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中漢軍慘敗的原因是什麼

時間 2021-06-03 17:17:10

1樓:流雲追風

我想知道夷陵之戰陸遜的大破劉備的作戰計畫?

為了便於理解,我自己也標註了乙個簡單的地圖,如下。

下面簡單說一下我個人的理解。

如圖所示,劉備主力在江南依託山地駐紮(可能是因為蜀軍善於山地作戰)和江北猇亭的吳軍主力對峙。

黃權率領江北蜀軍與吳軍對峙。張南率領蜀軍前鋒包圍夷道城。

從這圖上可以簡單地看出,一旦劉備水軍上岸主動讓出制江權後,吳軍可以乘船在其側後隨意登陸穿插,南岸蜀軍等於了失去縱深,陷入極度危險的境地。這是陸遜突襲得手後,劉備軍迅速陷入指揮混亂並被吳軍分割包圍的根本原因。

又因為蜀軍進軍是順流而下,退卻時卻只能逆流而上,進易退難,這導致了蜀軍失利後幾乎全滅的悲慘境地。不僅正在圍攻夷道城的前軍陷入反包圍;在猇亭戰場外率領偏軍的各別督也難以及時退還,如傅肜斷後死戰最終全軍覆沒,僅留守後方的輔匡、廖化逃還。

劉備本人敗退時,甚至被(本來被張南包圍在夷道城的)孫恆部截斷退路,幾乎被擒。

忿恚嘆曰:「吾昔初至京城,桓尚小兒,而今迫孤乃至此也!」

脫困後的孫恆是如何反而繞到劉備後方的,可想而知。

水軍上岸後的劉備軍,在夷陵之戰中的境遇堪稱軍事災難。

最終劉備在這種絕境下沿山路一路逃回了白帝城。這說明蜀軍大概真的很擅長山地戰。

最後說下劉備為什麼這麼做。

221年7月,劉備誓師伐吳。孫權求和不成,派陸遜率軍屯巫縣、秭歸迎戰。馮習、吳班水陸並進在巫縣擊破李異後,陸遜放棄秭歸退守夷陵。

222年正月,陸遜開始得到增援(權命遜為大都督、假節,督朱然、潘璋、宋謙、韓當、徐盛、鮮于丹、孫桓等五萬人拒之)。蜀軍前鋒抵達夷陵,「將軍吳班、陳式水軍屯夷陵,夾江東西岸」。於是雙方再度接戰,「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

」(蜀軍推進緩慢,使得陸遜得以集結兵力,這其實才是夷陵之戰蜀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2月,劉備抵達秭歸,親率諸將進軍,陸遜繼續退卻。

諸將並欲迎擊備,遜以為不可,曰:「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非小故也。今但且獎厲將士,廣施方略,以觀其變。

若此間是平原曠野,當恐有顛沛交馳之憂,今緣山行軍,勢不得展,自當罷於木石之間,徐制其弊耳。」諸將不解,以為遜畏之,各懷憤恨。

3月,劉備主力抵達猇亭。

可能就是這時候黃權勸劉備「吳人悍戰,又水軍順流,進易退難,臣請為先驅以當寇,陛下宜為後鎮。」先主不從,以權為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先主自在江南。

可惜竟一語成箴。

綜上所述,蜀軍後來這麼作死,說白了就是陸遜初戰不利後連續退卻,劉備、馮習等人滋生了輕敵心理,最終付出血的代價(馮習被潘璋部斬首)。但又因為兵力不足,僅靠前軍又打不過吳軍主力,於是劉備親自壓上,帶小弟們開路。

後來全軍崩潰,小弟們再捨身斷後。

後隨先主徵吳,遇大軍敗績,溯江而還,或告之曰:「後追已至,解船輕去,乃可以免。」畿曰:

「吾在軍,未曾為敵走,況從天子而見危哉!」追人遂及畿船,畿身執戟戰,敵船有覆者。眾大至,共擊之,乃死。

最終全滅。

關於夷陵之戰中曹丕的決策的疑惑?

羊羊羊 正史來看,曹丕坐山觀虎鬥是唯一的正確決策。首先劉備伐吳是為了地盤,給關羽復仇只是個由頭,和曹操為父報仇取徐州一樣,你要把這當真我建議回去看三國演義,按這邏輯張繡把曹操親兒子殺了還敢歸順曹操?如果曹丕伐蜀,劉備只能回軍救援,蜀漢確定曹魏是蜀國首要敵人,漢魏矛盾為主要矛盾,隨後遣馬謖使吳說明利害...

如果劉備不打夷陵之戰,季漢會有什麼樣的改變

意見領袖 不想說什麼了,很明顯孫吳弱,曹魏強好嗎,儘管當時從表面上看劉備佔優勢,但論基礎,人心歸附度來看顯然孫權更佔優勢。夷陵之戰是正確的戰略選擇,但是很可惜,失敗了,贏了無非就是兩強對峙。 星燦 首先,我要說句不討人喜歡的話,歷史不容假設。冰山運動之雄偉壯觀,是因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海明威 ...

安陵容宮鬥失敗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阿梨士多啤梨味 她因為家庭因素從小沒有安全感沒有自信 她太想抓緊甄嬛這根唯一的救命稻草 太過於表現自己的真心 就是說她用力過猛 結果反而讓人覺得有些可怕 有了間隙真的很難再彼此交心 所謂的恩情與依賴自然土崩瓦解了 分析家 她把上位 出人頭地當作後宮生活的第一目標,而不是渴望平安或者求一點別人待她的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