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之變真的是明朝從盛到衰的轉折點嗎?

時間 2021-05-06 14:21:28

1樓:騎著狼放羊

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歷史因素

我們先跳出明朝的時空,看看整個華夏的節奏,西漢自漢武帝劉徹之後由盛轉衰;唐朝自唐明皇開元盛世後走向衰落;清王朝自康乾盛世後固步自封、閉關鎖國。因此我們不難得出乙個結論——王朝更替的過程中盛極必衰是常態。其他王朝大都於中期達到巔峰,明朝與此不同,明朝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勵精圖治之下於洪武、永樂年間最為興盛繁榮。

之後雖然經歷仁宣之治,卻已經無力回天,走向衰敗是必然。

人品因素

這裡要講到分別是朱祁鎮、瓦剌的首領(名字不詳,求高人指點)

大明王朝正值明英宗朱祁鎮在位,他年紀較小未經世事,在旁人的鼓動之下,御駕親征後因情報失利,明朝軍隊的中堅力量——三大營精銳幾乎全軍覆沒,土木堡之變也就此埋下了大明王朝的禍根。

自朱元璋大哥滅掉元朝建立大明帝國以後,元朝的統治者們被驅逐回自己的家鄉去,他們從頭等人一下變成了平民,那滋味相當不好受,無奈與朱棣和朱元璋的軍事實力太過強大,只得忍氣吞聲,到了明英宗時期,明朝軍備廢弛,瓦剌抓住機會,出奇兵大敗明君,俘虜了明英宗。

動盪的還有當時的時局,常言道「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大明朝舉國上下找不出文韜武略、能征善戰的將領,軍營中多是官二代、勳二代,唯一的名將英國公張輔也已經是暮年的老人,這也決定了——此戰必敗!

政治因素

明王朝自明宣宗朱瞻基開始,重用宦官,也就是我們現稱的太監,他們欺上瞞下、陽奉陰違,隨著手中的權利日益加大,開始一手遮天,可以說宦官亂政也是明朝自此走向衰敗的乙個重要因素。

就我個人而言,土木堡之後,再無大明!

2樓:長亭外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在明初,明朝真正鼎盛的時期還沒到來,怎麼叫由盛轉衰了。打擊是有但未傷及明朝根本,對明朝這種龐然大物,動搖根本的東西是制度腐化,是內部階級矛盾。

3樓:不稀罕說你算完了

拉長時間點來看,土木堡之變不但對於明朝影響深遠,對於之後的清朝影響也是全方位的。

在這之前,明朝還致力於朝海洋國家發展,鄭和下西洋不斷取得成果,經此一役,明朝徹底轉向,把防禦全面轉向內陸,無論是西面還是北面,即便是有了這樣的戰略轉變,最後也未能逃過被北面的游牧民族絞殺的命運,實在是可憐可悲可嘆。而之後的清朝,哪怕是所謂的康乾盛世,其實也不過是猥瑣發育,吃清初公務人員少財政負擔小的紅利,並且防禦重心追隨明朝一直也是放在內陸,海路都未能超越鄭和時代,甚至到最後閉關鎖國,直接把自己遠遠拋在了歐美世界各國身後而不自知。

我們目前所做的,正在突破第一島鏈這件事情,也算是幾百年來繼這鄭和之後第一次朝海洋國家轉變,在今天的我們看來,這樣乙個顯而易見應該容易達成的策略,中間已然浪費了幾百年,直到新中國才又重新上路,祝願我們的祖國繁榮昌盛,平穩度過目前的危機,最終成為真正的海洋大國。

4樓:李李

那時候還沒明朝呢,乙個不存在的朝代是無法由盛轉衰的。歷史書看看就行了,裡面的東西也別全信。那裡面可是有大量的歷史發明家的作品。

5樓:瓦剌戰神朱祁鎮

一開始你們說明實亡於萬曆(消耗國本),後來你們說明實亡於嘉靖(黨爭不斷),現在輪到我了,你們接下來是不是還要說明實亡於我爹(太監讀書),明實亡於我太爺爺(設立內閣),明實亡於太祖(各種祖訓)啊?

6樓:forzamilano

武將集團沒了,本來洪武帝和永樂帝都是用武將集團來應對文官集團,直到仁宣,文武基本是並駕齊驅的,但是土木堡之變徹底改變了局勢,武將集團幾乎全滅,從此武將開始抬不起頭被文官節制,到了萬曆年間,戚繼光拜張居正當大哥,這在洪武和永樂年間簡直不可思議。

皇帝們開始以宦官制約文官,開始了將近200年的輪迴,乙個皇帝(比如說正德和天啟)不想受文官擺布,派出個大太監出來打擂台,從文官嘴裡掏出幾粒公尺,最後皇帝落水死了,大太監也死了,史書記載不是乙個好皇帝。換了乙個新皇帝(比如說隆歷和崇禎),備受文官推崇,不與民(其實就是文官自己)掙利,史書記載是個好皇帝。然後再換乙個新皇帝。

綜上,土木堡之變改變了明朝的朝堂格局,文武並行的方案被打破,從進取型逐漸變為保守型

7樓:夏風

談不上。

只能說是明朝從擁有對蒙古心理的優勢,變成雙方勢均力敵而已。

至於說損失的人員,雖然損失確實慘重,但北京又沒被攻下來,幾乎所有的勛貴都還有傳承(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損失的其他其他將領、工匠之類更沒有明顯嚴重打擊到明朝的根本,畢竟明朝有幾千萬人,上百萬的軍隊。土木堡死的那點人,真不會對明朝人材的傳承構成打擊。

事實上,土木堡之後的北京保衛戰,明軍都仍然敢與蒙古軍隊野戰,客觀上制止了蒙古對周邊的搶劫,避免損失進一步擴大。至於朱見深繼位後甚至還能主動出擊,犁庭掃穴。

實在上,土木堡上的打擊遠不與天順那8年對明朝造成的打擊大。憲宗繼位時明朝已經四處漏風了,如果不是因為朱祁鎮是他爹,朱見深估計要給他乙個惡諡!朱祁鎮的執政能力真的很差很差。

8樓:舉頭望明月

只是標誌著大明軍戶制度的徹底破產,三大營一起報銷,明朝軍事制度正式變成了有大明特色的家丁兵制度。

大明真的沒有什麼轉折點,或者是其實有很多轉折點。因為每個搞事的皇帝,總會有下一位皇帝補鍋,直到最後補不下去。英宗搞事,憲宗和孝宗補鍋,正德嘉靖搞事,隆慶和張居正補鍋,萬曆和天啟搞事,結果崇禎補不上,他還是搞事的。

9樓:曹彥士

帝初即位,鑑魏忠賢禍敗,盡撤諸方鎮守中官,委任大臣。既而廷臣競門戶,兵敗餉絀,不能讚一策,乃思復用近侍。崇禎四年九月,遣王應朝等監視關、寧,又遣王坤宣府,劉文忠大同,劉允中山西,監視軍馬。

而以彝憲有心計,令鉤校戶、工二部出入,如涂文輔故事,為之建署,名曰戶工總理,其權視外總督,內團營提督焉。給事中宋可久、馮元飆等十餘人論諫,不納。吏部尚書閔洪學率朝臣具公疏爭,帝曰:

「苟群臣殫心為國,朕何事乎內臣。」

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言:「近者內臣舉動,幾於手握皇綱,而輔臣終不敢一問。至於身被彈擊,猶忍辱不言。

何以副明主之知?」皆備責延儒,欲以動帝。帝怒,削其籍。

時帝方一意用內臣,故言者多得罪。

10樓:藤原拓文

我是明粉我覺得是。起碼是軍事上由盛轉衰

雖然土木堡之變看數字只損失了二十萬兵力以明朝的國家人口這個數字很容易填補但是這二十萬全是三大營裡的一線精銳啊!!其中還有名將英才和文武百官這是花多少代心血才培養出來的??換句話說這二十萬死的不是一般人全是國家棟樑明顯虧大發了放在任何乙個朝代損失這麼多精英不轉衰才見鬼了從土木以後一直在走下坡路但由盛轉衰也不代表立馬倒閉後面還有憲宗和孝宗

11樓:愛斯基摩伯爵

我讀過一本書叫做《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前部分詳述了當時重大的氣候變化對於農業的影響,君士坦丁和明朝一起進入了冰期,所以這個由盛到衰首先是是當時的社會生產受到了重創這是基礎。但無論如何生產力總是向前發展的,明中後期生產力肯定比明早期要好,所以又公升到衰並不是社會生產的衰退,他是乙個政權氣數,就是乙個政權的衰退,這個衰退包含社會公信力、國家掌控力、稅收能力等。

12樓:何為知

現在知乎越來越多問這些莫名其妙有了板上釘釘答案的問題。

還真有人一本正經的回答,胡說八道,引經據典還煞有介事。

實際上狗屁不通

13樓:

決策的失敗導致整個軍隊的失敗

從家庭教育來看,乙個從小沒有父親的孩子,這裡指英宗朱祁鎮,靠著寡婦母親維持大局,終究不能勝任皇帝這個職位

14樓:

個人覺得不是促進事件,是證明事件。就是大明頹廢了,但朝野都沒覺察,直到土木堡之變,才發現武力下滑,打不過後元了。而不是因為戰爭失敗才導致由盛轉衰

15樓:「已登出」

翻了下當下教科書都沒講過這句話,05年左右時初中也沒說過土木堡之變,至於高中,一本書要講整個古代史,而且政治性更強,土木堡更不會提了。

16樓:中年人

是個轉折點。由盛到衰談不上。文官勢力崛起到是。

從此文官瞧不起武官。袁崇煥斬了毛文龍就是一典型。國力還是有就是打不了戰了。

武官從此就知道明哲保身為第一要務。李成梁就是典型。要不然有滿族什麼事!

17樓:陳qk

封建王朝的特點是國家的興衰受皇帝個人的影響太大,或者說權力過於集中導致國家抗風險能力差。王朝早期的開國皇帝基本都是猛人,因為庸人不可能開國,但是皇位在家族中傳承,無可避免會出昏君。朱祁鎮就是朱家必然會出現的昏君,出了這麼個人才,就算沒有土木堡之變,也會有XX之變,明朝如果只是光有乙個土木堡之變其實還不算太傷,但被朱祁鎮折騰了二十多年就真的太傷了

18樓:萬里愛國陳飛宇

並不是轉折點。應該來說鍋從宣德年就埋下了。「仁宣之治」這種「盛世」對明軍的戰鬥力打擊那是相當的大。

宣德五年軍屯數量下降了快一半。宣宗倒是能打一下兀良哈,因為人家真正的專業是打仗,英宗軍事指揮水平不行,又不了解實際情況。比如神機營的神火飛鴉2除了試射的,只有一發。

隔壁五軍營忙著做買賣這種事,所以直接就送了。

後面武宗能和小王子打,還打贏了,一靠劉瑾在的時候整理過軍屯,二靠自己的軍事才能。

正德爺:軍屯一律不得……

要是()喜()寧()早點當叛徒把三大營的實際情況告訴瓦剌人。估計英宗就搞搞演習,也就不會上去幹仗了。

19樓:野蠻人

君權神授理論是封建統治的精神基礎。王朝的衰落都是從皇帝的尊嚴和朝廷的權威被質疑開始的。

從朱元璋馬上得天下,到朱棣、朱瞻基多次親征,不敢說所向無敵戰無不勝,那也至少是威名遠播。

可到了朱祁鎮這朝內政不修也就算了,集全國之力發動的第一次親征還沒出長城就這麼全軍覆沒了,萬乘至尊被俘虜不但不體面自裁,竟甘願被敵人當籌碼,更可氣的是在瓦剌人挾持他攻城的時候還TM幫著叫門。靖康之恥的徽欽二帝也不至於此!

皇帝尊嚴掃地,朝廷顏面蕩然無存!人們驚呼:這樣的人也能當皇帝?這樣的人還能再當皇帝?天子的神聖性破滅了,君權神授的精神統治根基動搖了。

縱使後來于謙把瓦剌人趕出長城,把英宗迎回來,也無可挽回了,土木堡事件對天子和朝廷的威嚴已造成不可逆的破壞了。重整山河容易,重整人心難啊!

20樓:幸福的養豬人

明朝的文治武功在成祖手中達到了巔峰,此後的洪熙,宣德二帝堪稱明君,但是軍事力量呈下滑趨勢,永樂帝在大宣薊遼四鎮及京彝布置的八十萬大軍起到了鞏衛京城的作用,但是到了英宗已經不比當年,使得土木堡一戰精銳盡失後,京城幾乎無可用之兵,從英宗到憲宗大明國力一直呈下降趨勢,幸有孝宗朱佑樘中興,自孝宗到穆宗再次下滑,萬曆新政為大明延續了幾十年壽命,但是萬曆留下了乙個文化繁榮,但是經濟體制幾近崩潰外憂內患的帝國,所以後人言稱明實亡於萬曆,成祖,孝宗,神宗前期的萬曆新政是三個高峰,嚴格來講土木堡之變未傷及國本,幾十萬大軍的戰死讓北方的防禦再也沒能恢復到成祖時代的水平,但是明朝的衰落不是幾場戰爭能決定的,哪怕是薩爾滸之戰也不敢說能決定大明的國運,畢竟在此之後明朝有數次機會擊敗後金,明朝的衰落是明朝經濟制度的問題幾百年的積累一朝爆發。

如果沒有土木堡之變,明朝會不會更加強大?

靜哥哥26 不會,沒有土木堡之變明朝頂多會多撐一段日子,就好比乙個人,正值中年,突然生了一場大病,雖然治好了,但還是落下了病根,之後又沒有吃什麼靈丹妙藥 沒有出現什麼明君 原本能活100歲,一場大病導致只能活80歲了,土木堡之變只是加速了明朝的滅亡,而明君的出現才會讓王朝更加強大 宅狼 不會,本身強...

土木堡之變大明精銳淨喪,但為何直至明朝滅亡都沒夠恢復過來?

扶桑 明朝直到滅亡,朱元璋時期設定的衛所都還在,京城三大營紙面上仍然有25萬大軍,即便不算各地的軍閥部隊,賬面上依然擁兵百萬。可是實際情況呢?京城三大營裡面的兵額早就被各個既得利益者吃空餉,而且這些人盤根錯節,雖有矛盾但是一旦朝廷想整頓京城三大營軍備,他們就會一致對外讓那個出主意的人肉體毀滅史書上遺...

明朝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俘為什麼還能活的回來

小白 按理來說,也先土木堡之戰後犯了沒有趁熱打鐵的錯,沒有及時攻打北京給了於謙備戰的時間,反而帶著朱祁鎮四處叫門,這一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反而錯失了戰機!之後圍攻北京失敗自己也損失很多,而此刻于謙立朱祁鈺為皇帝,朝廷上下運轉的非常好,也先這時把朱祁鎮放回去就是為了打破這個運轉讓明庭鬧騰鬧騰 煢煢落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