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魯迅的文章被課本漸漸移除?

時間 2021-10-20 06:22:37

1樓:紫不染

挺可惜的,不要低估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我學的當時就覺得先生針砭時弊的力度力透紙背,憂國憂民的情懷讓人熱淚盈眶。但是因為當時白話文剛產生不久的緣故,先生的語言用今天的眼光看還是有點晦澀難懂的。

如果不是強制要求學習,我可能難以啃下來。

感謝課本收錄先生的文章,否則年幼的我對「作家」兩個字的印象還停留在郭敬明那種階段。

2樓:你的小盒子

我很好奇,你們了解過所有版本的教科書嗎?沒有了解過,就說這種問題,真是鹹吃蘿蔔……

以前可是有乙個家長搞過大新聞的。曾經乙個家長看了孩子的教科書,然後就說魯迅某篇文章被刪了,最後上了新聞,其實呢?魯迅那篇文章放在了下一單元還是下一冊書。

就這樣都上了新聞,恐怕很多人上學不認真看書,畢業了開始指點教材了,頗有「磚家」風範。

有些人搞的就跟刪了魯迅個別的文章,魯迅的文學史地位就不保了一樣,乙個二個去做衛道士。

說到底,很多人不理解教科書的性質,教科書是食堂大鍋飯,大家都要吃,但是課外書是偶爾或者經常的加餐。沒有人會吃大鍋飯時候還在談吃的營養、健康、美味。想吃的健康、營養、美味,出去加餐(也就是閱讀課外書)。

覺得魯迅重要,完全可以讓自己孩子課外去看看魯迅的書嘛,我就買了套魯迅全集,以後給孩子看看。

很多人真的不懂語文是幹嘛的,比如說魯迅的文章吧,我們不是教背後的深刻的思想性的東西,而是教會你怎麼理解文章的含義,至於思想性的東西,靠的是你的閱歷,靠的是你廣泛閱讀魯迅文章以後的思考,靠的是這些。語文是一種工具,至於你利用這些工具能夠得到什麼那是你自己的努力了。這些別人教不了,只有靠自己的。

居然排名第一的人自問自答,還瞎帶節奏,也是夠了,深深懷疑某些人在炒作騙粉吧!

3樓:Cathy Heathcliff

魯迅課本裡的文章分兩類。一類是《藥》、《記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念》、《拿來主義》;一類是《社戲》、《故鄉》、《秋夜》

我贊成第一類的文章進行削減,但不能一篇沒有;第二類文章我不支援削減。

第一類文章具有強政治內涵,中學生基本無法讀懂,因為沒有共情,交了之後基本沒有收穫。但也不能一篇都沒有,因為即使當下讀不懂沒關係,藏在記憶的角落裡,等到長大了能讀懂了,就會被人翻出來。

而第二類屬於沒有或者弱政治導向,雖然語法有些奇怪,畢竟新文化運動開展不久,沒有明確的語法規定,但可讀性是很強的。頻繁被人調侃的「一株是棗樹,另一株也是棗樹。」出自《秋葉》,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文筆非常好。

4樓:乙隻麵包袋

我覺得有好的方面。中小學生是很難喜歡魯迅的。這樣的文章在語文課本上肯定是要作為答題重點的,應試教育的規範模板反而會損毀學生對魯迅的印象。

大巧若拙,沒有一點文學積累,很難琢磨出迅哥文章裡的味道。

以後興許會是學生主動買迅哥文章來研究而不是被強制要求閱讀。學生也能主動發掘文章內涵而不是死記硬背了吧。

5樓:素王

咳咳。本來打算強答一波,但是忽然想到自己好像沒看過先生多少文章,又看看前面的答案言之鑿鑿頓時搖擺不定。

算了,我還是再去翻翻先生的書,再來答題,免得只能憑課本上的文章下結論。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漸漸從課本裡移除了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因為希特拉的人種論,汙衊各種人種低劣 愚昧 險惡 吃人什麼的,產生了嚴重災難。所以戰後,聯合國規定 人種不是價值體系,嚴禁對人種實行各種形式的價值判斷。所以,所以,說自己國家的人種是愚民,吃人,也不可以。 蘭仙森 魯迅先生的文字一針見血,對人性有很深的見解。但他針對的是那個國將不國,民...

魯迅的文章為什麼總是被過度分析?

嘟嘟不必驚慌 哈哈又是棗樹。通過後文閱讀,再反觀開頭第一段,就不會覺得突兀和毫無意義了。第一段是很普通的白描。第二段是深夜降寒霜院子清寒詭異的景象。第三段是棗樹無私養育花和夜,守護著花和夜的夢。第四段是棗樹遭受摧殘不斷變化。第五段是光禿禿的棗樹和黑夜的矛盾與抗爭。棗樹就像兩個飽受摧殘的無名的戰士,在...

為什麼魯迅的文章在課本中越來越少,是不適應時代了,還是太尖銳了,還是其他的。?

人類有個怪脾氣,好了傷疤會忘了痛,但又很需要記住我們那些不美妙的歷史,再加上雜七雜八的各種傳統和現實的因素,於是成天尋思叫你讀這個不要讀那個。偏偏意識形態又是特別的東西,這樣退了,那樣就會進攻 田無妄 昨天剛看了高曉松最新一期的 曉說 他有說這個問題。其實不光是魯迅,很多偉大的作家之所以偉大,不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