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亂世,為什麼戰國和東漢末年的軍閥就沒有像唐朝末年那樣眾多軍閥輕易稱帝呢?

時間 2021-05-31 17:32:12

1樓:墨染真白

五代的軍閥們普遍缺乏政治抱負。

各級軍官想公升官封爵,軍閥頭子想過把癮,然後就稱帝了。有些是自立,有些是被擁立,總體上是軍閥集團缺乏政治理想。

而類似吳越王錢家這種,就有點政治抱負,至少希望天下太平,自己也可以安享太平,所以一直沒稱帝。

2樓:三頁

戰國時王為最高尊號,稱王等同於後世稱帝,而七雄皆稱王。東漢末曹操奉迎天子則妄稱帝者即為叛逆如袁術。唐末朱溫廢帝自立名不正言不順,天下失了共主各地軍閥自可安心稱帝而不會成為眾矢之地。

3樓:王靖海

其實戰國時期及漢末三國時期,稱帝(王)也有容易的一面。

戰國時期的稱王潮是在戰國中期,魏侯先稱王,之後齊、秦、韓、趙、燕、中山先後相王,再之後宋公稱王。

漢末三國的稱帝潮,是曹丕稱帝,劉備緊隨其後也稱帝,孫權在劉備稱帝的8年後也稱帝。

在這裡我們需要看到有乙個重要因素:

第乙個稱帝(王)者是需要十分謹慎的,但如果他沒被幹死,後面的帝(王)號取來就容易多了。

(春秋時期的楚、吳、越屬於特殊情況。)

另外,其實後來者也有一些政治壓力,使其必須跟進稱帝(王)。

個人對五代十國不太了解,這裡你可以核對一下是否符合戰國及漢末三國的特點。

4樓:草船裨將

說一點我的想法,首先,戰國和東漢末年那些諸侯或者也可以說是軍閥,他們之所以沒有那麼著急稱天子,可能是因為當時群雄並起,貿然登基,有可能成為天子公敵,比如說袁術就是例子。曹丕篡漢稱帝時,三國鼎立局勢已然形成,三國進去了乙個較為平穩的階段。

再說說五代十國,自朱溫起,凡立國者,均稱帝以立威,認為他人稱帝,如若自己不稱帝,就不足建立大國威儀,儼然形成了一種風氣。

其實稱帝與否,在亂世,並無太大益處,無非是個名號。也許曹操當年稱帝的話,孫權劉備也早就稱帝了。這一點,我就比較欣賞朱元璋的高築強,廣積糧,緩稱王。

5樓:巴斯克維爾

你問一問債台高築的周赧王,看著縱方各懷鬼胎,望著洛陽人民集體討債,是個什麼滋味?

你問一問顛簸流離的漢獻帝,被各路諸侯抓來抓去當吉祥物,面對各路大佬陰奉陽違,又是什麼滋味?

大家不過是各自忌憚,為了打響自家名聲和擴大勢力範圍,需要扛著著天子的大旗。在沒有足夠的實力和機遇前,不能徹底撕破臉皮罷了。能不配位,常遭其害。@嬴則@袁術

實力夠了,哪會有什麼匡扶漢室,尊王攘夷?比起那幫道貌岸然的諸侯王、世家大族,五代的軍閥摸透了叢林法則後,已經懶得去包裝自己。

同樣是諸侯割據 王(皇)權衰微,為什麼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一直擴張版圖,中後期的神羅疆域不斷縮小?

就我有限的知識來試著回答一下 神羅存在著兩個趨勢,乙個是邦國化,乙個是碎片化,這兩者達成了平衡,放在法國大革命前夜的神羅地圖來看就很明顯了,一半是巴伐利亞 薩克森這樣中等規模的邦國,一半是大大小小的帝國城市 主教領地 騎士領地之類的帝國等級。保護帝國等級不被邦國侵吞,在神羅改革之後的時間裡是有法可依...

東漢末年,為什麼士族願意依附何進,而不願和董卓合作?

湯不煩 打個比方,原來的甲方和他手下的班組幹得好好的,反正都是GOV投資,專案利潤佔乾股或者自家公司中標,三七分成 你乙個外來人急吼吼衝進來,和甲方說,我只要四成,你拿六成,把原來那個班組趕走 你說會有人敢嗎,牽扯到信任,利益,太多了 更不要說董老大一把大刀亂砍蛋糕,把秩序打亂了,誰跟他啊, 北海之...

同樣是權相,同樣是仲父或者相父。為什麼呂不韋和諸葛亮評價相差那麼大?

塗景鑠 其實就關鍵一點,阿斗不是祖龍。若是祖龍,豈會容權臣長期執政,若諸葛亮不退,早晚翻臉,且祖龍本來自己也有本事,也能取得成就,這樣就會蓋過權臣的成就。後世自然對權臣的評價就會有變化。 溫柔如水孫尚香 同樣是權相,同樣是 父,能一樣嗎?姜子牙 尚父 姬發 管仲 仲父 齊桓公 王導 仲父 司馬睿 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