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曹丕沒有聽劉曄的建議夾攻吳國。真的是種失誤嗎?

時間 2021-05-06 14:31:42

1樓:Zuneg

如果這樣劉備會更加清醒,會出現很尷尬的場面,就是先把關羽的事放一放,那時候選項肯定會更艱難,曹丕那個叫劉啥的,是個高手,如何就艱難了,就得看魏國如何把握好時機夾擊吳國了,說實話這樣會漏洞百出,但劉備的漏洞顯然已經沒法勸阻了,就是因為這個,才有夾擊吳國的方針

2樓:林宇泰

本來就是失誤曹丕聰明反被聰明誤依劉曄計謀可能三國早被魏國一統了第一次是拿下漢中不打四川

戰場上戰機本來就瞬息萬變

到頭來三家歸晉為別人做嫁衣但是晉拿了又不好好的八王之亂

3樓:愛吃生菜的小倉鼠

我一直覺得的,劉曄是相當被低估的戰略大師。

漢中打張魯的時候勸曹操入蜀。

夷陵之戰勸曹丕攻吳。

按我們現代人開天眼的角度很簡單,但按當時的資訊接受程度真的是戰略大家的眼光了。

另外,教員指出的三國志必讀的篇章裡,就有劉曄傳。

4樓:戰神大庫

不該直接伐吳,但可以換一種思路。

直接伐吳吃相太難看了,伸手還不打笑臉人呢,人家來給你當小弟,你反手給人一耳刮子,哪有這樣的?

我們不光不伐吳,還要助吳。

使者:吳王啊,聽說劉備來討伐你了,你不要慌,我們大魏皇帝陛下已經派了四十萬大軍來給你助戰,管叫劉備那老小子吃不了兜著走。你就把夷陵、江陵、武昌、建業的城防交給我們魏國大軍吧,乙個地方十萬,你只要負責提供糧餉就行了。

咱們魏吳一家人不說兩家話,你就只管在後方聽捷報吧。

什麼?不敢勞動上國天兵?別客氣啊,大軍已經在半路上了,開弓沒有回頭箭,你就趕緊吩咐下去交接城防吧。

吳王你扭扭捏捏的幹什麼?你是對咱大魏將士擊敗劉備沒信心,還是信不過咱大魏?你身為咱大魏的一分子,對自家人這麼信不過?

你磨蹭什麼?大魏皇帝好心來幫你禦敵,你給臉不要臉是不?對大魏這麼提防,看樣子你這大魏吳王忠心很有問題啊,你要是這樣的話,咱大魏寧與友邦不與家奴,劉備放一邊,先弄你了噢,你自己看著辦吧。

你們猜猜孫權會怎麼選?是乖乖接受吞併,去洛陽當個富家翁,還是以一敵二?

5樓:月之抄

夷陵之戰時候孫權很害怕,還去寫信道歉,他怕的是什麼?他主要怕的是曹丕,魏國國力是超過吳蜀之和,他並不是怕劉備,怕同時兩線開戰

6樓:海東侯孔方

沒有在夷陵之戰伐吳是曹丕最大的戰略失誤。因為即使伐吳導致孫權被迫與劉備議和,並將荊州讓與劉備,曹魏也依然有利。

看到有不少人認為曹丕如果出兵會導致孫劉議和甚至劉備奪回荊州,因此伐吳是下策。這種觀點無疑是缺乏戰略眼光的。

首先思考乙個問題:孫權會甘心荊州得而復失,從此與劉備相安無事?

很顯然不可能啊。孫權處心積慮奪取荊州,為此不惜向曹操稱臣。費了半天力結果啥都沒撈到,孫權能忍?

況且在孫權的戰略構想裡,荊州是保障上游安全的屏障,他想要偏安東南,奪取荊州就是必然要做的事情。

因此,於公於私孫權都不可能與劉備長久保持和平,讓出荊州只是暫時性的妥協,只要劉備還佔著荊州,荊州問題就是孫劉聯盟的死穴,孫劉第三次衝突就只是時間問題。

接下來再思考乙個問題:對於曹魏來說,是雖然彼此提防,但總體上能夠相安無事,甚至還時不時配合北伐的孫劉聯盟好對付呢?還是時刻戒備對方,一旦有機會就立馬往對方背後捅刀的孫劉聯盟好對付呢?

因此,從戰略層面講,在夷陵之戰時伐吳是正確選擇。

但奇葩的是,曹丕選擇在夷陵之戰時看戲,等到年底孫吳已經調整好防禦方向時伐吳。前者讓孫權在最困難的時期無需擔心側後,後者讓孫權挺過難關後合理合法的擺脫藩屬地位自立,順便刷戰績刷威望。難道這是曹家的優良傳統(曹操真愛劉備,曹丕真愛孫權)?

7樓:

曹丕的失誤只在蜀粉之中存在確定性。

畢竟曹丕如果夾擊了孫吳,那蜀漢就不會有夷陵大敗,劉備也就不會白帝託孤。

但站在曹魏的角度來看,夾擊孫吳能有多大收益就不一定了。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魏要想夾擊孫吳,只有兩條路可以走,荊襄地區和合肥一帶。

荊襄地區的優勢位置早已經被孫吳佔據,劉備率軍出夷陵都沒被打得屁滾尿流,曹魏出襄樊,攻江夏然後橫渡長江打江陵能有多大把握?

合肥一帶同理。

合肥濡墟附近雙方是誰主動出擊誰就大敗虧輸,那一帶不僅僅有張八百的傳說,也有曹丕望江興嘆的故事。

更何況,陸遜帶去對抗劉備的,也只有五萬兵力而已,孫吳的全部兵力可不止這些。

長江防線上的兵力變化並不大,水軍力量依然是他們的絕對優勢。

蜀粉希望曹丕夾擊孫吳,無非就是希望在曹魏的壓力下,孫吳能夠主動向劉備求和,然後把荊州吐出一部分來作為代價而已。

曹丕可沒有蜀粉這麼天真。

8樓:

所以現在蜀乎夷陵之戰的風向又開始怪曹丕不下場了?

第一,曹丕不是傻子。他早就等著出手了。只不過人家也是要看乙個時機的。以目前的史料來看,他的選擇就是坐等吳蜀兩敗俱傷,然後伐吳。原因無他,伐吳可以多路,地理上比伐蜀容易。

第二,曹丕的反應已經足夠快。陸遜火燒連營是在當年閏六月,曹丕得到戰報十月就出兵了,這在當時那個資訊傳遞下已經很快了。只能說,孫權這邊實在是打得太快太狠,陸遜不僅全殲劉備,而且還能十分從容地調配朱然他們回下游抵禦魏軍。

誰都想躺贏,誰都不會想要出主力幫人做嫁衣。魏吳蜀都是乙個心態,不要尬黑了。

9樓:夷陵破蜀陸伯言

夷陵之戰聯動後面的五路伐吳變數在蜀國的慘敗而不是魏國,不會真有人替曹丕可惜吧,而且他只不過是伺機而動,吳蜀對峙了那麼久誰有大損失了?貿然下場你打誰?

打劉備則東吳壯大養虎為患

打孫權平白助仇寇縱虎歸山

老是想開闢新戰場,拖著就算魏國統一也不能讓孫權你個老小子好過的念頭禍水東引鍋扣到曹丕戰略蠢才的頭上。

真要替人曹丕想為什麼不假設蜀國沒有夷陵大敗,吳蜀打出狗腦子而魏文帝智勇雙全下場全收?

這不還是不能接受愛豆打了一場蹩腳仗?揚長避短不過如此。

孫權打了個不克反被突臉的局就被嘲諷成這樣,五五開的局被打了個零封體現了哪位名將的水平?這要孫權還不被嘲死?

10樓:

真正的問題,從來不在於乙個人想要什麼,而在於他有沒有能力達成目標。

阿丕的目標是「兩敗俱傷,坐收漁利」,先不談能否這麼巧孫劉斗得旗鼓相當,問題在於想要漁翁得利,他「能夠做到」嗎?

運兵運糧需要時間,指派將官需要理順人事關係,這些都需要「提前準備」。不管孫劉打成什麼樣,曹丕事先準備好了嗎?

不提前寫作業,要交作業的時候,說本來就沒想做,這話能相信嗎?

史實是,夷陵都塵埃落定了,曹丕才震怒,開始著手攻吳,最後轉一圈無功而返。

期末考試都結束了開始發奮讀書了,這能相信嗎?

真相就是曹丕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趁機統一,無論自己不想,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他新登帝位擔心內部不穩,可以理解。但能力不足這個評語,他也躲不過。就算漁翁得利方案,他也沒有執行好。

換了曹老闆、司馬懿這種人,肯定要一面和孫權交好,私底下各種準備緊鑼密鼓一刻不停。做好準備了,發兵才能及時。什麼內部不穩,曹老闆表示「只要我梭哈贏了,什麼不安定因素都會變安定」;司馬師表示,既然不穩,那麼大家一起去吧……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問題多。

說穿了,曹丕選擇「坐收漁利」方案,本身就是「駑馬戀棧豆」的表現而已。和他爹那種梭哈一把贏全部相反,他就只想保本。至於打這打那兒,都是表演,收地方兵權要緊,他才不真心想伐吳呢。

他和渣權真是靈魂契合的對手。

11樓:風大 可稍息否

很顯然的失誤。

我們具備時候解讀歷史的先天優勢,可以總結很多經驗教訓。

從歷史上可以看到,劉備是在與東吳長期對峙以後才被一擊潰敗的。如果要干涉,最好的機會就是在陸遜將要勝利,劉備付出重大損失、但還保持在戰場上的時候,曹軍突然出現對吳軍發起攻擊。這個時機轉瞬即逝,曹軍並沒有把握住。

那麼曹丕為什麼抓不住這個機會呢?因為他距離戰場太遠。在古代交通通訊條件下,曹軍遠離吳蜀決戰戰場,就沒有干涉戰役的能力。

所以反過來這就提醒我們,這一戰是必須要入局的。古人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瞻前顧後,一心想著雙贏通吃,貪得無厭,最後只能一無所獲。

曹丕當然不可能事先知道夷陵之戰的走向。但是人生有那麼多事情,取捨之間,並不是只有夷陵之戰才有這樣的道理。所以這不能說明他做錯就是對的,只能說明他能力不夠。

事後諸葛亮的意義是幫助我們理解這件事的正確做法,而不是說因為是事後諸葛亮就認為這個道理只有在這件事以後才能學會。現實中有的是同樣型別的事件。如果你每次都事後諸葛亮,那就說明你每次都是事前豬一樣。

不光如此,每次都是事前豬一樣,說明每次在事後也是豬一樣。只有每次都是事後也是豬一樣,才可以保持住事前豬一樣的蠢相。否則只要有一次事後諸葛亮,下一次也會機靈一點。

以當時形勢而論,隨著卞莊刺虎的故事流傳,稍有學識的人都會抖這個機靈。然而坐山觀虎鬥只是乙個操作技巧,是否選擇這個技巧要看形勢而決定,如何應用這個技巧也要看具體形勢變化來應對。並不是說這個技巧可以應用到全過程。

那就真成看戲了。

當時劉備弱小而孫權強大。劉備自恃山川之險,以傾國之師東進。彼順流而下,易進難收。

那麼曹丕就應該促其更進,長其難收之弊。所以曹丕一上手,就應該直插京口,要有一支部隊以冒險挺進到廣陵附近張揚旗幟。在震動東吳的情況下再撤回。

當然主力不能如此冒險推進,主力這樣走就被殲滅了。主力要利用前鋒深入、吳軍震動的局勢,在江淮間形成一舉橫掃江北城鎮的巨集大氣勢。總之,戰役剛開始,就要打出滅國之戰的氣勢。

這樣一來,東吳就無法在夷陵保持對劉備軍的全力防禦姿態。軍心也就會急於應戰。劉備與陸遜之間也就很難長期對峙。

陸遜根本就無法約束部隊保持戰略定力。吳軍也必須安排部隊做好隨時東進增援吳會地區的準備,力量必然分散。這樣此消彼長,夷陵之戰極有可能會倉促提前打響。

兩軍血戰之餘,曹軍可以利用吳軍動搖的機會,在長江沿線捕捉戰機渡江截斷。因為吳軍快速撤退尋找下乙個戰役支撐點的過程中,長江沿線調動很容易會冒出漏洞。甚至形勢如果發展極快,吳軍有可能會故意漏出漏洞,以求利用曹軍阻擋蜀軍。

倘若蜀軍取得夷陵之戰勝利後,滿足於占領江陵。那麼曹軍就以主要精力在揚州方面奪取江北。實際意圖有兩個,乙個是最好情況下,控制江北,將東吳壓縮成江東政權。

乙個是次好情況,在江北與吳軍爆發決戰,造成重大殺傷後退出江北。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吳軍主力東撤以後,困獸猶鬥,哀兵必勝。這個時候倉促決戰,曹軍決戰江東的勝算不大。

但是假以時日,給他們思考時間,則江東惶惶不可終日,就可以逐漸分化瓦解其抵抗意志了。

接下來就是把江陵打爛。發揮蜀漢的長江水運優勢,在江陵展開頻繁爭奪,吸引蜀漢掏空益州。特別是要根據政治形勢,有選擇的殲滅蜀漢的益州部隊和荊州部隊。接下來等人來獻圖就好了。

總之,堅決下場打殘一方。

歷史上的夷陵之戰是一場極其失敗的戰役。此戰的結果是,劉備精銳盡失、人亡政息,失去了利用馬超旗幟北上關中的絕佳形勢;孫權被迫向江東豪族妥協、使陸遜家族成為制約東吳之命的上游強鎮,徹底失去了動員全軍爭鼎天下的戰略能力;曹丕坐觀成敗,徒勞無功,失去了確立權威、震懾天下,改革內政,徹底改變南北形勢的絕佳機會。一場戰役打成三輸局面,簡直可笑。

這些人都太聰明了,小九九下算盤太多太響,反而辦不了事。

夷陵之戰如果曹丕聽從劉曄一同伐吳,劉備是會和孫權罷兵,共同抵禦曹丕,還是會和曹丕共同伐吳?

南小荊 對付曹丕和對付劉備所需要的兵種並不一樣。只要曹魏沒有夠質量的水軍,長江就是不可逾越的天塹。何況彼時真要出兵的話,領軍的很可能是曹魏方最大的禮包曹仁。那孫吳就可以刷出兩場大勝了。何況以曹丕的智商,孫權甚至根本不需要出兵,只需要再次假意投降,至多付點代價派個兒子去洛陽,反正孫權兒子多。就能騙得曹...

關於夷陵之戰中曹丕的決策的疑惑?

羊羊羊 正史來看,曹丕坐山觀虎鬥是唯一的正確決策。首先劉備伐吳是為了地盤,給關羽復仇只是個由頭,和曹操為父報仇取徐州一樣,你要把這當真我建議回去看三國演義,按這邏輯張繡把曹操親兒子殺了還敢歸順曹操?如果曹丕伐蜀,劉備只能回軍救援,蜀漢確定曹魏是蜀國首要敵人,漢魏矛盾為主要矛盾,隨後遣馬謖使吳說明利害...

為什麼夷陵之戰後曹丕選擇攻吳而不是攻蜀?

說明曹丕從來都沒想過攻蜀,他的目標一直都是攻吳。古代大規模作戰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要完成兵力的集結 戰備的籌集 糧草的囤積,作戰之前需要調動大量的人力物力來備戰。夷陵之戰後同年曹丕就能大舉伐吳,顯然是事先有準備的。 未聞芳名 之前的大佬們都分析完了,為什麼曹丕要打,登基立威 孫權不聽話炸刺找事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