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原始印歐語的人群屬於西伯利亞型別,那麼他們在體質人類學整體特徵上是更接近亞裔平均還是高加索裔平均?

時間 2021-05-11 23:02:33

1樓:Mustafa Xia

@月芙VESPERIA。

迄今為止,已經有不少決定人類表型(phenotype) 的基因被發現,乙個較為著名的例子就是與廣義上的東亞人[1]的表型高度相關的EDAR基因。但是,我們對表型遺傳學機制的理解,仍有許多尚未明了之處。相比之下,基於全基因組SNP的古DNA與人口史(demographic history)研究,則已經非常成熟了。

基於以下兩個理由,筆者將在下文中直接從古遺傳學研究的角度替代傳統的體質人類學進行分析:

傳統體質人類學分析人類表型的目的並不僅僅在於外貌上的相似性,更重要地是為了重構演化歷史。但是,基於零星表型特徵的分析仍不可避免地有來自趨同演化以及把祖先型與突變型弄混的干擾,而基於全基因組數以十萬、百萬計的SNP資料,則基本上可以完整、精準而無偏地呈現群體的演化歷史。

體質人類學所研究的體質特徵必然是可遺傳的,因此決定這些特徵的遺傳多樣性必然涵蓋在全基因組資料當中。同時,如果沒有受到強烈的自然選擇的話[2],那麼,該體質表型的演化史必然平行於群體整體的演化史。

在一萬年前左右,歐洲和西亞的西歐亞人群(相對於東亞人、安達曼人、巴巴紐幾內亞人與澳大利亞原住民這些東歐亞人群而言)主要有以下四個子類群:

西南,即敘利亞、黎巴嫩一帶,是黎凡特新石器農民(Levant Neolithic,Levant_N);

東南,從扎格羅斯山脈一直到印度北部與中亞,是伊朗新石器農民(Iran Neolithic,Iran_N);

西北,即歐洲主體,是西歐狩獵採集者(Western Hunter-Gatherer,WHG);

東北,即東歐到烏拉爾山一帶,是東歐狩獵採集者(Eastern Hunter-Gatherer,EHG);

在這些典型群體中間的過渡地帶則有一些混合形成的過度群體。高加索狩獵採集者(Caucasian Hunter-Gatherer,CHG)與IranN最為接近,但因為分布更偏北,也混有一些EHG和更為少量的WHG的成分。安納托利亞新石器農民(Anatolia Neolithic,Anatolia_N)在Levant_N之外,則混入了一些更東邊的Iran_N與更西邊的WHG的成分。

主流觀點認為,狹義[3]的原始印歐語(Proto-Indo-European,PIE)的使用者最有可能是Yamnaya與Afanasievo文化人群[4],也就是下圖中的Steppe_EMBA,他們主要是由EHG與CHG/Iran_N通婚形成的。之後興起的Andronovo文化人群,也就是下圖中的Steppe_MLBA,則是Satem語群,也就是原始印度-伊朗語與原始波羅的-斯拉夫語的傳播者。他們進一步混合了一些Anatolia_N的成分(因此在圖中表現為WHG與Levant_N成分的增加)。

可記為:

Steppe_EMBA = EHG (56.8%)+ CHG/Iran_N

Steppe_MLBA = EHG (56.8% × 68.5%)+ CHG/Iran_N + Anatolia_N

不同西歐亞人群的qpAdm結果,摘自Lazaridis et al. 2016

在以上四個子類群中,唯一有著少量東亞祖源的是EHG。這是由於EHG本身有著3/4來自古北歐亞人(Ancient North Eurasian,ANE)的祖源,而ANE雖然主體還是西歐亞支系的,但混有~16%(以MA-1為例)的東亞祖源。

我們現在可以來估算一下原始印歐語使用者,即Steppe_EMBA中東亞祖源的比例為:

16%×75%×56.8% =6.8%

這樣的比例,基本上不會對表型有關鍵的貢獻。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原始印歐語人群/Steppe_EMBA間接從ANE中獲得的東亞祖源,本身就是東亞人群中一支非常早就分化出來的根部(basal)群體。目前發現,和ANE中東亞祖源最接近的是蒙古國距今3.3萬年的Salkhit樣本,而Sakhit甚至比田園洞人(距今3.

95萬年)還靠近東亞人群分化的根部,換而言之,原始印歐人的東亞祖源與東亞人主流(狹義的東亞人+美洲原住民)的共祖在四萬年前就已經分開了,這遠遠早於東亞人和美洲原住民分開,以及EDAR突變等與東亞人和美洲原住民表型相關的等位基因的出現。

總結起來,原始印歐語的使用者並非所謂的「西伯利亞人群」,其大部分祖源還是屬於西歐亞支系,而其少量的東亞相關祖源由於與主流的東亞-美洲人分離過早,因此基本不可能帶來東亞-美洲人中典型的體質特徵。根據Steppe_EMBA本身的祖源組成以及Steppe_EMBA/MLBA在當今人群中的分布,原始印歐人的體質特徵的主體應當還是在現今東歐人、高加索山居民與伊朗高原居民的範圍內的

2樓:摩西

烏拉爾山脈以東沒有能生產蜂蜜的蜜蜂,這一條是判斷原始印歐人的家鄉一定在烏拉爾山脈以西的線索之一,所以不知道他們屬於西伯利亞型別這個結論是怎麼得來的。

3樓:Alex Julius

Yamna文化的顱骨分析結果顯示Yamna人屬於高加索人種,相對於更接近現在的Hallstatt文化人種,和「蒙古人種」沒有關係,同時膚色為淺白,髮色和虹膜顏色都為深色,和現在的地中海人種(例如說某些人喜歡的」雅利安人「)以及」金髮紅發藍綠眼「的都沒有關係

另:目前Y-DNA Haplogroup tree是依賴於穩定遷徙假設下的STR定義,存在許多有問題,根據我的研究,Y-DNA HaplogroupR1bK沒有任何關係。

4樓:kmc

他們與凱爾特人存在一定關聯,偶爾會出現淺色髮色與瞳色,比如薪棃應是黃發,鮮卑、室韋、以及回鶻的一些支系有時會出現黃髮,可能是個體,也可能是整部落。鮮卑、鬲昆有紅髮。鬲昆幾乎都是紅髮,只要出現黑髮就被認為是李陵的子孫。

鮮卑與漢人混血還會出現紫髮。

偏紅的髮色一般搭配綠曈,從碧綠到麻綠、豆綠等。偏黃的一般搭配藍瞳,從天藍到淺藍不等,髮色介於紅黃之間的,瞳色是過渡色,甚至是雙色。有的地方還會出現黃瞳,從蜜黃到琥珀色、淺茶色等,但這時髮色就無規律了,完全黑髮也有可能,黑髮帶紅斑的也不鮮見。

深目、隆準、膚白、毛髮量大、帶蜷曲(大小不一定),體味大。

身高不一定,變化大。

5樓:

說原始印歐語的人群屬於古北歐亞人群ANE的西部分支。

古北歐亞人群和現代西伯利亞型別是兩碼事,因為新石器時代以來黃種人不斷北上,取代了ANE人群。

6樓:靜藍Fallen

大錯特錯:從ANE~EHG~原始印歐人,東歐亞常染是逐步減少的,但就連兩萬年前的ANE,東歐亞常染也從未超過30%。而那時候他們還早未說原始印歐語呢。

實在無法理解稱其為「西伯利亞型別」的說法。

ANE的東歐亞常染佔比應該和現在的薩公尺人以及科公尺人差距不大,如果有人稱這兩個族群為西伯利亞型別並得到全世界認可,我當場下跪磕頭。

原始印歐語理論是否靠譜?

看到題主再另乙個回答裡說到 日耳曼語系和拉丁語系先後出現的順序和關係,以及如何做到兩個語言隔離那麼大的 我嘗試答下。羅曼語族大概稍微年輕些,畢竟拉丁語要等到古羅馬擴張才傳播開,才夠地方開始分化,而且古羅馬作為大國,內部人口流動要順暢得多吧。早在這之前,日耳曼語已經大體有北,東,西變體。兩千年的時間足...

原始印歐語的長短母音實質是否是音值不同

Seirios 實質的確應該是音長不同 顧名思義,長短母音 嘛 但 如果 那麼 的邏輯其實並不成立。因為沒有理由假設這些語言都是儲存 保持了PIE的母音體系的。至於具體的 拉丁語 長短音目前看來是a 音質基本相同,其餘是e e o o u u i i 母音音質的判據來自晚期和通俗拉丁語的發展。一是涉...

原始印歐語的三個 h 音位是如何考證出的?

依舊似舊 腓尼基字母的heth字形 日 可變形為希臘字母 th 而 會被誤讀為 f ph 或 bh 而又會被誤讀為 r 因此h會和 r 甚至 b 有關。 jointer 任何語言都不可能有三個h音位,這是因為人耳區分不了,就像樂器的乙個弦可以有十二平均率而人類最多只能有1234567一樣。所謂三個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