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為什麼要問何以戰?

時間 2021-06-01 08:52:49

1樓:懷劍聽雨

最早的軍隊都是民兵,屬於先給工資後幹活的人,錢都給了,就只能裝孫子求他們幹活了

《左傳莊公十年》【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管子匡君大匡》公又內修兵。三年,桓公將伐魯,曰:

「魯與寡人近,於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誅焉。」管仲曰:「不可。

臣聞有土之君,不勤於兵,不忌於辱,不輔其過,則社稷安。勤於兵,忌於辱,輔其過,則社稷危。」公不聽。

興師伐魯,造於長勺。魯莊公興師逆之,大敗之。桓公曰:

「吾兵猶尚少,吾參圍之,安能圉我!」 《史記刺客列傳》:「曹沬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

莊公好力。曹沬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左傳莊公十三年》【經】十有三年春,齊侯、宋人、陳人、蔡人、邾人會於北杏。夏六月,齊人滅遂。秋七月。

冬,公會齊侯盟於柯。 【傳】十三年春,會於北杏,以平宋亂。遂人不至。

夏,齊人滅遂而戍之。 冬,盟於柯,始及齊平也。 《史記刺客列傳》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

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沬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

』曹沬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以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三敗北」未必是指三次重大失敗的戰役,也可以指莊公十三年,夏秋一次戰役中三次小的敗北,莊公十年「長勺之戰」時,齊國還沒經歷管仲的強軍改革,莊公十三年夏秋,魯國已經被迫允許齊國滅遂邑而戍之。則依然沒有證據證明在「長勺之戰」前,曹沬就已經是「將」。

莊公十三年秋七月,孔子在《春秋》中只記錄了月份而不記錄任何內容,按《春秋》的慣例,這就是魯國戰敗的部分,夏六月齊國滅遂,秋七月魯國救遂攻遂而三敗於齊國,不得不《史記》乃獻遂邑之地以和上博楚簡《曹沬之陳》中的『曹沬』,他的名字,寫法和傳世文獻又不一樣,是作『散蔑』」。也就是說,原文中的「散蔑」被整理者「無可懷疑」地訓成了「曹沬」,然後又通過訓詁學上「劌」、「沬」的音近而得出同一人的結論。 《管子匡君大匡》四年,修兵,同甲十萬,車五千乘。

謂管仲曰:「吾士既練,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魯。」管仲喟然嘆曰:

「齊國危矣。君不競於德而競於兵。天下之國帶甲十萬者不鮮矣,吾欲發小兵以服大兵。

內失吾眾,諸侯裝置,吾人設詐,國欲無危,得已乎?」公不聽,果伐魯。魯不敢戰,去國五十里而為之關。

魯請比於關內,以從於齊,齊亦毋復侵魯。桓公許諾。魯人請盟曰:

「魯小國也,固不帶劍,今而帶劍,是交兵聞於諸侯,君不如已。請去兵。」桓公曰:

「諾。」乃令從者毋以兵。管仲曰:

「不可。諸侯加忌於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魯君,諸侯又加貪於君,後有事,小國彌堅,大國裝置,非齊國之利也。

」桓公不聽。管仲又諫曰:「君必不去魯,胡不用兵?

曹劌之為人也,堅強以忌,不可以約取也。」桓公不聽,果與之遇。莊公自懷劍,曹劌亦懷劍,踐壇,莊公抽劍其懷曰:

「魯之境去國五十里,亦無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於君前。

」管仲走君,曹劌抽劍當兩階之間,曰:「二君將改圖,無有進者!」管仲曰:

「君與地,以汶為竟。」桓公許諾,以汶為竟而歸。桓公歸而修於政,不修於兵革,自圉,闢人,以過,弭師。

《管子匡君大匡》的時間線和兵車數量明顯存在戰國整理時的問題,但卻是齊國稷下學宮之書,不可能搞錯,既然也把曹沫事蹟記錄為曹劌,則曹劌曹沬應為同一人,當無異議。司馬遷的史記在解讀古文本上,存在大量錯誤,已經是常識了。

2樓:石破

打仗憑什麼?

曹劌一番話,羞殺今天的冤獄製造者

中學時代,我讀《曹劌論戰》時,感覺古代打仗,怎麼像小孩子過家家似的?人家敲了三鼓,氣洩完了,你再敲鼓,一鼓作氣就把人家拿下了?這也太簡單了吧?

那人家為何不敲一鼓的時候就進軍呢——你還沒敲鼓,人家就殺過了,豈不把你拿下了嗎?

如今,為教孩子做功課,再讀《曹劌論戰》,內心迴盪的是震驚:一是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敘事簡淨,層次分明,幾乎每個段落都有起有伏,而且條理清晰,完整地講了乙個好故事;二是曹劌不簡單,三是魯莊公也不簡單!

從文中判斷,曹劌是個布衣,不知職業為何?也許是殺豬賣肉的,兼民間軍事愛好者。如今中國有大把這樣的愛好者,但很少有人能達曹劌水準,因為他們都是就軍事論軍事,而曹劌不但是軍事家,還是政治家呢。

話說齊國要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了。這時,曹劌去見魯莊公。有人勸他別趟這個渾水,「那都是當官的操心的事兒呀。」哈哈,中國有這種思想的人,幾千年綿延不絕啊。

曹劌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真是一針見血啊!

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官僚主義的危害已然顯現,時人對此亦看得分明。可嘆的是,兩千多年過去了,這個問題不但沒解決,還愈演愈烈了。

那時候,布衣見國王也挺容易的,說見就見了。見了面,曹劌也不客氣,劈頭就問:「你拿什麼跟人家打仗?」

莊公說了三條,前兩條都被曹劌給否了。

第一條是,我吃的穿的,都不敢獨自享用,都要分給身邊的人。

曹劌毫不客氣地說,你這是小恩小惠,沒有普遍施加給百姓,不算!你要是全國免除農業稅一年,哇噻,老百姓高興死了!

莊公說,第二是我對神恭敬,敬神的祭品從來不敢虛報。

這話你要反著聽,說明在當時,人們欺騙鬼神的事兒也是經常發生的。哈哈,中中國人的信仰也就是糊弄糊弄——對人也糊弄,對神也糊弄。

曹劌聽了,咧咧嘴,說你這是小信用,神不會吃你這一套的。

這時候,魯公說出了第三條,就是:大案小案,我不能說全部明察秋毫,我沒那麼大的的本事,但是,我會盡量實事求是,根據實情來斷案。

嗚呼,兩千多年前的先人啊,他們都能有這樣的思想——惕然日警,大案小案謹慎判斷,生怕有冤獄出來!

做乙個魯中國人真幸福啊!

十幾歲時讀《曹劌論戰》,讀到這一段,我還不太理解:為什麼前兩條就不行,這一條就行了?

現在咱是徹底明白了。

當你看到聶樹斌被執行死刑21年、真兇現身自供作案11年,要平個反還那樣難,如今這千古奇冤終獲平反了,聶樹斌終獲清白了……這時候,你對曹劌稱讚魯莊公「這是你盡了本份的事,就憑這個,我們可以和齊國一戰」,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嗎?

任何國家也不可能沒有冤案,但是國君和執法者盡量不製造冤獄,發現有了冤案也能盡快查明、平反昭雪,維護正義,這樣才能贏得民心,而民心,才是贏得戰爭的首要條件!

3樓:

戰爭消耗的是民力,需要的是民心

所以當莊公說前兩點的時候,曹劌不以為然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意思是,自己不是乙個無道的人,不是失去民心的統治者所以此時曹劌才說,可以一戰

《曹劌論戰》中曹劌一介平民,為什麼能直接見到魯莊公?

大業十三年 春秋時期,一中國人口有數,生產力也很低,生活資源沒辦法養活更多的人,所以每個人都很寶貴。曹劌還是中國人,與野人有本質區別。另外,春秋時期的君主沒有你想象中的那麼大權力,因為君主的權力取決於他手中擁有的財富的多少,因為要打仗的話,贏了他得分土地,財富賞賜功臣,輸了一無所有,左右沒好處,所以...

曹劌論戰中齊國為什麼不射箭,難道當時也是方陣對戳嗎?

徐曉 那個時候是春秋初期,禮樂尚在,打仗打仗有打仗的規矩。曹劌論戰,實際上就是春秋時期戰爭中破壞禮樂規矩的開始,從此一戰,計謀叢生,禮崩樂壞。 已登出 首先,文章裡根本沒提射沒射箭,你怎麼知道沒射?其次,歐洲古典時期成熟的方陣是以重步兵為戰術核心,配以弓箭兵,騎兵的完整戰術體系。到羅馬時期還加入大量...

魏明帝曹睿時期,魏國為什麼全面轉為防禦戰,陷入被動挨打的局面?

宅與不宅之間 打仗這麼大的事情,沒必勝的把握,只要君主不是古惑仔又或者智障,誰願意每天拿命去懟別人?咱是農業國家,不是游牧民族想打就打,想跑就跑搶到了就是賺,咱在生產和打仗的選擇上還得掂量掂量。此時西線的諸葛丞相七次北方就不談了,東南線的孫權健在,時不時的搞點事也不談了。別忘了這倆家都有天險可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