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明朝言官制度?

時間 2021-05-05 20:58:34

1樓:江江

初衷肯定是好的,以小制大。但隨著理學興盛下文官集團的膨脹,哪怕是看起來很小的言官,背後也有著黨派、清流、文官集團的撐腰。這個時候的言官就不再是「以小制大」的小,而是幾乎完全佔據道德高地的楷模典範了。

沒有監督的言論自由,幾乎可以舉著主義的大旗掩飾自己的不負責任,並容易變成被他人操之於手的工具。(這個……近事……)

在這種大背景下,你不聽他的是剛愎自用,你不讓他說話是堵塞言路,你懲罰他是殘害忠良,你聽他的……另一派的言官會說你被奸佞蒙蔽,實在氣不過殺了他倒是以君主之昏換直臣之名。你永遠處在道德的下風。

所以,終明一代,要麼強橫如朱元璋和朱棣,要麼老實巴交如朱佑樘。不然,你看誰得了個好名聲?(仁宣倒算過得去,大概是因為明初吧)

2樓:山高縣

且看傳說中比較老實的大清言官的破壞力,據此可以想象一下大明言官的破壞力能恐怖到什麼程度。

伊藤博文:

——「有人擔心「三年後中國必強」,此事直可不必慮,中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為更變,則言官肆口參之。雖此時外面於水陸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緣現當法事甫定之後,似乎發奮有為,殊不知一二年後,則又因循苟安,誠如西洋人形容中國所說又『睡覺』矣。

倘此時我與之戰,是催其速強也。諸君不看中國自俄之役,始設電線,自法之役,始設海軍;若平靜一二年。言官必多參更變之事,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

」李鴻章:

——「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

當此等艱難盤錯之際,動輒得咎,當事者本不敢輕言建樹;但責任所在,勢不能安坐待斃。苦心孤詣始尋得一條線路,稍有幾分希望,千盤百摺,甫將集事,言者乃認為得間,則群起而訌之。朝廷以言路所在,又不能不示加容納。

往往半途中梗,勢必至於一事不辦而後已。」

3樓:ascetic

「言官制度,最足壞事,故前明之亡,即亡於言官。此輩皆少年新進,毫不更事,亦不考究事實得失、國家利害,但隨便尋個題目,信口開河,暢發一篇議論,藉此以出露頭角,而國家大事,已為之阻撓不少。」

——《李鴻章傳》

4樓:寧某

我個人對言官沒有半點好感,制度是好的,但是在當時的中國根本沒辦法較好的執行下去,話語權一旦被某乙個階層掌握,特別是在整個國家民眾的素質沒有達到一定的地步的時候,那就是乙個杯具,所以張居正一直在給明朝鋪路,而後面有無數人給他挖坑。

如何評價明朝的路引制度?

我要說的一點是,路引並非我萌獨創,在之前就有了,各路不看正經史料光看地攤文的明黑速速退散 這玩意在唐代叫過所,在宋代叫憑由,在元代嗎 元典章 刑部十三 路人驗引放行 如管民管軍官並其餘諸投下人員,若無上司文面勾喚,欲往他處勾當,亦聽以次人於本處官司告給文引。所以拿這個黑明,只能證明自己的無知 馮勝 ...

如何看待制度

咕咕創業投資學院 法治管理企業的本質就是建立公司制度,充分認識制度是我們能夠建立好制度的前提。那如何理解制度?制度是節制人們的尺度,是需要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 行動準則,其作用是保證良好的秩序。制度的內容包括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如何賞善懲惡兩個方面。好的制度既能規範和約束集體行為,又能讓內部組織力量...

佛教如何看待種姓制度?

久遠的燈火 你怎麼看待你同事姓王,佛教就怎麼看待種姓。種姓制度這個翻譯真的很傳神。階層 階級哪個國家都有,基於職業的等級劃分在古代也不是什麼稀罕的事情,怎麼到了印度就非要用 種姓制度 這個特別的名字?因為這東西在印度真的是姓。每個種姓對應若干特定姓氏,不是這些姓氏那就不是該種姓。常說的四個種姓只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