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憑藉什麼進文廟?

時間 2021-06-03 10:41:30

1樓:

諸葛亮,范仲淹等入文廟從祀的原因可見咸豐元年禮部上福建巡撫徐繼畲等《奏請宋臣李綱從祀》一折:

……臣等查歷代從祀諸儒,皆以德行純懿,有功經學者為要。至我朝康熙年以宋臣范仲淹從祀,始於道德學問之外兼取經濟非常之才。蓋聖門政事之科,原與德行文學並重,厥後,雍正年間以漢臣諸葛亮從祀,道光年間以唐臣陸贄、宋臣文天祥從祀。

此四人者,經綸彌天壤,忠義貫日月,列於從祀巨典,誠聖朝教忠之至意也……臣等觀其文集奏議於政治得失,言之深切……其品學、經濟,實與諸葛亮、陸贄、范仲淹、文天祥相等,自當一體崇祀,以獎忠義……」

《文廟祀典考》

《文廟祀典考》

後來請李贄入祀時也有類似的議論:

「……查現在從祀先儒如諸葛亮、范仲淹、司馬光等均無講學之名,亦無釋經之作,詆以學行精純俱得列於兩廡。」

《文廟祀典考》

也就是說,道德文章與經濟世功並重是入文廟的發展趨勢,諸葛亮、范仲淹等即是這方面的代表,亦因此入文廟。黃宗羲在更早時期主張諸葛亮、范仲淹等人應入文廟,他在《破邪論·從祀篇》說:

餘以為孔子之道,非一家之學也,非一世之學也,天地賴以常運而不息,人紀賴以接續而不墜。世治,則巷吏門兒莫不知仁義之為美,無一物不得其生,不遂其性;世亂,則學士大夫風節凜然,必不肯以刀鋸鼎鑊損立身之清格,蓋非刊注《四書》,衍輯《語錄》,及建立書院,聚集生徒之足以了事也。上下千古,如漢之諸葛亮,唐之陸贄,宋之韓琦、范仲淹、李綱、文天祥,明之方孝孺,此七公者,至公血誠,任天下之重,矻然砥柱於疾風狂濤之中,世界以之為輕重有無,此能行孔子之道者也

孔子曰:「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彼周、程、張、朱,不當事任,其行未大光,然由其言,而其行可信也。

七公有其行矣,反不可信其人乎?……是故七公不與從祀,甚可怪也

所謂聖人之道,或著之事功,或載之文章,用雖不同,實則一致,都是行孔子之道。行孔子之道的途經不是只有講學、釋經,這道理四百年前的黃宗羲清楚,六百多年前的王禕也明白,有些今人對儒的概念卻還拘泥於「言「,而「行「不足以服人,遑論以無講學釋經詰難諸葛亮等人何以入文廟了。

如果劉備不找諸葛亮,諸葛亮何去何從?

遊鐵蛋 這個問題首先要確定劉備在荊州有沒有和諸葛亮交流過。按 諸葛亮傳 記載是徐庶 司馬徽的推薦後劉備多次去拜訪諸葛亮。而 魏略 則說的是諸葛亮在荊州危難的時候主動去見的劉備。劉備求賢,自然要和臺面上的豪傑賢士產生交集尋找人才,而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也不可能不出山,自然也要和臺面上的豪傑士族扯上關係來...

諸葛恪為什麼輸給諸葛亮

三大名著教汝做人 用方北辰教授的話說,細節決定成敗。諸葛亮謙虛 跟演義裡動輒口出狂言的形象不同 謹慎 諸葛恪自大,粗疏。這位琅琊諸葛家的長子長孫,諸葛亮的肥胖大侄子,生就的聰明過人,又有捷才,自幼便蒙受大皇帝的寵愛,是元太子的摯友,三國的抖機靈狂人,大皇帝的託孤重臣,諸葛瑾一族滅門的禍根。綜上,他真...

諸葛亮為什麼隱居?

覓星辰 首先,書中諸葛亮對自己有如是描述 自比於管仲樂毅 管仲樂毅何許人也?乙個是齊國的丞相,強齊圖霸,九合諸侯 乙個是燕國的上將軍,一舉拿下齊國七十二城。兩人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軍事家。諸葛亮自比於此二人就足以說明,諸葛亮有一顆匡扶社稷 大展巨集圖的心,而並非本意便是歸隱之人,不然他完全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