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西漢的推恩令,是否是王莽篡漢的原因之一?

時間 2021-05-06 00:15:48

1樓:何靂子

你這個問題實在有點搞笑吧?

否則,無限擴大要素的範圍,事情最終就會變成玄學。

就好象今天,如果有人來問,中國建國這幾十年,工業化發展得為什麼比印度快?你來說:因為我們從孔子時代起就重視教育……有沒有道理呢?

也不能說你錯,但你不覺得,你扯得有點遠麼?你要是說因為解放後我們進行9年義務教育、全民掃盲,為工業化作了人口上的準備,這麼說就是有點道理的了。

王莽本人,也是幾起幾落,中間過程複雜多變,背後有著兩個太后家族的角力。還不如說是因為王太后的壽命太長,都比你那個推恩令的影響來得重要一些。史書上都說了的乙個重要原因:

連續幾個皇帝都沒有留下後代,也遠比你那個推恩令的影響要重要得多。

2樓:櫟穎

這個按古代的繼承制度來講,宗族當然比外戚更有威脅,宗族是有繼承權利的,但是外戚就不同了,只能說是篡位,沒有人會覺得是名正言順的。而且宗族的力量也往往更加龐大,但外戚的力量和後宮相關,和皇帝的寵幸有關當然更加容易控制了。

像劉恆,李世民,朱棣都是宗族謀反但是他們遇到的抵抗和謾罵遠遠小於王莽。推恩令當然是非常必要的。養兩隻狼的危險普遍上是大於乙隻的。

至於外戚不能讓他們把握兵權,對於外戚強悍的妃子的子嗣問題上也應該尤為慎重了!

3樓:Jensen Xu

歷朝歷代,開國前幾位君王總會面臨乙個重大課題——總結前朝歷代興衰得失,於是皇帝們組織專家學者展開學術研討,最終形成乙份科研成果,以為國策,一百年不許動搖。方孝孺的《深慮論》總結了歷代皇帝的思考當秦之世,而滅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為週之亡在乎諸侯之強耳,變封建而為郡縣。

方以為兵革不可復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漢帝起隴畝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漢懲秦之孤立,於是大建庶孽而為諸侯,以為同姓之親,可以相繼而無變,而七國萌篡弒之謀。武、宣以後,稍削析之而分其勢,以為無事矣,而王莽卒移漢祚。

光武之懲哀、平,魏之懲漢,晉之懲魏,各懲其所由亡而為之備。而其亡也,蓋出於所備之外。唐太宗聞武氏之殺其子孫,求人於疑似之際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

宋太祖見五代方鎮之足以製其君盡釋其兵權,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孫卒困於敵國 一句話總結就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皇朝的末路是一定的,崩潰的方式是變化的。然而國策是要堅持一百年不動搖的(即使問題已經不存在了),畢竟祖宗之法嘛!可是此時良藥,他日未必如此!

漢武繼景帝而立,封建之餘孽未清,自然要將這項」反封建「這項國策繼續深化,不斷落實,這也是應時應勢而動,即使如一代雄主漢武帝,又如何能預知百年之後會有王莽篡漢呢?同時代人還不斷讚美恭謙未篡時的王莽呢?所以正如《深慮論》所說

然而禍常發於所忽之中,而亂常起於不足疑之事。豈其慮之未周與?蓋慮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於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4樓:

可以算。但這是無法避免的。若不是王莽之亂使社會衰弱,土地兼併等一系列問題由此減弱,光武中興怕是乙個難以企及的幻想。

由此可見,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無論是偏外戚還是偏宗室,終將有亂。題主不妨去看一看當時的資料,著重土地部分即可。

5樓:郭英俊

題主的意思是因為推恩令瓦解了諸侯勢力,導致西漢末年王莽一家獨大沒有人牽制所以篡了權,是這個意思麼?

如果是這種想法,你可以想一下西晉八王之亂啊。

6樓:敝履先生

凡事都要有個度。

周用分封,後期天子式微,諸侯崛起,卒亡於秦。

秦行郡縣,起義一發而天下亂,諸侯復起亡秦。

漢取周秦之政,郡國並行,至景帝則諸侯尾大不掉,威脅皇權。晁錯削藩不成,激起七王之亂,若非周亞夫,漢室危矣。故武帝有推恩令也。

當是時,諸侯權威之重,不亞天子,前車之鑑尚在,豈敢無所作為?

然時與事遷,豈有亙古不變之常理?

武帝之後,宗族勢弱,外戚做大。蓋皇帝需心腹以制衡文官,宗室有繼承權,不可重托,外戚則無,唯倚靠皇帝之妃嬪而已。妃嬪之權勢,源於皇帝,故皇帝既崩,外戚無所傍矣。

凡事不能極端,純用外戚,後期外戚掌握朝政,皇帝反為所製。至王氏,乃自古未有之大外戚集團也。皇帝更換亦不能與之爭。

王莽者,時之聖者也,天下歸心。如其不行篡奪,聲名何下於周公?王莽代漢,順天應人。不服者,漢室宗親也,彼無權勢,如之奈何?

王莽改革失敗,人心思漢。光武克定天下,興復漢室。東漢外戚勢頭不減,故宦官出。而至漢末,又有十常侍之亂。任用軍閥,又有董卓之亂。中原乃歸於魏。

魏不設諸侯,司馬氏輕易奪權。晉引以為戒,分封諸侯,又有八王之亂,至於五胡亂華,南北割據。

宋齊陳隋,多為權臣奪政,蓋無宗室、外戚、宦官之強力制約。

李淵用李世民征討天下,以為子也,而無後患。乃有玄武門之變。唐分權臣於外,以防政變,卻有安史之亂。後周置權臣於內,遂有陳橋兵變。

宋重文輕武,乃為外族所滅。

明設分封,乃有靖難之役,寧王之亂。設內閣,乃有權臣執政,架空皇帝。用宦官,有明一代,斯害甚於以往。用特務,皇權勢弱則不能制。

清集權於皇帝,結局知之矣。

所以,權力的分配與制約一直以來是中國政治的主流,一旦有所偏頗則會引發重大問題。王莽作為外戚的代表,是其中一環。

唐代的藩鎮問題是否可以通過類似「推恩令」的方式解決?

GHOUL 麻煩的是底下那幫無法無天的驕兵悍將,飛揚跋扈,動不動就洗城屠城,打贏了糾眾逼賞,打輸了先下手為強 時代風氣如此,不是擺平一兩個節度大員能解決了的 木比白 不行把博弈的幾方勢力大體簡化 內憂外患什麼的為簡化去掉了 漢朝皇帝 諸侯 長子 諸侯 次子們 唐朝皇帝 藩鎮軍頭 藩鎮牙兵你們的邏輯如...

如何用後人的眼光和思維去破解 推恩令

推恩令這種級別的謀略,如果用死了,有解 如果用活了,無解。什麼是用活?社會意義上的人永遠有兩個屬性 生存,以及在生存以上的生活。白話說,活著,以及在活著的基礎上活的更好。解決這兩個,很多問題迎刃而解。為什麼會滋生腐敗和門閥?是因為在不合理的框架下,人想活著,只能向利益群體低頭,融入他們的秩序,行成利...

如何看待「快樂是否定的,痛苦是肯定的」這句話?

智長川 感覺都是虛幻的脫離於物體本體存在的,可是痛苦卻是比快樂更接近於真相的,而真相是客觀事實無好壞,悲喜,只該是平常,平常是感受層面與理性的交匯處,現實中又是幾個人能做到的呢,因此痛苦是感受不能輕易化解掉,卻在理性認識上更清醒更真實,要好於蒙昧狀態的快樂。有人說難道快樂一定是因為蒙昧,痛苦是一定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