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

時間 2021-06-08 03:36:17

1樓:Tari

目前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策略主要有以下幾種:

1.搶救性保護。

這一保護策略主要是針對處於瀕危狀態的非遺專案,或是尚未被列入遺產名錄中的專案。搶救性保護主要是通過:調查、採集、整理、建檔等方式進行遺產原真資訊的記錄、儲存和研究。

因為這一儲存環節中涉及到對許多非遺資訊的記錄、存檔和管理,因此傳統的保護措施是對這些檔案資訊建立專題專項的博物館、展示館和傳習所。但因為這一傳統保護方式也有許多侷限性,對非遺專案進行數位化保護的方式開始被廣泛關注,例如建立傳承人資料庫、利用大資料輔助保護主體進行非遺專案的管理,以及對非遺專案實現更廣泛的傳播與分享等;對於某些嚴重缺失下一代傳承人的專案,或因其它原因傳承有很大困境,快要消失的專案,可以通過對它們進行數位化的搶救與記錄,建立起專案的數位化檔案。另一種是對非遺進行資源圖譜的繪製和研究,以圖譜來記錄非遺資源在發展歷史、表現形式、分布狀態和傳承脈絡等。

2.生產性保護。

這一保護策略主要針對於仍然具備傳承條件的專案,即專案本身具備社會參與性、在現行的經濟市場環境中可持續發展。對於這一類非遺可採用生產性保護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非遺生產性保護與工藝品的產業化開發不同,非遺生產性保護雖然倡導採用現代產業化模式,但它不以市場需求、利益最大化為導向,不能為追求利潤而肆意改變傳統的技藝方式和生產模式,尤其不能以機械化取代手工技藝。」(汪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十年》,智財權出版社:

189)

因此對非遺的生產性保護一定要明確保護物件是否具備生產性的條件,也需要確保生產性過程中堅持核心技藝不變。

3.整體性保護。

整體性保護是將非遺置於其生存發展的文化語境中考慮,進行綜合的保護。例如建立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立生態博物館,將某個區域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一同保護,包括其中的人、物質遺產、非物質遺產、自然環境、經濟環境與社會結構等整體進行綜合保護。

對於非遺的保護肯定不能只採用單一的保護措施,在對非遺建立乙個清晰的分類體系後,應該針對特定的非遺專案採用最適合的措施。以上幾種主要的保護措施中都離不開人作為主體的參與,鼓勵社群人士主動關注並參與在地非遺的保護,才會推動非遺得到更長遠的發展。

誰來保護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離渚 保護主要是靠各省市文化廳下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局負責,每年有一定名額申報,大多時候是只要是舊的玩意就能很容易申報,總情況供過於求。因為那些以前賣幾毛錢幾塊錢的東西一旦被申報為非遺,馬上身價百倍,為了利益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申報,造假的也不少 題主之所以認為傳統文化少,是因為並不是所有專案都是適...

如何區別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呢?

gghskevin 簡單點說,物質文化遺產就是有實體看得見的,比如各地的老房子 寺廟 道觀 橋 古墓葬等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無形的,比如各種節日習俗 各種手工藝人的技術的傳承等等 鑑於你提問的重點在於區分,我就預設你知道文化遺產的定義了。物質文化遺產 Tangible Cultural Herit...

為什麼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小犬者 先從非遺的概念理解來說。不搬法條的定義,而是從我乙個小白的角度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是遺產,遺產是說明了它具有承續力,由歷史時期傳承凝練下來,在歷經時代的蹉跎承續下,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其次它的內涵是非物質的,但載體卻離不開物質。為何這麼說呢?因為物質實體繼承下來,是文物是物質文化遺產,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