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偏遠地區老人習以為常的手藝但卻是即將消失的傳統文化?

時間 2021-05-05 18:59:57

1樓:豈不可喜兮

挖掘???

首先,文化部在05年啟動了全國第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共蒐集非物質文化遺產線索87萬項。其次,中國已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級名錄體系。總體來說,已經比較完善了,可通過文化主管部門去了解。

挖掘?包裝?牟利?

不好意思,不支援!

2樓:王玉溪(筆名齊東)

非物質文化很寶貴,丟了、失去了、沒有傳承下來了,確實很可惜。

可是仔細想想,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以來,失去的非物質文化肯定比儲存下來的多得多。

再仔細想想,歷史上的非物質文化,壞得比好的多,失去了,也不可惜。

例如,我們古代最美麗的文化一一女人纏足,七寸金蓮,失去了就失去了吧!假如一定要傳承下來,時下我們的麼麼噠們踮起小腳尖,在星光大道舞台上扭揑,難道很可愛嗎?

山村幾個大爺的手藝,傳下來很好。丟了嗎,也用不著可嘆!

再過一萬年,我們現在的文化,會讓後代人覺得我們都是原始人,我們用的工具,也是屬新石器時代。

把心放得寬寬的,好好活。

3樓:bruccleon

扯一嘴。

在日新月異,娛樂活動逐漸增多,科技井噴的年代,年輕人很難具有這樣的乙個文化環境,在西方英雄主義和拜金主義(當然也有自己國家的鍋)衝擊下,人們對於事物的認知速度逐漸加快,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越發下降,需要各種各樣的新鮮感,甚至連書籍都產生了量產類快餐文化。

回到題主的問題,私以為,之所以要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因為這一類會隨著時間消亡,那麼不妨看成是商品的形式,一件商品首先得需要宣傳才有人知道,你得讓人感興趣,並且是好的,是讓人覺得有用的,不然纏足,就是那什麼裹小腳你也去宣傳,那有哪個人喜歡看,有些東西就該淘汰掉了,有點文字記載就行了,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現今人們的審美觀發生了轉變,那曾經的東西都不適合大眾了,還有什麼保護的必要呢。

你看這纏足現代人基本都知道,我是因為「三寸金蓮」這個廣告記住的,不然還真不知道會不會存在於記憶裡。

總結一下:挖掘,得靠對這方面有興趣的人才,宣傳,得跟的上時代的步伐,至於保護與傳承,則需要這個文化遺產本身推陳出新,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以及實用性。

如何區別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gghskevin 簡單點說,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有實體看得見的,比如各地的老房子 寺廟 道觀 橋 古墓葬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無形的,比如各種節日習俗 各種手工藝人的技術的傳承等等 鑑於你提問的重點在於區分,我就預設你知道文化遺產的定義了。物質文化遺產 Tangible Cultural Herit...

如何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影木守藝 1 深入挖掘文化底蘊是保護與傳承的前提。一些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瀕危 滅亡,大量非物質文化遺產珍貴的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為此,要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進行必要的挖掘 整理和保護。2 認真開展遺產研究是保護與傳承的關鍵。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案的研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起到重要的指導...

誰來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離渚 保護主要是靠各省市文化廳下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局負責,每年有一定名額申報,大多時候是只要是舊的玩意就能很容易申報,總情況供過於求。因為那些以前賣幾毛錢幾塊錢的東西一旦被申報為非遺,馬上身價百倍,為了利益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申報,造假的也不少 題主之所以認為傳統文化少,是因為並不是所有專案都是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