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資訊量」的時候,我們描述的到底是什麼?

時間 2021-12-27 22:14:18

1樓:萌遍處

這種情況下的「資訊量」一般指的是資訊消除受眾未知的程度,對受眾的未知消除得越充分資訊量就越大。而這個變化發生在受眾的主觀認識中,同一訊息的語義語用在不同受眾的認識過程中,受不同的心理生理因素影響,顯然會有區別。所以除非能測量出受眾得知資訊前後的主觀認識變化,才有可能量化。

2樓:可樂2023年

看到問題第一直覺是,第一點,這是針對不同物件而言的。比如「明天上午考試」,針對知道的人,光這麼一句話沒什麼資訊量,對不知道的人來說,天吶!明天上午考試!

我今天才知道!

我再一想,第二點,說話者想表達的意圖。比如宿舍兩位同學,一位在打遊戲,一位在複習,複習的同學說「明天上午考試」,這意思是可能是「你居然不複習?」也可能是「打遊戲小點聲,影響我複習!

」其實就是言者「有意」和「無意」,聽者「有心」和「無心」。生活中就經常會出現:我說的意思你沒get到,覺得我在說廢話;或者其實我只是隨便說說廢話,但是你卻想太多了。

我再再想了想,假設我們說話沒那麼多彎彎繞,人人都是聰明人能懂別人的意思。舉我平時接觸比較多的例子,查閱文獻。我們在做實驗前要查閱很多文獻來制定自己的實驗方案,文獻中的文字記載都是直接明了的,我們從中獲取資訊。

我看第一篇文獻的時候,什麼都不確定,我看他的藥品、儀器、步驟等很多資訊。

看第二篇文獻,我發現實驗步驟用的都一樣,但是儀器不同,最後效果不一樣,於是我改進了一些。

看第三篇文獻,我發現實驗步驟有幾點改進了。

隨著預備知識不斷增加,從每一篇文獻獲取到資訊量越來越「少」,這個少加了引號,比如我在看第二篇文獻發現實驗步驟一樣時,這一條資訊讓我更加肯定,也就是增加以往資訊的可信度,資訊的可信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資訊。直到我確定所有實驗步驟後,我再看其他文獻中的內容,可能對我來說就具備參考意義了。從這兒可以看出,資訊也需要區分有價值資訊和無價值資訊。

當然有沒有價值本身也是針對不同物件來說的,有價值資訊多那自然資訊量大。

總結個人觀點,資訊量取決於:

1、資訊發布者的目的;(表達內容的字面意思和隱藏含義)

2、資訊受眾的需求;(對不同人來說,有價值資訊和無價值資訊)

3、資訊受眾的接受程度;(比如受眾有時候無法理解,有時候過分解讀)

當我們在說音高的時候,我們在說什麼?

佔坑,可能一二月能答。這個問題很棒!我也想問但是找不到措辭 中文越來越差 我有打算在學校science fair的時候搞這個project,但是課程還沒有學過傅利葉變換和別的要求的知識,所以project還沒正式開始,我還在補這些 也不知道趕不趕得上今年science fair 哭哭哭 我當時給琴調...

當我們看同人的時候,我們想看到的的什麼?

ugly 一般都是因為對一部作品,對乙個人的喜愛才會想要去看關於他的同人,甚至是去寫。在我看來,同人就是彌補我所有看原作時的遺憾。比如,我曾會想,斯內普教授如果沒有被詹姆傷害,是不是哈利就能早點知道教授在做的事情,教授是不是就不會死。比如,校長不那麼想要乙個人承擔死亡,相信哈利已經成長到自己想要的樣...

當我們在過聖誕節的時候,我們在過什麼?

弘道積德老子文化 二月十五,中國聖誕節,世界道德日 禱文 歲在庚子,節序仲春,同道共祈,同德同禱,聖哲老子,中國聖誕,唯願大道,善融天下,唯望大德,善普人間,疫情反思,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天清地寧 道生德蓄,萬物善生 道德淪喪,餘食贅行 仁義禮智,法令滋彰 聖人老子,明道建德,引光復明,無為清靜。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