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的菩薩需要人供養?

時間 2021-05-31 11:41:57

1樓:海涯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言:「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

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於暗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

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如上所說,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依次而言,大家如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令諸佛歡喜,令諸菩薩歡喜。

所以,供養的本質並不是表面所顯的那樣。

諸佛菩薩為人天導師,教化世間,眾生感戴恩德,應該供養,此其一。

諸佛菩薩為方便教化眾生,為眾生培植福本,建立信心,接納善緣,接受眾生供養,此其二。

諸佛菩薩早已息滅貪嗔痴,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受者相,自然沒有「需要人供養」的邏輯,此其三。

諸佛菩薩廣度眾生,有無量無邊眾生供養,此其四。

眾生供養諸佛菩薩,一是對師道的尊重,二是培福結緣,三是捨掉貪嗔痴等,四是追求覺悟自他,最上之供養為法供養。如《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言:「善男子!

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

2樓:Free獵頭

因為需要經常提醒自己,學習佛陀,菩薩的精神理論呀。是通過這些行為不斷提醒自己慢慢開悟。佛菩薩,供不供養他都在那裡,不會因為誰給他燒的香多就保佑誰。

信佛、學佛都是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覺得佛教都是由淺入深,由外向內,慢慢引導。佛靠金裝,不是給自己看的,而是給眾生看的,讓眾生去信的,是乙個引導方式,供養也同理。

要把佛菩薩當做自己的老師,切莫當做高高在上的神明。

3樓:我叫廢物弟

人類的信仰力無法當飯吃, 也無法以任何形式被吸收. 再來供養的東西最後都是給自己, 朋友, 親戚或家人吃掉, 菩薩應該沒分到半點. 南無寶勝如來南無毗婆尸佛南無波頭摩勝如來

4樓:青鸞

供養佛,不是佛需要供養,

而是佛需要乙個

因供養而解脫的你。

佛,圓滿具足,

一切不缺,如如不動,

他不需要

你一絲一毫的供養。

我們供養三寶,

是借助這個供養的行為,

放下自私,

放下對自我的貪執,

來換取你的清涼自性。

所以,一切供養都不是你在施予別人,

而是你在滋養那個

奔向解脫的你。

——慧律法師

菩薩為何要布施呢?

潛心 你這是用常人思維去思量菩薩境界了 把菩薩與外在萬有割裂開了去看了。注意,既然菩薩已經無我,那他的存在就是與外在萬有融為一體了,並沒有區別。在你看來,布施是從菩薩自身到外界的施予,但所謂的 外界 對於菩薩來說也在 內在 所謂布施,只是一種自然而然的 共運 同演 諧振 類似於老子所說的 無為而無不...

為何有的人樂觀,有的人悲觀?

蔡中元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大!首先跟遺傳有關,人的氣質型別是遺傳的,這已經被多個不同流派心理學家的研究所印證。幾千年前的希波克拉底就把人的氣質型別分為多血質 膽汁質 粘液質和抑鬱質。之後的巴普洛夫的神經活動型別,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論都得出類似的結論,而氣質型別是天生遺傳的。簡單講就是分為兩個維度,內外向...

為什麼有的蛋糕需要蛋白單獨打發而有的需要全蛋打發?有區別嗎?

兩者在技法上有本質的區別,主要是形成氣泡和最終產品的體積差異。烘焙產品的會膨脹主要是打蛋時混入的空氣導致的。雞蛋中的蛋白與空氣接觸會產生氣泡,但蛋黃卻會抑制氣泡形成。所以全蛋打發較為不易形成氣泡,最終做出來的蛋糕密度會大一些。為了改善這點,很多的食譜會在裡面加化學膨化劑,如烘焙粉 蘇打粉。不過整體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