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的打仗能力比較關羽如何?

時間 2021-05-29 23:35:57

1樓:初期

明顯引戰的問題。比不過,沒法兒比。

姜維好慘啊,拿他和鄧艾比還比較說得過去,畢竟兩個人互相打了一輩子。怎麼後面又和周瑜比?現在又和關羽比?

姜維放在三國末期,算是一流將領,但並不是最頂尖的,譬如鄧艾就比他高一些。而放眼整個漢末三國時期,他還要再往後排一排。所以,放過姜維吧。

2樓:千里不遙

挑釁還真不輸武聖。

上面是什麼奇怪的東西亂入?

根據現有的史料記載,確實看不出來誰更厲害。打仗能力這東西,受影響的方面太多,除非兩人真的正面剛過,或者戰績差距明顯,真真的是不好說,不好比較。

3樓:陳曦

(捂臉)怎麼這麼多姜維和xx 比怎麼樣這類問題,非得分個高下嘛……

我們先分別分析兩人的戰績。

我們先來看看史書記錄的對關羽的評價:

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三國志·蜀書》

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三國志·周瑜傳》

什麼是萬人敵呢,有兩種意思。一是「勇武可敵萬人」,二是有「戰勝萬人之術」,即精通兵法。

我不認為關羽只是個純粹的武夫,劉備勢力的初期,往往是劉備帶張飛出征,關羽守家,或者關羽直接擔任方面主帥。

(至於張飛守家 Σ(),我印象最深的應該就是酗酒丟了徐州

先主之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而身還小沛。

從先主就劉表。表卒,曹公定荊州,先主自樊將南渡江,別遣羽乘船數百艘會江陵。《三國志·關羽傳》

我這裡簡要提及兩大戰役:

絕北道與襄樊之戰。

眾所周知,陳壽說季漢史料殘缺,所以《三國志》中季漢本傳往往存在一些問題,常需要結合其他部分綜合分析。

絕北道一事在《三國志·關羽傳》中並無記載,反倒是在《三國志·李通傳》中有所提及,故而存在一定的疑點。

劉備與周瑜圍曹仁於江陵,別遣關羽絕北道。通率眾擊之,

我此處可以結合《三國志·吳書》來分析:(這是赤壁之戰後)

備與瑜等復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徑自北歸。《三國志·周瑜傳》

後隨周瑜拒破曹公於烏林。攻曹仁於南郡,《三國志·甘寧傳》

權以統為承烈都尉,與周瑜等拒破曹公於烏林,遂攻曹仁,《三國志·凌統傳》

我們先談談江陵的重要性:南臨長江,北靠漢水,東進武昌,西入巴蜀,是南北聯結的重要樞紐,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再簡析各方的戰略目的:

曹操:利用江陵拖延時間,以恢復元氣。

周瑜:拿下江陵城,再考慮西進或是北出。

劉備:拿下荊南,尋求發展機會。

關羽:拖住北方趕來支援的曹軍。

要知道周瑜打江陵打了足足一年,總不能說這段時間曹軍諸將全掛機了吧。╮( ω )╭

鑑於《三國志·關羽傳》無記載,故我們只能從其他傳記中探尋。

與滿寵討關羽於漢津,與曹仁擊周瑜於江陵。《三國志·徐晃傳》

後從平荊州,留屯襄陽,擊關羽、蘇非等,皆走之。《三國志·樂進傳》

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 《三國志·文聘傳》

徐晃、滿寵、樂進、文聘、李通,這些都是曹魏一二線的大將,在這期間貌似一直在攆著關羽打。

但是別看戰績好像很不錯的樣子,但五位大將全部被關羽拖住。其中只有李通最後接應到了曹仁,還是已經放棄南郡,撤軍的曹仁,他本人則在途中病逝。

後仁聞瑜臥未起,勒兵就陳。瑜乃自興,案行軍營,激揚吏士,仁由是遂退。

(答主注:這裡曹仁不是簡單的退兵,他直接放棄江陵走了。('' ))

《三國志·周瑜傳》

通率眾擊之,下馬拔鹿角入圍,且戰且前,以迎仁軍,勇冠諸將。通道得病薨,時年四十二。《三國志·李通傳》

(捂臉),隨筆,意思意思

也就是說,關羽拖住曹軍的戰略目的完成的很棒。嘿,或許這位才是「游擊戰」的發明者(><) ,一直游擊到周瑜打下南郡。

就這點而言,關羽的戰術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優秀的。

史學定論的襄樊之戰是從,公元219年五月,關羽率軍攻打曹仁駐守的樊城開始,直至十二月關羽兵敗身死為止。

就我本人看來,此戰大致可分為兩部分,東吳背刺前和背刺後。

東吳背刺之前:

關羽先是攻打樊城,在曹仁的防守下一時沒有成功,然後開始圍點打援——先打援軍于禁。

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曹公遣於禁助仁。秋,大霖雨,漢水泛溢,禁所督七軍皆沒。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三國志·關羽傳》

秋,大霖雨,漢水溢,平地水數丈,禁等七軍皆沒。禁與諸將登高望水,無所迴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三國志·於禁傳》

貌似並沒有辦法確定「水淹七軍」是天災還是關羽的計策,因此該用它給關羽加多少分就是個問題了。

如果「水淹七軍」只是純粹的天災,那只能說關羽把握戰機的能力非常優秀,很好的抓住機會gank了曹軍大將于禁。

(于禁:不就下個大雨嘛,咱北方人哪見過「平地水數丈」這種奇景啊。)

但其實是存在關羽設計「水攻」的可能的,魏國的大臣溫恢就提到了這種情況。

恢謂兗州刺史裴潛曰「此間雖有賊,不足憂,而畏徵南方有變。今水生而子孝縣軍,無有遠備。關羽驍銳,乘利而進,必將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三國志·溫恢傳》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關羽這一手因勢利導,他的軍略就能再度加分。

此戰的影響極大。曹魏經由赤壁之敗,本身內部就存在一些問題,這次大敗(三萬餘士卒大多被俘,外姓第一大將于禁被俘)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曹魏的內患。

梁、郟、陸渾群盜或遙受羽印號,為之支黨,羽威震華夏

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司馬宣王、蔣濟以為關羽得志,孫權必不願也。可遣人勸權躡其後,許割江南以封權,則樊圍自解。曹公從之。《三國志·關羽傳》

簡單來講就是梁、郟一帶的部分地方武裝,接受了關羽的官印號令,可以理解為投靠。曹操面對如此形勢,甚至提出遷都的主張,只是被司馬懿、蔣濟勸住了,選擇聯合孫權,給關羽來個狠的。

話分兩頭,這邊的曹仁失了強援,被關羽壓在樊城,而曹魏其他將帥的支援也到了,於是戰役陷入了僵局。

復遣晃助曹仁討關羽,屯宛。會漢水暴隘,于禁等沒。羽圍仁於樊,又圍將軍呂常於襄陽。《三國志·徐晃傳》

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遣徐晃救之,不解。《三國志·桓階傳》

算上于禁,曹魏「五子良將」有三個在襄樊戰場,(張遼也在趕來的途中),關二爺是真有面子。

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藩,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三國志·張遼傳》

答主注:這裡的徐晃破關羽發生在東吳背刺之後,關羽久攻不克決定撤軍,但損失不小。

東吳背刺之後:

後羽討樊,留兵將備公安、南郡。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三國志·呂蒙傳》

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關羽傳》

先遣呂蒙襲公安,獲將軍士仁。矇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三國志·吳主傳》

簡單來說,關羽對東吳是有一定防備的,並不能說是「大意失荊州」,只是沒想到自家隊友居然輕輕鬆鬆地就當了二五仔。

呂蒙白衣渡江之後,江陵守將糜芳、公安守將博士仁不戰而降,關羽後路被斷。

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軍退還。《三國志·關羽傳》

權先使朱然、潘璋斷其徑路。《三國志·吳主傳》

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三國志·關羽傳》

而在前線戰場沒能有所進取的關羽,不得不撤軍。偏偏江陵已被吳軍占領,士卒的家人都在城中,就此軍心渙散。

之後便是「敗走麥城」一事,就不多言了。

關羽的兵敗,他的驕矜無疑要負重要責任。

由於和糜芳、博士仁的關係不睦,致使二人不戰而降,也間接導致了自己的敗亡。要知道糜芳可是劉備的小舅子,是從徐州時代就開始跟隨的元老,算得上皇親國戚外加從龍之臣,投降東吳基本可說是下下策。

據我所知,(在劉備麾下)關羽一直都是擔任方面軍主帥,是帥,而非是先鋒之類的將,可見他應是具備有相當強的軍事能力。

綜合來講,關羽的戰略能力表現不算多,姑且不談。但其戰術能力確實很強,尤其擅長正面戰,打硬仗、游擊戰的能力都很出彩。

咱還是走程式,評價開始:

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諸葛亮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陳壽

《三國志·姜維傳》

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鄧艾

《三國志·鄧艾傳》

這三個評價是否客觀準確,只怕都不好說。諸葛亮是不是在「千金買馬骨」,陳壽屁股到底正不正,這時已經驕矜的鄧艾是否存在拔高或貶低姜維的成分,都沒法確定。

一千個人眼裡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呢。

接下來看姜維的戰績,我們重點以姜維的三場戰役,即洮西之戰、段谷之戰、滅蜀之戰為例進行分析,再扯一點他改變漢中防禦系統的事。

復與車騎將軍夏侯霸等俱出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於洮西,經眾死者數萬人。《三國志·姜維傳》

維至狄道,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經,經眾死於洮水者以萬計。《三國志·張翼傳》

這可以說是姜維人生中的巔峰時刻,打出了諸葛亮都沒有的出彩戰績。

鑑於對手王經沒有什麼軍事經驗,放棄處於守勢的優勢,輕敵冒進,故很大程度上算是在「靠同行襯托」。

翼曰「可止矣,不宜復進,進或毀此大功」維大怒。曰「為蛇畫足」維竟圍經於狄道,城不能克。《三國志·張翼傳》

魏徵西將軍陳泰進兵解圍,維卻住鐘題。《三國志·姜維傳》

大勝之後,姜維顯然開始驕矜,說是剛愎自用也沒啥問題。面對張翼的勸阻,固執己見,結果遇到了硬茬子,無功而返。

別看這一戰打出了極其出彩的戰績,但其實並沒有達成姜維本人「斷曹魏一臂」的戰略目的,所以還是只能往戰術能力上加分。

十九年春,就遷維為大將軍。更整勒戎馬,與鎮西大將軍胡濟期會上邽,濟失誓不至,故維為魏大將鄧艾所破於段谷,星散流離,死者甚眾。《三國志·姜維傳》

頃之,維果向祁山,聞艾已有備,乃回從董亭趣南安,艾據武城山以相持。維與艾爭險,不克,其夜,渡渭東行,緣山趣上邽,艾與戰於段谷,大破之。《三國志·鄧艾傳》

包括我本人在內,部分人認為段谷之戰姜維的大敗,胡濟要負重要責任。

而關於段谷之戰胡濟失約這一點,普遍有兩種看法:

姜維在計畫出問題後,才臨時找胡濟求援,所以沒來不怪胡濟。

姜維和胡濟已經約定好,但胡濟臨時出差錯,以致失約。

我個人傾向於第二種說法,

姜維既然知道鄧艾已經有所防備,為什麼還要硬打,我不相信他連探子都不會派,而僥倖心理可以說是為將大忌。

畢竟前頭的洮西之戰,好好的計畫被陳泰阻止,姜維應該不至於再輕視魏軍吧。

總不能說他在領悟了社會險惡後,還自以為是,仍抱著天真的想法吧。且不說姜維算是優秀的人才,就算普通人也不至於經歷現實的爆錘後,仍沉浸於虛幻的想象吧。

所以我傾向於姜維已經有所謀劃,和胡濟約好了要跟魏軍打硬仗,不然他的行為顯得有些無法解釋。有句話還是有點道理的,「把別人當傻子的人往往自己才是傻子」。

既然孤軍深入,那肯定有所謀劃啊,此時的姜維已經有一定的軍事經驗,可不是剛出山的愣頭青了。

這一部分很主觀哈,只是我個人的推測,不必太當真。

(答主注:次年,諸葛誕起兵反叛)

維欲乘虛向秦川,復率數萬人出駱谷,徑至沈嶺。《三國志·姜維傳》

我覺得既然第二年還能帶著「數萬人」出擊,前一年的損失應該只能算是傷筋動骨,還沒到讓季漢半身不遂的地步。

當然,這場大敗對季漢的影響肯定比洮西之敗對曹魏的影響大得多,畢竟體量擺在那裡,而在古代,人口才是主要生產力,這點魏比吳、漢都強得多。

六年,維表後主「聞鍾會治兵關中,欲規進取,宜並遣張翼、廖化督諸軍分護陽安關口、陰平橋頭以防未然」

及鍾會將向駱谷,鄧艾將入沓中,然後乃遣右車騎廖化詣沓中為維援,左車騎張翼、輔國大將軍董厥等詣陽安關口以為諸圍外助。比至陰平,聞魏將諸葛緒向建威,故住待之。

《三國志·姜維傳》

怎麼說呢,姜維在魏軍進軍之前,已經上書後主了,後主沒聽能怎麼辦。

這段是有很明顯的先後順序的:魏軍備戰——姜維上書——戰起——後主派兵……

至於說廖化等人的支援,豈不聞「兵貴神速」?別說什麼「亡羊補牢」,搞不好就變成「兵敗如山倒」了。

這段要說是姜維的責任,我就覺得有些過分了,他確實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可貌似不是每個大將軍都能指揮得動所有武官吧,就是武侯想調兵,也還得向後主通稟呢。

下面進入正題:

四年秋,乃下詔使鄧艾、諸葛緒各統諸軍三萬餘人,艾趣甘松、沓中連綴維,緒趣武街、橋頭絕維歸路。會統十餘萬眾,分從斜谷、駱谷入。《三國志·鍾會傳》

四年秋,詔諸軍徵蜀,大將軍司馬文王皆指授節度,使艾與維相綴連。雍州刺史諸葛緒要維,令不得歸。《三國志·鄧艾傳》

如上,伐蜀魏軍共有三部,戰略目的如下:

鄧艾:負責牽制姜維。

諸葛緒:斷姜維後路,阻止其回援。

鍾會:滅蜀主力。

這已算得上分工明確,有相當的可能畢功於一役,╮(‵▽′)╭,事實上結果確實如此。

維聞鍾會諸軍已入漢中,引退還。欣等追躡於強川口,大戰,維敗走。

聞雍州已塞道,屯橋頭,從孔函谷入北道,欲出雍州後。諸葛緒聞之,卻還三十里。維入北道三十餘裡,聞緒軍卻,尋還,從橋頭過,緒趣截維,較一日不及。

維遂東引,還守劍閣。

《三國志·鄧艾傳》

姜維自沓中還,至陰平,合集士眾,欲赴關城。未到,聞其已破,退趣白水,與蜀將張翼、廖化等合守劍閣拒會。《三國志·鍾會傳》

面對這種險惡的局勢,姜維用虛虛實實的方法巧妙地晃過諸葛緒,回防劍閣,並確確實實的在這擋住了鍾會。

我們必須要考慮到雙方的戰略目的。牽制姜維的鄧艾被甩開,阻止姜維回援的諸葛緒也失敗了,姜維本人又擋住了鍾會主力。

維遂東引,還守劍閣。鍾會攻維未能克。《三國志·鄧艾傳》

軍悉屬會,進攻劍閣,不克,引退,蜀軍保險拒守。《三國志·鍾會傳》

只看到這裡,姜維的表現還是相當不錯的,晃過諸葛緒也能算得上經典戰例。不管他是否能維持長時間的對峙局面,但在這個時候魏軍確實受挫了。(我估計他也沒想到鄧艾是個要功勳不要命的。)

鑑於後面部分與姜維打仗能力的關係並不大,暫且不談。

另,關於漢中防衛體系

首先談一談漢中:

漢中對於季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是抵抗曹魏的戰略要地,並且由於距離西南下乙個戰略屏障太遠,一旦丟失就意味著損失大片地盤,戰略縱深大減。

另外,漢中是北伐的重要糧草運轉基地,一旦失去,季漢基本就不用想北伐了,幾乎只有死守一途可走。

初,先主留魏延鎮漢中,皆實兵諸圍以御外敵,敵若來攻,使不得入。

劉備時期,魏延擔任漢中太守時,「皆實兵諸圍」大概便是整兵礪馬,注重修築外圍要塞,他的漢中防線大概是這樣的:

圍繞秦嶺的外圍據點。

互為掎角的漢、樂二城。

南鄭。這套體系的主要想法就是:借助外圍據點,禦敵於國門之外。

其真正的實踐發生在王平時期:

七年春,魏大將軍曹爽率步騎十餘萬向漢川,前鋒已在駱谷。時漢中守兵不滿三萬,《三國志·王平傳》

入谷行數百里,賊因山為固,兵不得進。

爽不悅,乃引軍還。《三國志·曹爽傳》

看得出來,這套防禦體系效果很不錯,搭配王平這樣的良將,成功擊退了魏軍。

維建議,以為錯守諸圍,雖合《周易》「重門」之義,然適可禦敵,不獲大利。不若使聞敵至,諸圍皆斂兵聚谷,退就漢、樂二城,使敵不得入平,且重關鎮守以捍之。有事之日,令游軍並進以伺其虛。

敵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引退之日,然後諸城並出,與遊軍並力搏之,此殄敵之術也。

於是令督漢中胡濟卻住漢壽,監軍王含守樂城,護軍蔣斌守漢城,

《三國志·姜維傳》

好了,到姜維時期了。這位認為原先的防禦體系「可禦敵,不獲大利」,想玩點刺激的。(ˇˇ),用「斂兵聚谷」的方式,把防禦點放在漢、樂二城和戰略要塞。

簡要來說,他設想的防禦方式是這樣的:

堅壁清野,先放敵人進來。由於漢、樂等城具備一定的防禦能力,所以不會很快被攻破,再利用陽平關、劍閣這樣的重要關卡擋住敵軍主力。等敵人後勤跟不上了,各城內漢軍加上關內漢軍,趁勢掩殺。

應該說,這套體系是存在其合理性的,畢竟魏國的補給線無疑比季漢長得多,然而實施的時候出了問題。

鍾會攻圍漢、樂二城,遣別將進攻關口,蔣舒開城出降,傅僉格鬥而死。《三國志·姜維傳》

蔣舒的臨陣投降,這可以說只是他的個人行為,但我們不得不考慮到另一方面,即姜維這樣的防禦體系是否過於行險,對漢軍會造成什麼樣的心理壓力。

讓我們代入蔣舒的視角,就當他是個非死忠的投機分子:鍾會十萬大軍氣勢洶洶,兩座小城就像驚濤駭浪裡的兩艘舳板,可能撐不了多久就會城破人亡。後方的關卡將破(或是已破),漢、樂即將成為孤城。

這時候心理壓力極大的蔣舒,抱著「識時務者為俊傑」這樣的想法,他的投降是可以理解的。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可見姜維的考慮是存在偏差的,顯得有些過於理想化,而戰場卻是瞬息萬變的。

雖不至於說所有錯都在他身上,但作為大將,安排事務的時候沒能使用合適的人選,這個鍋總是推不掉的吧。

口胡:你用傅僉守漢城,說不定就成了呢。

會攻樂城,不能克,聞關口已下,長驅而前。《三國志·姜維傳》

當然,從另一方面看,鍾會沒能夠迅速拿下樂城,可見姜維的防禦體系確實是有一定可行性的,這點不可否認。

說不定姜維對於漢中防禦體系的改變,也有考慮到季漢兵力不足之類的因素呢。

作為後人,我們很難去了解當時季漢的情況到底是怎麼樣的,反正加速季漢亡國的鍋,他肯定是甩不掉了。(說不定不顧一切死守,季漢還能多活幾年,但不可否認,姜維的北伐是在死中求活,確實有一線希望。)

所以綜上所述:

姜維這個人呢,戰術能力值得一提,但戰略方面顯然就有所缺失,他追求的是一種「高風險,高回報」的戰術風格。

雖然我對姜維的能力存在一定的質疑,但他的氣節我還是非常敬佩的。(或者說我更希望姜維有足夠的能力,吊錘鄧艾、陳泰等人,興復季漢,所以有些恨鐵不成鋼。)

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

就像每次看到老三國電視劇集,姜維那句「我計不成,乃天命也」,不由為這位為了季漢耗盡大半生的英傑感到惋惜。

總而言之,

關於兩人的能力,一定要說的話:

我個人傾向於關羽強於姜維,但並非壓倒性的強。但姜維又是那種類似賭徒的戰鬥風格,極易大勝大敗,指不定關羽就被他算計了呢。

「兵以正合,以奇勝」。戰場從來都是瞬息萬變的,在能力不存在絕對差距的情況下,很難說誰能穩贏誰,也不必天天做這些對比類的提問。

關於劉備給關羽報仇的事,為啥關羽那打仗的時候不出兵?

湖北到四川的距離是1000km 騎著日行千里 280km 的快馬去報信也需要3.5天 先不說作為大後方的成都是不是時刻準備著出征就算劉備一揮手就出征不用準備糧草急行軍拿破崙說過每天20km就是急行軍三國不用拉炮司馬懿的曾經一天行軍60km 注意司馬懿和劉備行軍地形不同司馬懿是平原劉備是多山 那麼到達...

姜維的北伐成果比較諸葛亮如何?

本因坊道的 已經很多高讚的答案了,我只來說一些個人的看法了,只不過可能會有點偏題就是了。乙個A級的將領,帶領五萬人,擊敗了乙個敵方D級將領的十五萬人。兩個S 的將領,各帶三萬人作戰,然後兩個人對峙了很久,才出現勝負。這兩種情況下,哪乙個戰例被納入講武堂的可能性更大呢?答案是後者。這就好比在CBA聯賽...

如何看待此人對姜維的評價?

上善若水 諸葛亮是一頭豬。我的才華比他高萬倍。他北伐中原純粹就是窮兵枉費國力 自取早日滅亡。姜維連豬都遠遠不如。諸豬還知守漢中,薑豬不如,漢中不守,放敵來滅國。我的才華高姜維億倍。我是什麼人,常人乙個。說明他們倆個連常人萬分之一的才華都沒有!他們倆蠢死了! 南廣場陳 首先,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讓武將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