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滅陳是否是中華文化的一次大災難?

時間 2021-05-09 09:49:40

1樓:

不是。如果以血統論,楊堅作為漢太尉楊震十四世孫,妥妥的漢人(哪怕用馳名雙標一滴血原則,人家楊堅的母親、祖母也都是漢人),那麼他建立的隋朝自然是中華正統之一,隋滅陳是中華王朝統一的過程,當然不是大災難。

如果以法理論,楊堅的皇位由周靜帝禪讓,北周宇文覺的皇位由魏恭帝禪讓,北魏拓跋珪自立為帝前為魏王,改稱魏王前為代王,而這個代王是晉愍帝封的。再看陳,東晉-宋-齊-梁-陳也是一代代禪讓的。但是,東晉司馬睿的帝位也是自立的,他在西晉只是個琅琊王。

倆都是我大晉朝的王爺,誰也不比誰高貴,憑啥就認為陳就比隋正統呢?從這方面來說,中華文化的大災難是永嘉之亂,代表著秦-漢-魏-晉一系的滅亡,而非隋滅陳。

如果以實體論,以上所提到的禪位,其實與普通的改朝換代沒有不同。司馬篡魏,也得經歷曹魏壽春三叛的考驗,楊堅同樣是平定北周尉遲迥之亂,所以誰能掌握實權一統天下,誰就是正統。

如果以文化論,隋朝使用漢字、提倡儒學、統治區域與秦漢高度重合、自認中原王朝,同樣是中華正統王朝。

綜上,無論用哪個角度看,隋滅陳都不是中華文化的一次大災難。

2樓:柴垣木

南朝的漢人估計還沒高句麗多。百越大本營不是白叫的。直到今天浙江、上海、蘇南這些地方都還有25%左右的人是O1a父系更別說那時候了。

隋滅陳,顯然是值得大書特書的華夏對外征服史詩。

3樓:安得廣廈

你們真的沒必要為了隋朝而汙衊陳霸先是蠻子……人家正兒八經出生於大樑的草根被你們莫名其妙安了個蠻子的名頭上去,陳倩陳頊陳叔寶有話要說

4樓:

我發現知乎上關於血統論真是粗暴啊。

因為楊堅、李淵有胡人血統,所以不算中華?成就不能代表漢人。

楊堅、李淵們他沒有漢人血脈嗎?咋能代表是胡人呢?

5樓:柴垣 木

隋朝二王三恪中並沒有南陳,但是有北周和西魏。唐朝甚至連北魏都有,就是沒南陳。

所以隋唐兩朝是不以南朝為正統的,而是以北魏為正統。

隋滅陳是近乎於晉滅吳般摧枯拉朽的戰爭,連高句麗都不如。隋朝眼裡南陳不過是一塊不那麼肥的肉而已,何況南陳無論從地理還是人種,都和中國不挨著。現在去看看南陳統治區的基因,仍然能發現有40%-50%的人父系基因是O1a和O1b*兩種百越系和東南亞系基因,這兩種基因在隋朝統治區只有7%以下。

南陳統治區甚至不如高句麗統治區更接近隋朝。南陳是乙個以百越人和馬來人為主的國家,而隋朝是乙個以漢人和鮮卑人為主的國家。相比之下,隋滅陳是華夏文明對外用武的典範。

6樓:散宜生

自古以來,華夷之辨區分自文化而不是血統,北周的皇室和關隴集團是被高度漢化的少數民族,隋朝更不用說了。北朝的士族崔李盧柳這些更是比王謝這些後進士族歷史久遠的多,怎麼看出來是場災難?琅琊王氏跑到南方去就比清河崔氏更能代表中華文化了?

7樓:黃平

五胡指的是匈奴、羯、氐、羌、鮮卑,這五個少數民族出了羌還有少量外,其他已經不存在了,他們已經在五胡到隋朝直至唐朝這漫長是時間裡徹底融入漢族當中去了,當你還質疑他們是少數民族,是外族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現在我們的漢族人血液裡多多少少都含著這些少數民族的基因。也許往上翻十代八代人,你的曾曾曾祖父或祖母就是個胡人呢。

8樓:

匈奴滅晉是的,五胡那啥是的。如果北魏滅宋,是的。如果北魏滅齊,是的。

周滅齊不是,隋滅梁陳,隋梁陳經濟文化人民意識差距已經很小了,而且同為漢人,滅周無人反抗,滅陳無人起義及罵賊。但是對於士大夫階級,士族政治,貴族政治,影響不可不謂深遠。從此以後誰他媽放棄北方大根據地跟你去南朝等團滅?

忠於家國正統有良心有道德的人,從此基本沒有了。不會有人為了文人義氣,忠孝仁義跟你南狩了^_^^_^^_^曹魏是自己打下江山的,為什麼代漢士大夫階級反抗如此之大,以至於從篡位伊始就注定滅亡,別說曹睿再活二十年了,曹操再活二十年也沒用。荀彧不合作之後,以他為代表的階級已經不合作了。

其他曹操得罪的各地士族階級同理。。任何朝代失去上層階級的支援都走不遠【北周同理,開國即亡國的格局,即使一統北方的不世之功】北滅南,是士族精神的一次滅亡,以後大家都只是本著打工的本分而已~不然怎麼千年以來再無南北朝?只有南宋勉勉強強-_-#南宋那玩意兒也能算天子南狩,士大夫拼死為君-_-#有啥精神氣跟東晉比-_-#屁大點兒地方就能數次光復首都,武功赫赫晉宋一百年。。。。

五姓七望,都是不願意南渡跟五胡眉來眼去賺得政治資本的,關隴就更不行的,直接兵痞造反發家的,就這麼群人得到了五胡隋唐五百年的榮華富貴。反之只是飛入尋常百姓家士族精神的最終消亡,隋滅陳耳。【不是說隋滅陳】

9樓:雅利安的斯芬克斯

這問題我怎麼一看就有股含沙射影別有用心的意味呢?看來原東方陣營某些外圍區域的既得利益集團還真是記吃不記打啊,抗戰時期拿要挾北方少數民族那套糊弄美中國人蘇聯人吃了閉門粥還不汲取教訓,現在嘛我看是想學二戰德國日本想瘋了。

10樓:

這麼說吧。

私以為法統黨之所以招人厭惡,很大乙個原因正是由於其對紙面條文的刻舟求劍(或者某種程度上稱之為魚唇)而對歷史上發生過的事實情況或充耳不聞,或刻意選擇性忽視,或眼瞎耳聾。

至於隋與南陳究竟是誰取代了誰,樓主可以從這裡開始你探索的旅程。

11樓:呵呵噠

沒懂你的邏輯

按你這個邏輯來,清朝的法統源於明朝,康熙生母是漢人,所以康熙以後的清帝都有漢人血統,並且手下有大量的將領都是漢人,滿朝文武一堆漢人=清朝是乙個漢人政權?

楊堅父系是漢人,自認也是漢人,找的祖宗也是漢人,楊堅生母呂氏是山東寒族,楊家有點鮮卑血統又怎樣?就不是漢人了?東晉明帝司馬紹的生母荀氏,可能是燕代之地的鮮卑人,明帝"帝狀類外氏,須黃,敦故謂帝雲",你把明帝當鮮卑人,東晉當鮮卑政權了?

北周宇文家一直在推行漢化,宇文家一直稱自己是「復古從周」,宇文邕還說「朕非五胡」,《周書》:「太祖文皇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武川人也。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為黃帝所滅,子孫遁居朔野。

有葛烏菟者,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總十二部落,世為大人。其後曰普回,因狩得玉璽三紐,有文曰"皇帝璽"。

普回心異之,以為天授。其俗謂天曰宇,謂君曰文,因號宇文國,並以為氏焉。」宇文家都給自己找了神農氏當祖宗了。

北周本身就是乙個積極漢化的政權,他們有著比較強的華夏認同感,災不災難不是應該看他幹了什麼事嗎?以倒推法統這種事來說災不災難,這個思路也是很清奇呀。

隋文帝楊堅奪取政權後,秘書監牛弘因文獻典籍散失,上表朝廷,請求開民間獻書之路。隋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下詔,獻書一捲,賞縑一匹。一、二年間,文獻稍稍齊備。

隋朝對這些事還是比較上心的,「平陳以後,經籍漸備,然而檢其所藏,多紙墨不精,書寫亦拙劣,於是總集編次,存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如京兆韋霈、南洋杜頵等人,於秘書省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餘存放秘書內三閣,凡3萬餘卷。」楊廣做揚州總管時,曾組織人修撰書籍,即位後,也沒停止,「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蒲博、鷹狗,皆為新書,無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萬七千餘卷。

」隋朝官方還對當時的書籍目錄進行編次,有《開皇四年四部目錄》、《開皇八年四部目錄》、《隋大業正御書目錄》等。隋朝對文獻典籍的重視可見一斑。

你稱這個叫「中華文化的一次大災難」?

關於滿清法統的錯誤感謝有朋友指出,我就不改了,掛在這裡,留著時刻打自己的臉。

紅山文化是如何融合到中華文化的?

三星堆裡有文字 紅山文化本來就是華夏文化,紅山文化和賈湖文化是共祖。距今9000前的時候,同根生的人群因為支系的不同 人群的稀少 居住地距離的遙遠而各自保留和持續共同的信仰和記憶 支系人群逐漸繁衍增多,各自的勢力範圍相互切近且此消彼長時,就完全融合為一體,這很正常 費納決 紅山文化是華夏文明的源頭,...

中華文化提倡謙虛之類的美德,在某種程度上是否過於注重別人的看法

海盜船船員 1907 過於注重別人的看法,肯定是有一些自卑,是內心不強大的表現。和謙虛是兩回事。謙受益,滿招損。中中國人講究中庸,講究不卑不亢。患得患失,就會在意很多東西。 楊軻 1,當你弱的時候謙虛大概率會讓人覺得你無能,而當你強大的時候謙虛人卻會使你看上去更有修養 2,中國自古以來都是崇尚中庸之...

某些一詞多義 語法錯亂真的是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體現,而不是漢語的缺點嗎?

馬致遠 呃,一詞多義英語應該更普遍吧,乙個call,put或者take能有幾十個片語,handle有把柄還有把手的意思。把一詞多義和博大精深繫結在一起確實是無知的表現,但是其本意無非對漢語的熱愛,這個還是不錯的。 CJ他家 我一直想這個問題很久了,也看了很多書,聽了很多人的見解,現在還沒想明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