漢語,外國的事用外語,並行不悖,提高準確性。

14樓:厲向晨

為什麼總有人認為外來詞彙直接用原文表達不好呢, 非得翻譯一下, 翻譯很難承載原文的全部含義, 絕大部分的翻譯都是有語境限制的, 只有用原文才能做到更透徹地理解和更自由的使用. 這對於中文出口也是一樣.

15樓:

哈哈哈 ,給大家看點熱乎的

當然這只是網路語,指不定千百年以後進入字典了呢(滑稽)

個人認為,語言嘛,重在交流,方便用就行。

16樓:hewuanhuan

前幾年「累覺不愛」「人艱不拆」之類的詞有人想加進詞典。

被專家無情拒絕---------漢語詞可都是博大精深噠,這些個詞只是一句話的縮減,沒有歷史底蘊巴拉巴拉

歇斯底里了解一下???

如果造詞能力在下降,一定是專家的鍋

17樓:「已登出」

答案是肯定的。

從社會普遍的文化現象看,中國現在的文化自信和傳承是在急速倒退的。

大量音譯詞,大量外來詞的湧入,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

18樓:鱸魚正美不歸去

漢語專用名詞的縮寫能力確實不如字母文字方便,這個不必太糾結,因為字母文字的縮寫本身意思也沒好多人不清楚的,大家也只是省略一下。

19樓:Kerwin瘋胖胖

這就是漢語厲害的地方,中英文混用,你偏偏還能理解意思,你在一堆英文裡嵌幾個中文試試?

你可以大膽想象一下,今後26個英文本母可能成一種漢字。

20樓:Criminal丿Kid

看了前面的回答,我突然想到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比較一下。中文常用字有3000左右(感覺沒這麼多),我們算2000吧。也正是因為這一點,中文比較難學(原因之一),所以你會發現,中國小學再怎麼減負,也比美國小學生累,掃盲是個難點。

英文26個英文本母。那麼我們用排列組合(高中數學知識)來算一下。

假設有三個漢字,一,二,三,兩兩組合,那麼有多少種組合呢,九種,也就是三分平方。所以漢字理論上可以達到2000+的平方個雙字詞彙。四百多萬個。

上面理解了的話,那英文呢,26的平方。數量級差了多少不用多說吧。

當然,有乙個問題就是,如果這麼組合的話,漢字會有好多無意義詞彙,比如「的話」這個二字詞彙什麼意思?沒關係,現在沒意思,以後興許就有了呢,比如以前哪有「科學」,「料理」,「經濟」這些詞彙啊,但是現在不是有了嗎(雖然有的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也足夠說明漢語的造詞能力極強,有乙個現象就足以說明問題。

你有見過漢語的詞彙超過八個字嗎?(有,一般都是學術詞彙,比較少,也不常用)有的話請告訴我,讓我也漲漲姿勢。英文裡超過八個字母的詞彙數不勝數吧。

哦,對了,基於剛才的排列組合,理論上說,如果所有漢語詞彙都是四個字的,你一秒讀乙個,這輩子也讀不完。

21樓:I老蔡

不是!題主的例子有兩種"

1:題主舉例的一些英文縮寫, 老外本來就這樣說, 咱直接拿過來用2:中文英譯的, 類似"優盤"或者U盤, 則是中英混用.

背後的原因並不是"造詞能力"下降, 而是因為現代社會資訊的流通更加快速廣泛. 所以一旦乙個新的事物出現之後, 人們可以很迅速地去掌握和理解名稱後面所代表的意義.

而在以前資訊不通暢的年代, 則必須要考慮到望文生義,或者其他更多方面的考量. 免得沒有接觸過的人產生誤會.

特別是網路的普及, 一下子湧現出一大堆的新鮮事物, 一則流傳很快, 不需要絞盡腦汁去想乙個"更貼切"的名稱, 二則更多地會考慮"易記"的特性, 而真實含義可能反倒不是最首要的起名要素了.

22樓:

首先語言相對於人的一生而言是乙個慢變數,他不會突變,只會漸變。人這一輩子如果不終身學習,那麼他常用的語言取決於他人生的頭30年而不是後50年。在他的後50年中肯定出了很多新詞,但被那個人所接受的不多,並且能夠活下來的詞也不多。

基因也可以看作一種語言,基因也是乙個慢變數。而人類語言是一種模因,他突破了物種內的交流限制。

其次,當交流效率極低時往往產生新詞,或者舊詞新解。如果現代漢語的交流效率已經足夠高了,新詞的產生當然就會放緩。當然存在暫時沒有放緩的語言,比如計算機語言和數學語言,但是他們的變化普通人通常是感知不到的。

所以,現代漢語交流效率還是比較高的。當然,在新的領域裡,我們通常會用通俗的語言給老百姓進行講解,除非必要,我們是不用專有名詞的,因為文化人都善於用比喻,哪怕不確切,但的確形象也容易讓人理解,比如央行放水,就這乙個水字就能夠省去很多對專有名詞的解釋。

但是,現代漢語在傳播領域並不是沒有阻力的,一方面是因為老一輩和年輕人的代溝,產生了詞比如奇葩,另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部門對某些詞的封鎖,產生了詞比如睿智。但凡語義的表達大面積地出現了阻礙,人們都會主動去創造新詞,或者去對舊詞進行新解。

造詞不是語言的目的,表達才是語言的目的,如果表達通暢,是沒有創造新詞的必要的。因為3000多漢字,的的確確有很多被創造的字是被浪費了的,但在他們存在的年代,他們是有含義,只不過這個含義在今天有了另外的表達。

最後強調一下,語言是乙個慢變數,這個慢是在時間尺度上千年的基礎之上的,而人生長短不過百年,語言演進速度變化因此也往往是難以察覺的。所以,不用糾結於是否有新詞被創造,相反應該考慮的是,自己能否用已有的語言乾淨完整地表達出自己的意思。至於語言的生命力問題,他不在於這個語言本身,而在於使用這個語言的民族,在於使用這個語言下的文化,哪怕這個文化受到了外來文化的衝擊,那麼帶來的也只是這個文化的演進,而不會消滅擁有這個文化的人。

如果未來中國是世界第一,那麼全世界都會學習漢語,然後把漢文化融入他們自己的語言,就像現在全世界都在學習英語一樣。

現代漢語問題

Lambda 這個問題一度很困擾我,拋磚引玉,希望看到更好的區分方法。Sub.VP1 NP1 VP2 AP NP2 結構是兼語句還是謂賓句有時候確實很難分清楚 當然這個句式也可以是連謂句,但比較好分 非要從意義上來說的話,謂賓句中的VP1所支配的必須是後面的整個事件,而不是乙個簡單的事物,亦即,VP...

現代漢語怎麼學?

碎冰碰壁啷噹響 現代漢語說難也不難,說簡單也不簡單,主要得做好這兩點,相信我,我備考研究生考試的時候就是把這兩點做好了才感覺自己進入了現代漢語的大門!第一點 建框架 現代漢語的系統性很強,我們需要去把握它的邏輯。首先從大的方面區分,它包括語音 詞彙 語法 修辭 文字。再從小的方面區分,語音又包括什麼...

如何學好,現代漢語。?

思揚 要學好現代漢語,要作到三點。一.要作到全身真正的放鬆,邊緣問題要放鬆,但是核心問題要抓緊,重點掌握。這裡面該鬆的松,該緊的緊。松中有緊,緊中有鬆。二.要練好內功,掌握好基本概念,只有練好內功,你才能大腦發力學好現代漢語。三.要用三維立體混圓勁兒學習現代漢語你才能學好現代漢語。多從生活中找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