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是否應該恢復使用 銃 來分擔 槍 的部分含義?

時間 2021-05-06 17:46:09

1樓:泡酥

沒必要吧,畢竟我覺得貌似是個正常人都能一下子分清是什麼意思,並不會產生歧義。

我覺得有時間把這教育了,倒還不如把「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等俗語的訛傳改過來有意義。

2樓:16哥

我門這班在工地和車間搬磚的人瑟瑟發抖:老哥把我的射釘銃拿過來,再把這噴銃清洗一下,還有這個黃油銃流油了順便修一下,你昨天收拾工具時又沒看見那把鉚釘銃?還有熱風銃?

放我們一馬好不好?

3樓:北落師門

現代語境下很少會用到「槍」的原始含義:冷兵器,因為各種原因這種東西已經落後於時代且不常用了。

即就算你只是說了乙個「槍」字大部分人聯想到的也只會是那個L型的鐵製造物。

如果要表達它的原始意思冷兵器,也只需要加上一些修飾語便可。「長槍」、「紅纓槍」、「一桿槍」,基本上也不會有人誤會成現代語義。

甚至,「刀槍」二字和大量古代文學提到的「槍」我相信大部分人也會立即聯想到冷兵器,不排除有相關知識較薄弱的人(比如小孩子)只了解現代語義產生誤會,但這個只要指導者即時糾正就不是問題。

更有乙個問題,銃本身也是有多重含義的。「斧頭上手柄的孔」、「金屬打眼器具」、「衝撞,頂撞」、「用銃射擊」、「舊時用火藥發射彈丸的火器」(就這點我認為和現代槍枝也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了,不能等而視之)等,就算要放棄槍選擇銃分擔部分含義,我覺得這和你認為的槍的多重含義問題上並沒有多少本質的區別。

那麼要選擇另乙個字代替嗎?還是生造乙個字?無論是改造成本還是學習成本都遠大於你為「槍」和「槍」作區分修飾。

綜上我認為這個恢復(恢復這個詞我認為也不妥當,更不如說是挪動)是沒有必要的,不如加大教育力度,讓這個歧義問題變得不是問題。

4樓:douyan

猜想一下,可能以前的士兵大多用的是木桿冷兵器槍,後來換了火器槍,因為當時火器槍和冷兵器槍都是長桿,而大多士兵也沒見過,用過,聽過火銃這東西,於是這個看起來像槍,握起來也像槍的火器槍就被稱為了火槍,導致了後來的手槍步槍都被統稱為了槍。話說我要不是上歷史課知道了火銃這個東西,我也不知道有「銃」這個字。

5樓:

題主的目的是為了解決「不便」,那麼不妨來比較一下:

首先,槍銃混用會造成多大程度的「不便」?會造成多大的社會成本?軍工廠會因此誤拿95訂單生產出數百萬紅纓槍?還是武術會館誤訂了一箱八一槓?

那麼,我們再看看恢復使用「銃」的成本:教會10幾億人使用「銃」恐怕首先就是大量的宣傳費用吧,其次,大量的課本教材需要改寫、海量的網文需要修改、影視作品需要修訂(字幕、配音)、播音、配音、軍工、軍人等各類專業人員需要更改語言習慣、大量專業文獻需要修改、與國外交流、翻譯問題、各類涉槍的法律需要修訂、法官、警察、律師需要更改語言習慣、交通快遞等領域大量涉槍告示需要重製...

請問,這是在解決「不便」還是在沒事找事?

6樓:馬健雄

首先吧,我們想想看在現在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時候會混淆冷兵器的「槍」和熱兵器的「槍」

例子1:「他有槍」——單純這三個字確實不能區別,但是我們可以結合上下文得出這個人有的是哪種「槍」

例子2:兩種「槍」並存的時候——但是根據我們現存的明清文獻,那個時候是出現了「槍」取代「銃」的情況(例如明清都叫過的「鳥銃」,後來到了清朝就統一成「鳥槍」),換句話說,哪怕是當時的軍事圈,「銃」的退潮也是乙個趨勢,更不用說現在

例子3:乙個虛構的世界——在劍與魔法的世界觀中,這兩種「槍」出現混淆的機率確實比較高,目前都是通過在前面加定語或者修飾詞解決的

7樓:

題主沒有弄清楚一件事,由於過去的書寫不便,所以古代在對於物品的命名,也就是名詞的使用上,習慣單字成詞,就是拿乙個單字作為一種物品的代稱,比如之前題主所回應的不同的馬的名稱,就是主要以馬的顏色作為區分,白色馬褐色馬,黑色馬。

好處是什麼,書寫面積小。寫字不占地。

壞處呢?

就是單字的資訊量太大了。所以古代還有專門的說文解字來解釋。

說文解字上有的字,還好,有些字到後面,沒人說,就失傳了。後人看字猜了半天,也不知道什麼意思。

因為資訊量縮減的太厲害了。不懂行的人猜一輩子都猜不中。

到了後來,白話文,現代漢語流行以後,就方便了很多,我可以用形容詞加名詞,也就是名詞短語,來解釋乙個東西,大家就很感動了。

這就相當於解碼,將原來的單字所藏的意思,像開啟箱子一樣,我展開了讓你來看。

所以,過去的黑色的馬,

那麼,銃有沒有必要呢?

就是前膛槍對不對。

何必捨近求遠。反而複雜。

所謂的槍木槍和火槍,大槍和手槍,是不是就可以很清楚的分開了。

何必再弄的非常複雜呢?

8樓:

我個人覺得還是有必要的。

其實類似的區分,國家已經做過不少了。比如著名的德州梗。美國有個德州(德克薩斯州),山東也有個德州。

雖然這兩個德州同時出現並導致歧義的機會很少,但為了區別,還是改美國德州為得州。儘管音上還是區分不了,至於字上可以了。

作於另一組容易混淆的詞彙,現代兵器槍和古代兵器槍,因為生活中應用廣泛,區分一下也有必要。另一組,劍和箭,應用不多,區分起來意義就不大。

9樓:北京死宅

沒必要。

如果是一般人交流,不需要太嚴謹,意思能表達清楚就成了。

「我抬手就給了他一槍。」

「我刀槍劍戟樣樣精通。」

分的出來那個是熗那個是槍,不會弄混吧?

而另一方面,嚴謹的情況下,更不會混淆了。

現代槍,我們會叫它槍枝,槍械。具體時間下,我們會說手槍、步槍、衝鋒槍、機槍、獵槍、霰彈槍、金鋒槍、銀杆槍、雞嘴槍、鴨嘴槍、梅花槍、梨花槍、八寶駝龍槍、丈八蛇茅槍、雙頭槍、鉤鐮槍、單鉤槍、雙鉤槍、多鉤槍、環子槍、長錐槍、短錐槍、搗馬突槍、太寧筆槍、三尾擲槍、櫃馬槍、火繩叉子槍、金攥提滬槍、素木槍、短刃槍、蒺藜槍、拐突槍、拐刃槍、龍馬槍、透甲槍、三眼槍、小標槍、龍頭槍、虎頭槍、龍鳳槍、Kuga槍、夾霸槍、四角槍、箭形槍、曲刃槍、焰形槍、戟添槍、槌槍、梭槍、抓槍、拐槍、標槍、蛇槍、鏃槍、弧槍、大槍、花槍、曲槍、睦槍、制勝槍、護手雙槍、渾鐵槍、狼筅、龍刀槍、神威烈火夜叉槍、飛天獨龍神女槍。

10樓:池龍

可以,但無必要。

通過語境、修飾詞和上下文能夠提供足夠的識別度的時候,簡化用法是可以降低學習成本和提高效率的。

英文這方面困擾得多。

pistol、rifle、gun、cannon、howitzer、mortar,對剛接觸的人門檻是很高的。

11樓:禁與千尋

首先銃和槍原本就是兩種東西,只是形似而已。槍要比銃先進並複雜一些,且槍可以瞄準,銃不行。

其次外語中乙個單詞表示多種不同事物的也有。

最後乙個詞代表的是什麼意思,是看整個語句的表述的。

例如他有一把槍和他有一桿槍這兩個槍代表的是什麼,我們都能明白。或者說因為各種原因我們在接受資訊的時候已經主觀上過濾了一些不大可能存在的資訊。因為在這個時代,我們所認知的槍基本是槍械,而不是什麼標槍。

在大多數場景下,說道槍,就能區分是冷兵器還是熱兵器,你看武俠片,說槍,必然不是熱兵器,你看現代戰爭片,你說槍,必然不是冷兵器。當然你可以舉出反例,但是就好像我說的,這通常被過濾了。所以到最後不是合理與否,而是有沒有這個需求。

例如你去報警,說那個人有槍,警察不會問是手槍還是標槍還是其它槍。

也就是說,因為種種原因,兩類槍是沒有時空交集的,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環境自動過濾不合理的存在,而在於特殊情況下我們則具體描述,例如狙擊槍,手槍,標槍,等等。

12樓:蘇若蘚

那不如把冷兵器的「槍」改成「矛」,現代意義上的「槍」大部分都指火器了吧。

個人覺得「槍」和「矛」之間的區別比和「銃」之間的區別要小很多。

13樓:

關鍵是語言這個事兒,不是腦子決定嘴,往往是嘴決定腦子。

大家怎麼說,不是靠某個權力機關可以一紙公文就能改動的,尤其是當這個改動並無絕對意義的時候。而反過來,一般是大家都開始這麼說了,過一段時間,字典就改了。

法律用語上,「以上」「以下」均表示包含本身。比如「8歲以上」,表示8歲且8歲以上。不含8歲的8歲以下叫「未滿8歲」。

這個很好啊,有利於中文表意清晰簡單,推廣麼?

但怎麼推廣?又有必要麼?

14樓:在這裡填寫使用者名稱

如果我大喊一聲「他有槍」,你想到的肯定是乙個歹徒拿著可以發射的槍而不是拿著一桿紅纓槍。

我說趙子龍拿著一桿長槍,你想到的肯定是亮銀槍而不是趙雲拿著一桿狙擊槍。

個人感覺並沒有指代不明,銃這個字主要用於熱兵器槍與冷兵器槍在戰場上共存的時代

15樓:

用不著費那麼大勁去改用「銃」字。「槍」的繁體形式「槍」本來就有乙個可以互換的異體字「鎗」,讀音都一樣。只不過後來簡化時沒有跟著簡化而已。

要我說,就把「鎗」也簡化了,新造乙個同音字「釒倉」,用來專指後裝火器。「銃」字則可以專指前裝火器。

而「槍」字則歸本回源,改回去專指其本意的長柄冷兵器。

16樓:宣漢

贊成,早該如此。

話說,我覺得「銃」被「槍」取代,不是一些答主說的那些原因,而是更簡單的因素。

長官們叫小兵:「chong!」

你說是什麼意思?

換打銃?衝上去?拿銃衝上去?拿銃給長官?

所以,恢復用「銃」是對的,但最好改個音。

17樓:四代怪人

銃到槍是明到清的自然發展

又不是簡體字強制轉的

多看看明朝兵書和清末歷史檔案就知道了

有意思的是清朝大口徑/連發槍很多時候也被稱作炮例如格林快炮抬炮

18樓:

個人認為是應該的現在的槍字很大程度上是約定俗成古籍記載也多用銃火槍倒是民間說法多

但施行教育那麼多年已經很難了吧文盲率越低越難恢復錯意至於說沒必要的那和能不能是兩回事

潘金蓮是個貞潔良家的事實和如今廣為流傳的《金瓶梅》能算一回事?

19樓:忍庸

是。英語gun本身就是漢語「銃」音譯而成。稱銃為「槍」、是沿用【宋史】之誤把椌寫成槍、會造成漢語之不精確、實際效果和譯蔣介石為常凱申一樣、雖然不是翻譯。

表示銃之槍、都應恢復寫成椌、且降為銃之舊名。表示「形似冷兵器槍之銃」之「快槍、飛槍」等之「槍」、意思是「形似冷兵器槍之物」、才不宜寫成椌。

【宋史、卷一百九十

七、志第一百五

十、兵十一】之「開慶元秊、壽春府造贛筩木弩、與常弩明牙發不同、箭置筩內甚穩、尤便夜中施發。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筩、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砲、聲遠聞百五十餘步」、「突火槍」之槍明顯是字椌之譌文、「突火椌」意思是突火筩、窠是字顆之又文、子顆表示「為顆之子」、子顆之顆是近似饅頭之頭之後綴、「如燒放」表示「而燒放」、「如砲」表示「似砲」、贛表示「供、供箭」。

椌原有二意、一是柷、二是【廣韻】詮為「器物樸」之椌。【廣韻】詮為「器物樸」之椌、我認為今慣寫成腔、表示「內空之物」、【廣韻】詮為「器物樸」不準確。「器物樸」就是「器物之似樸之層」。

樸就是樹皮

。火器名椌出自樂器名椌。銃與銎原是一字。火器名銃出自表示銎之銃。銃與椌、在音與意上都相通、熱兵器名銃實際是熱兵器名椌之變體。

我以前以為之「可發射槍頭之形似冷兵器槍之銃被稱為火槍、導致俗稱帶刺刀之銃為火槍、進而導致俗稱所有火器銃為槍」不對。

現代漢語造詞能力是否在下降?

苟未苟 私以為語言就是怎麼好用怎麼來,我覺得漢語對其他語言的接納融合能力 現實中主要是英語和日語吧 其實反而是漢語有活力的體現,並不需要強求所有的概念都要有乙個漢字對應物。 沙漠 ADCD二十六個字母中國人耳熟能詳已經有了造字的廣泛的群眾基礎,不自覺相容幷蓄拿來主義 U盤 A貨 C位 D棟 L型裝 ...

現代漢語的f l h x s sh r應該被歸入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哪種?

李溯本 Unancha f h x s sh 是次清,l r 是次濁!普通話的子音可以列成乙個6 5的方陣 p,p,f,w,m ts,ts,s,t,t,l,n t,t,t,t,j,k,k,x h,其中第一組簡單塞音是全清,第二組送氣塞音是次清,第三組普通擦音也是次清,第四組通音是次濁,第五組鼻音也是...

大一學習現代漢語應該做那些題?

上大學了,應該思考的不是做題了。如果能真正的理解現代漢語教材裡的基本理論 課本裡的練習題就是這個目的 然後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甚至解決問題,你才真正成為了乙個大學生。為什麼說不做題?其實這個說法不太嚴謹,其實我想表達的是不要只想著做題,只做課本裡的題就OK了。為什麼呢?第一因為你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