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是否應當博覽歷史,科學,電腦技術,社會科學等非佛學的學問。而不只是三藏十二部。投精力學這些東西?

時間 2021-06-06 20:22:42

1樓:博III

當然要學習。這個問題居然成了問題,只能說當今無論是否學佛,讀書的人都太少了。

問題如果詳說,就不應侷限於當代、中原,而應該看看佛家過去是怎麼做的,現在在東南亞、南亞、歐美、日韓是怎麼做的。

這個問題值得回答百萬字,而且文盲不會去看,懂得的人又不必看。

大體列個提綱:

1佛陀的路。

佛陀本人就是在家學習「五明」的基礎上做出的哲思,才投入了「沙門修行」的體系當中。

後來薪火相傳的這個東西,就是文殊為象徵的智慧型,以菩賢為象徵的行履。

2佛學是什麼?

佛教從兩漢被知識分子的粗暴認識,到漢地最優秀的一批知識分子參與翻譯600年的「漢譯佛經運動」,格義佛教經過鳩摩羅什的八駿,到唐代的譯場。

這場運動,如同我們今天認識的一樣,當時吸收的不僅僅是佛家文化,還有婆羅門醫學等等。佛家文化為代表的印度和西域文明當中,也包含了古希臘羅馬的成果,以及伴隨而來的中東兩河、伊朗其他宗教文明假裝佛經的典籍。

這場運動的本質,漢民族是在用一批經過六經學術和諸子學術薰陶培育出來的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深入學習其他文明精華的過程。

佛學是關於解脫的學問。

解脫不是迴避矛盾和問題,而是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佛教徒一樣要具備處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能力,才有力量解脫。雖然佛教主要精力放在主觀世界(內壇城),但是客觀世界問題(外壇城)的處理是乙個檢驗的標準。

「佛家不要三失(失敗、失意、失戀)道人」。處理不好世俗問題而選擇逃避的人,在佛教當中往往也處理不好修行問題。而圓滿處理某方面的問題,就應該學習某方面的學問。

比丘有戒律,但是遇到急救問題,就應該學習急救知識。乃至「僧兵」,乃至「僧黨」。

3學術規模問題。

安史之亂與西域控制權的喪失、會昌法難、「不立文字」、韓愈到程朱等等的闢佛,內外因素的結合,不僅僅打斷了漢民族對外大規模典籍級別交流(或許是文明交流的最高形式),而且導致了漢民族文化規模的變化。一如孔子傳曾有,追求似乎更精純,但有若似聖人而無聖人規模。

規模問題,晚近的學者寫本中國哲學史,都寫不好天台、華嚴、唯識。所以後世看盛唐,乃至會有「唐代無大師」的笑話。

這種戲論不但對不起佛教,也對不起道教。

從佛教內部來看,就是宋以後圓融道團成一團,次地道和講論次地道義學的力量越來越弱,喜憂參半,喜帶來了不立文字的輝煌,憂則空中樓閣,宗風一旦衰微下來,就接不上了。

4佛教今天的學術建設目標。

終極目標是以佛教的空性觀為基礎來建設針對各種研究物件的學科。過程從吸收輔翼以排他性給世界帶來衝突的希臘—希伯來發展起來的現代科學為主的現代學術開始,到拯救「現代性」陷阱、開太平的學術出來。

無論地球村交流多麼頻繁,民族有多少,能夠建構未來學術的目前也就是三大塊:希臘—希伯來文化、印度文化、中國文化的「大三教合一」。(第一支包括猶太教的改版伊斯蘭教,歐美文化)

這不是狂人說夢,我其實只是對師長們的理想背書。而且這是未來幾百年的事業和趨勢。

日韓的佛教大學,尼泊爾的大學,北京龍泉寺,完成了佛家應對世界學術變化、進行宗教改革的一部分理想,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鑑。

學佛者,為什麼要多聞?

林錯 其實這個問題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學佛是否一定需要多聞?另一部分是如果是,為什麼?如果不是,那什麼時候需要多聞,什麼時候不需要?我的觀點是不一定需要多聞。很簡單,人的因緣各異,精力時間有限。有些人的因緣適合專修成就,就沒必要在多聞上多費功夫。有些人的因緣適合聞思入慧,自己喜歡也適合多聞,那就在多聞...

學佛是否該戒葷

謝文婷 私以為,學佛要找源頭,祖師爺釋迦摩尼。我不是佛教徒,也沒有所謂的師傅,但是喜歡琢磨佛經。沒事會上喜馬拉雅聽聽大德們 如南懷瑾,葉曼,講佛經,還有個劉豐教授的也不錯,確實是收益匪淺。我覺得吃肉不應該遭到恐嚇,吃素也是需要因緣的,因緣到了,自然水到渠成。不要崇拜所謂的師傅,你還是自己多鑽研鑽研佛...

練練打坐是否就是學佛?看過幾本經書是否就是學習過經教?如何分辨打坐者是外教與內道?

洪達 佛陀給的原則 優波離,你了解的法中,這些法不趨向徹底的厭離 無慾 止息 寧靜 直觀智 自覺醒 也不趨向解脫 你可以確認 這不是法,這不是律,這不是師尊的教導。至於你了解的法中,這些法趨向徹底的厭離 無慾 止息 寧靜 直觀智 自覺醒 解脫 你可以確認 這是法,這是律,這是師尊的教導。增支部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