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玄奘譯音體系中梵語 kar khar gar 等類都用三等字?

時間 2021-05-10 19:28:55

1樓:李溯本已故賬號

就算三等介音再怎麼後起,到玄奘的時代也應該產生了吧,「葛」和「揭」基本就是 kat 和 kjat 這種對立形式!上面有人提到,一等的 a 當時已經後移了,跟梵語不像,這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不過我再胡亂猜測一下,能不能是因為群母只有三等,於是為了整齊,見母、溪母也都跟著一起只用三等了?

2樓:大熊哥哥

這裡提到都是 ka kha ga 才用三等字對翻譯。。而不包括 k 與其他母音相配的情況。。前面有個人也提到,當時有人指出天竺中部地區 ka 發音是 kya,南部就是ka,這個問題不就大概有眉目了??

近代北語k組二等三等化與這是相同的。ka 增生介音變 kia,世界上太普遍了。。羅曼語的北高盧羅曼語分支也是ka ga變 kia gia然後再鄂化的。。

比如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gamba 法語 jambe ,義大利語/西班牙語 cosa 法語 chose(因為拉丁語中是 causa),義大利語 godia 法語 joie(拉丁語 gaudium,羅曼語中性複數當單數,結果誤混入陰性)。。kau gau 細音化後跑到o,與漢語的江攝的變化如出一轍。

3樓:atsushi sato

當代日語對英語外來語caster gamble candy 等詞的 a音也是以 kya gya 來對譯,不知道是不是受此遇牙音以三等字譯的影響w

4樓:譚樊馬克

我猜是不是歷史遺留問題,鄭張尚芳說法,短母音中古變成三等韻,長母音中古變成一二四等韻。而最早翻譯時候還是在上古末期(東漢),後來翻譯用字作為習慣沿襲下來了。

5樓:polyhedron

我的看法,見組

一、二、四等字(見、谿、疑、匣)為小舌音/q q /,只有三等字(見、谿、群、疑)為舌根音/k k g /。所以梵語的k kh g gh組字適合用三等字譯,而不適合用一等小舌音聲母(在一些韻書也被稱為「喉音」)。我半年多前寫好了文章投了乙個雜誌,到現在還沒審出來。

如果過兩天還沒有訊息或者被斃了,我就把全文貼出來。

貼出來了:

論中古漢語見組

一、二、四等字聲母為小舌音 The 1st, 2nd, and 4th děng of K- group initials in Middle Chinese were uvular

6樓:李柰

遇到所有牙音配a都要用三等字,佛教徒譯音一直這樣,果攝三等的迦伽佉還是專門的字,有文獻說是一等韻的母音不像。舌頭音配i記得是用齊韻對,底提之類的。所以是提思羯羯?

現代對音查新華社還是啥的譯音用字規範,大概是迪斯克爾克爾。

除了布扎體系外,建築界中還有什麼教育體系?

我來答一記 布扎 包浩斯兩摻體系,應用於中國絕大部分建築系 除了最好的那幾所學校以外,差不多都是這個味了 具體表現為大一的專業課設定上,既有水彩渲染又有小板凳製作,有平立構成但給你講不清楚構成原理 構成課上的是包浩斯,信奉的是布扎那一套 自己畫去吧,多磨磨洋工就懂了。該體系的成因是由於中國建築學教育...

在道教體系中神仙地位如何?

空桑寂 道教分成很多不同派別 伏羲女媧炎帝這些屬於三皇,道教曾經有個三皇派,很火,從這個派別的名稱,就可得知,伏羲等神在道教的稱呼是什麼,就是三皇。三皇派也算道教比較早期的派別了,不過在唐代後就慢慢衰落了。盤古在道教早期曾經有很高的地位,在東晉葛洪的書籍裡,他甚至曾經是東王公 西王母的父親。不過這種...

CSS 定位體系中的 Normal flow 應該如何翻譯比較好?

丁小倪 感謝一絲胸這麼看得起我的英語水平,但其實我的英文很爛。直譯的話通常可譯為 正常流 常規流 稱之為 普通流 或 常規流 是因為這是相對於浮動和絕對定位的乙個概念,浮動和絕對定位元素都脫離了當前的常規流。可以參考w3help的定位體系概述 http w3help.org zh cn kb 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