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啥拜韓信為大將?

時間 2021-05-11 12:58:50

1樓:關東

因為能打,不然還能是什麼?_?

至於為何韓信最後死那麼慘,那是因為太能打了。

戰亂時能打是好事,可以活下去。

太平時能打是壞事,功高震主,懷璧其罪。

2樓:孤鴻揚帆

因為劉邦給蕭何面子,認真看過史書就知道,劉邦在封韓信為大將之前根本沒跟韓信見過面,是蕭何力薦,劉邦看在蕭何面上直接冊封,然後才有問策韓信一事。

3樓:DaRenXin

儒學對戰國,甚至太亂的時代沒有青睞,一是因為儒學中人比較懶,懶的考量勾心鬥角的事宜,尤其鴻門宴這種聚餐陪酒之類的。

二是對於這些有紛爭的年代也懶得考究。就簡單的說說劉邦為啥拜韓信為大將。

都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韓信吃了一跨的辱,對於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也可以理解為重視人才。那麼既然你重視人才,人才當然發揮光與熱,難道還回去受胯下之辱,好死不如賴活著。

那麼,根據後世出師表中孔明的認為。孔明作為乙個人才,對於玄德的識才惜才當然深受感動,於是追隨,更別說最後孔明把這個用在孟獲身上,雖然七擒七縱不算啥,但是乙個人才,怎能放過。

不就是中庸雲嘛,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政息。相傳,現代投資界流傳著一句話,投人不投專案。

不知道是不是?那麼,就印證一下孔明自述,人才的不忘之情。如果乙個人願意在另乙個人困難的時候幫助,那麼這個人除了不是禽獸以外。

一定會遵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不信,小岳岳因為乙個女士給了他幫助,後來還回饋了幫助他的人。這很正常。

那麼,說重點。出師表走起。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於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餘。

那麼,對於任命大將的劉邦來說,不是感激?那麼,對於當時的亂世來說,不盡力而為?

要知道有幾個人能忍受胯下之辱,說的不好聽,能承受這類打擊的人。都不是一般人。當另眼相看。

否則,你環顧四周是否有這樣的人才,早日納入麾下吧。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4樓:愛吃肉的嗶嗶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不是因為韓信如何如何,而是因為蕭何極力推薦……

劉邦被發配到蜀地後,基本就半絕望了,張良不在,手底下的人乙個個都跑了,好在蕭何總理靠譜,穩得住局面。

直到某一天,他聽說蕭何也走了,瞬間人就崩塌了。

因為蜀地收支情況,人口,兵源,土地,糧食儲存,道路情況,水路情況,他完全不知道!

這些都是蕭何在幫他管理的。

蕭何一走,他就徹底廢了。

結果過了幾天,蕭何特麼回來了,劉邦簡直老淚縱橫了。

一問,蕭何回答,我不是走,我是去追韓信的!

然後蕭何推薦韓信,劉邦就答應了。

劉邦答應蕭何,一方面是多年老兄弟,劉邦相信蕭何的眼光,而且相信蕭何這人靠譜,不會亂推薦人。

另一方面,也是怕……怕給韓信的待遇不到位,韓信又跑了,韓信一跑,特麼蕭何又要去追,自己就又特麼要瞎了。

5樓:

千金買馬骨<-- 典故

韓信是項羽親兵,楚人,蕭何同事,逃兵

因此1、由蕭何來舉薦韓信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2、劉邦當時正面臨士卒大量逃亡的危機,聽到蕭何跑了,都快氣死了。做個姿態,可以穩住人心。

3、秦漢之際,是舊貴族和新興屁民(說地主,也不是很準確)之間的更替。這是乙個偉大的時刻。劉邦集團出身本身就一般,拜韓信為大將,展現了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態度。

4、韓信是項羽親兵,自然掌握了一些項羽的規律。

5、劉邦做出群臣無法理解的事情很多。譬如推舉蕭何為首功,壓低曹參。即使是後世,也常常以軍功為首。 另外雍齒背叛劉邦,劉邦也做了姿態重用雍齒。反之,劉邦把丁公宰了。

6、劉邦做了完全準備,就算韓信靠不住,也不至於全線崩盤。 大哥張耳,名將曹參灌嬰。

7、你不論是拜曹參為大將,還是拜誰為大將,都因其本身具有的威望,而尾大不掉。 用韓信這個集團外部人,能夠壓制劉邦嫡系。劉邦在前線的時候,也很慌蕭何叛亂。

韓信要求齊王的時候,劉邦就很不爽了,你猜曹參做大將,要封齊王,劉邦會怎麼樣?

8、韓信在兩大集團都做過逃兵,劉邦拜韓信為大將,這是莫大的機會。所以才會發生此後被劉邦玩弄於鼓掌之間的故事。

6樓:常司彧

我不認為韓信封壇拜將的故事真實存在,它可能是民間傳說在司馬遷筆下的再創作,或者是司馬遷對史料的誤讀,什麼誤讀?把淮陰侯韓信和韓王信搞混了。

《高祖本紀》第一次出現【韓信】的名字是在還定三秦前夕【韓信說漢王曰:「項羽王諸將之有功者,而王獨居南鄭,是遷也。軍吏士卒皆山東之人也,日夜跂而望歸,及其鋒而用之,可以有大功。

天下已定,人皆自寧,不可復用。不如決策東鄉,爭權天下。」】但此韓信非彼韓信。

【徐廣曰:「韓王信,非淮陰侯信也。」】《韓信盧綰列傳》的記載也證明了這一點【沛公立為漢王,韓信從入漢中,乃說漢王曰:

「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

】《高祖本紀》之後出現的兩次【韓信】還是【韓王信】:【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二年,漢王東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陽皆降。

韓王昌不聽,使韓信擊破之。】《韓信盧綰列傳》載【漢二年,韓信略定韓十餘城。漢王至河南,韓信急擊韓王昌陽城。

昌降,漢王乃立韓信為韓王,常將韓兵從。】平定南韓的韓信仍然是韓王信。

《高祖本紀》接下來的韓信才是淮陰侯韓信:【三年,魏王豹謁歸視親疾,至即絕河津,反為楚。漢王使酈生說豹,豹不聽。

漢王遣將軍韓信擊,大破之,虜豹。】注意,這才是我們熟知的淮陰侯韓信,為了與韓王信區分,第一次登場加了字首【將軍】韓信。韓王信在平定韓地以後被劉邦正式冊封為韓王,從此稱韓王信,而淮陰侯韓信為漢將軍攻打魏王豹。

【將軍】和【大將軍】一字之差,天壤之別。

一 ·蕭何是不知道打戰的,劉邦此時已經久經戰陣,怎麼蕭何會知道韓信是軍事天才,劉邦不知道;

二·即使劉邦知道了韓信是軍事天才,在沒有任何資歷的情況下讓韓信獲得全軍的指揮權,真的會讓人信服嗎?先想一想,劉邦屬下,曹參、周勃、灌嬰、韓王信······一群實打實打出來的將軍,現在來個從來沒帶過兵的人成了他們的上司,可能嗎?

三·據《漢書》的記載,韓信得到重用的時間對不上。《漢書·趙尹韓張兩王傳》【蕭相國薦淮陰累歲乃得通】,蕭何推薦韓信,類歲才通,而根據事實,漢元年四月,兵罷戲下,劉邦入漢中,八月就出關還定三秦,也就是說如果韓信真的在漢中封壇拜將,其實連半年都沒有。

我認為真實情況是這樣的,韓信在漢中時由於夏侯嬰的推薦成為治粟都尉,之後因為是管後勤的和蕭何交好,蕭何就經常在劉邦面前稱讚韓信,但還不到說要把全軍交給韓信指揮的程度。韓信真正嶄露頭角是彭城之戰以後,劉邦重新集結兵力,在京索間擊破楚軍,韓信此時才第一次指揮了一支軍隊並立下了戰功,引起了劉邦的注意,於是劉邦封韓信為將軍進攻剛剛背叛的魏王豹,結果韓信成績超乎預期,直接把魏國滅了。這也是韓信開始變得與眾不同的開始。

7樓:戰國霸王

因為韓信得到夏侯嬰、蕭何的推薦。

夏侯嬰、蕭何這兩人,

他們在劉邦陣營中的地位可不簡單。

滅秦,立沛公為漢王。漢王賜嬰爵列侯,號昭平侯,復為太僕,從入蜀、漢。

——《史記、夏侯嬰》

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

——《史記、蕭何》

夏侯嬰是太僕,九卿之一,負責掌管劉邦的車馬,是劉邦身邊最親信的人。

最親信的人,沒有之一,劉邦每次在逃命中身邊都有他,劉邦逃離鴻門宴時,夏侯嬰為劉邦身邊四人之一,劉邦彭城兵敗,是夏侯嬰帶著他逃到下邑,中途還救了劉邦的子女魯元公主和漢惠帝劉盈,劉邦逃離成皋,帶著夏侯嬰,到張耳、韓信軍中奪兵權 。

蕭何是丞相,負責幫劉邦處理國事,是劉邦手下官職最高的,劉邦陣營的二把手。

陳平後來投奔劉邦時,能被劉邦重用,也是因為有推薦人,他的推薦人是魏無知。

8樓:Knightfy

一方面是蕭何力薦,一方面是彼時劉邦坐困新鄭,兵將逃亡不斷,他自己也放羊耍樂子去了

這時候權死馬當活馬醫

就算韓信不行,劉邦有損失嗎?

不過還是窩在漢中耍樂子

沒差別嘛

但想說說天生戰神可並非只有乙個韓信

霍去病不就是另外乙個例子嗎

9樓:你愛的人啊

是因為相國蕭何的推薦。

蕭何為何要力薦韓信為大將?《史記》中給出的原因,韓信乃無雙國士,可以幫助劉邦成就帝業。

這原因當然不錯,如果韓信沒有過硬的素質,蕭何也絕不會把韓信舉薦到那麼高的位置。

但除了韓信自身素質之外,這背後還有隱情,也別有深意。

在《漢書·蕭何曹參傳》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

故立沛公為漢王,而三分關中地,王秦降將以距漢王。漢王怒,欲謀攻項羽。周勃、灌嬰、樊噲皆勸之,何諫之曰:「雖王漢中之惡,不猶癒於死乎?」

劉邦被項羽立為漢王,趕到巴蜀,大怒,想要攻打項羽,但周、灌、樊等將軍都勸劉邦不要動武,想過蕭何也進諫說,「巴、蜀、漢中雖不是個好地方,但去那裡做漢王,也好過死掉啊。」

劉邦大為不解,好端端地,為什麼會提到死呢?

蕭何解釋說,我們的軍隊不如項羽的,百戰百敗,除了死,還有別的路嗎?講完這句話,蕭何話鋒一轉,說起巴蜀和漢中的好來,並請劉邦到巴蜀厲兵秣馬,繼而還定三秦,徐圖天下。

劉邦的軍隊,果真不如項羽的軍隊嗎?

從後來的楚漢相爭來看,並不是這樣的,劉邦和項羽的軍隊在京索之間對戰三年之久,一日數戰,劉邦未有尺寸之功,項羽未能前進一步,這還是在劉邦分兵的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可見,劉邦的軍隊,未必不如項羽的軍隊。

既然如此,蕭何為何會說出「劉邦軍隊不如項羽軍隊」的意思來?是蕭何對劉邦軍隊的實力發生了誤判,還是別有隱情呢?

蕭何雖是文吏,但也是文官之首,乃劉邦要臣,自劉邦起兵以來,就一直跟在劉邦身邊,和劉邦一同謀劃軍國大事,豈能不知劉邦軍隊的底細?

蕭何既知劉邦軍隊的底細,還能說出「劉邦軍隊不如項羽軍隊」的意思,必有緣由,此中緣由,便是周、灌、樊等將軍們的意願。

《漢書》中記載得很清楚,周、灌、樊等將軍們是「勸」劉邦不要動武,為何周、灌、樊等將要「勸」劉邦?退一萬步說,就算是劉邦的軍隊敵不過項羽的,周、灌、樊等人是將軍,也應該喊打喊殺,像後來劉邦要收拾時為楚王韓信時一樣,高呼什麼「亟發兵坑豎子耳」才對啊。

周、灌、樊等將軍們之所以會「勸」劉邦不要動武,乃是因為,將軍們厭戰了。秦國已滅,劉邦被立為王,將軍們不想再打仗了,想「小富即安」了,蕭何看出了將軍們的心思,也懂得劉邦的心思,才會說出「百戰百敗」的話頭,劉邦是聰明人,一聽蕭何的話,立馬就反應過來了,稱「善」,此事也就此打住,自那之後,蕭何就踏上了為劉邦尋找乙個個韓信的路。

這裡要特意說明一下,蕭何此次進諫時,反覆強調巴蜀和漢中的好,劉邦會不知道嗎?

史書記載,蕭何一進咸陽,便衝進故秦的丞相、御史府,把圖書律令都給藏了起來,後來,劉邦能夠知道「天下阸塞,戶口多少,彊弱處,民所疾苦」,都是因為這些圖書律令。

我們可以想一下,劉邦為何在得知封地是巴蜀的時候大怒?當然是因為,劉邦在駐軍灞上的時候,就跟蕭何一起研究過那些圖書律令了,清楚地知道,巴蜀當然也是不錯,但遠遠比不上關中,而周、灌、樊等將軍們是沒看過那些圖書律令的,所以將軍們也樂於到巴蜀「享福」去。

蕭何和劉邦深知,一到巴蜀,將軍們便會明白,巴蜀到底是個什麼地方,到底能不能讓他們享福了,果不其然,劉邦帶他們入蜀,他們見巴蜀的荒涼,便乙個個地做起了逃兵,周、灌、樊等人當然沒跑,但中下層軍官卻跑了很多,後來,韓信成了治粟都尉,不也跑了嗎?所以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

蕭何追下韓信,便力薦韓信為「大將」,劉邦看著蕭何的面子,便同意了。

劉邦為何要拜韓信為大將?

當然是因為劉邦信任蕭何,相信蕭何的眼光,另外,劉邦也想周、灌、樊等將軍們明白,打仗固然需要周、灌、樊等將軍,但也不是說,缺了周、灌、樊等將軍,劉邦就沒法打仗了,漢軍是他劉邦的,他想拜誰為大將,就拜誰為大將。

對於韓信被拜為大將的事,史書上記載得也很清楚,「一軍皆驚」,效果很明顯,後來劉邦多次奪韓信的兵,也證明了,所有軍士心目中只有乙個統帥,那個統帥,便是劉邦

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除了蕭何的推薦,他怎麼判斷的?

倆人聊天說一堆,我也懶得打字了,在反經上看的記載。大概就是敵我形勢一分析,如果我來我會怎麼做,能達到什麼目的。劉邦一看小夥子說的都在點上,就按你說的來,然後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了。 敲鐘人 歷史上不是有著名的漢中對策嗎?比諸葛亮的隆中對早了將近四百年。識人之術,用人之術,御人之術,此三者帝王之術也,劉...

韓信對劉邦忠心嗎?

攖寧 不忠酈食其已經勸降齊國。韓信是搶功攻打齊國導致酈食其身死,使高祖少了乙個能人。然後像當時還是漢王的高祖請假齊王。但當時漢王也只是王不是皇帝。韓信在要假齊王的時候就沒有忠心可言了。 淮陰侯完全對得起高祖,是邦哥和呂雉對不起他。淮陰侯真正對不起的,是鍾離昧。公非長者!為臣,淮陰侯夠忠 為友,淮陰侯...

劉邦如果不殺韓信,韓信真的會造反嗎?

呂自明 事實已經是劉邦不殺韓信而韓信謀反了 陳豨拜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其手,闢左右與之步於庭,仰天嘆曰 子可與言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 唯將軍令之。淮陰侯曰 公之所居,天下精兵處也 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 再至,陛下乃疑矣 三至,必怒而自將。吾為公從中起,天下可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