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為什麼建都平城 鄴 晉陽,而不是燕京?

時間 2021-05-11 11:29:27

1樓:不可言

其實鄴在曹魏時期就是魏國王都、實際政治中心(那時候名義上政權是東漢,獻帝在許),十六國的後趙(統一了除遼東西涼以外的北方)、冉魏、前燕(一段時期內為前秦東晉三國中最強)都曾定都於鄴,其時北京還未能夠發展到與鄴並論,而且你不覺得作為乙個志在天下的統治者,當時北京距離南方太遠麼

2樓:finalkiwi

其實從人的角度來考慮,北魏的皇帝都一直到拓跋弘,都是有名的人品差,性格多疑的主,在北方確實沒有人望,北魏的皇族間的血親殺戮是最重的,之所以拿下北方真心是運氣太好了,前期穩定代北是慕容家出兵幫忙的,舅舅賀蘭家也願意幫忙;中期是趕上慕容垂死了,慕容寶就是個慫蛋,自己逃的;兄弟中慕容麟一直是打算借拓跋的手除掉自己兄弟,加上後燕內部本身就沒有整合過;幷州等地方都因戰亂凋敝,厭戰,一下子鯨吞了關東地區,後期又敢上胡夏和後秦的爭鋒,劉裕北伐並且虎虎收場,然後就是後燕自己的內亂,胡夏的內亂,涼州的內亂,劉義隆的匆忙北伐--所以來的太快,根基很不穩,又加上這批主自然也不想離中原太近,也用不著(像我說的,前期時機各種好,沒必要準備太多心思在這上面,如果劉裕多活30年,恐怕拓跋家就不敢離開河北一步了)

3樓:孟夢

魏朝(現在叫北魏)時的北京位置太靠近邊境。魏主要勢力還在黃河流域,包括後來的隋唐宋(趙宋)都在這一帶定都,這是一條發展線。直到被另一條線,主要勢力範圍在北方的元明清取代,才定都北京。

至於長江以南並行發展的南朝屬於另乙個分支,好多史學家都以北朝為正統。

補充一句,南朝那一線到陳朝這個分支就結束了;而北魏這線到宋朝這個分支也結束了,其實到現在為止是以元朝開始的分支。所以一直是定都北京。

4樓:戴萬琦

北魏建國時定都盛樂正是考慮到進可取劉衛辰、西燕,退可守代北龍興之地。391年北魏滅匈奴劉衛辰,394年後燕滅西燕,此時北魏在北方的主要敵人只剩後燕。

395年後燕參合陂大敗之後被一分為二,396年慕容垂死,398年北魏基本吞併了後燕除遼東地區外的所有領土,同年將都城遷往盛樂以東的平城更加有利於對後燕的攻略。東魏北齊同理,如果將都城選在大後方的北京,既不利於進取,也不利於退守。

總體來說國都的選擇首先要具備經濟地理條件,其次在戰爭年代戰略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北京地區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上述條件都不具備,是不可能成為國都的。

5樓:羅本身

北魏、北齊、前後燕的建都選址固然有各種原因,樓上諸位答主也說得很詳盡了。題主的疑惑主要在於鮮卑諸國的建都情況為何與遼金元不同,從這個角度考慮,主要原因在於統治區域有別。遼金元在占領漢地的同時,仍然保留之前對北方的控制,而鮮卑諸國在南下之後就完全投入到漢地之中。

所以遼金元建都必然要在南北之間選擇地緣重心,而鮮卑諸國建都則會選擇所據漢地的重心。盛樂——平城——洛陽和龍城——薊——鄴的軌跡充分反映了領土變化對地緣重心的影響和都城遷移的關係。

6樓:

北魏前期因為平城的經濟條件薄弱確實動過遷都的心思,但是被阻止了,當時的說法大致意思是,關東有事則出太行山,平城飢則發民於關東就食,關東新土人情難知。

也就是說建都平城是軍事上的考慮,取山西居高臨下之勢,雖然幽州也是居高臨下

但是北魏前期的敵人多在南方與關西如果建都幽州則偏於一隅一旦有事則反應不及。

後期漢化就更不可能留在邊疆了,而且主要敵人是南邊在洛陽更好反應。

其他勢力也都差不多對他們來說幽州偏於一隅了。

遼國,金國,元朝建都幽州是處於妥協的考慮,前兩個的核心區在東北,後乙個的核心區在蒙古,既要照顧本民族又要統治漢土幽州是最好的選擇。元朝對京杭大運河的裁彎取直就是為了彌補幽州的劣勢,物質的與同全國的聯絡。

而對他們來說有沒有備選呢?我覺得是沒有的,北方符合妥協與物質兩個條件的只剩下幽州了,太原可能還有一點優勢但是物質上的劣勢是怎麼補強都彌補不了的。

遼國前期設立五京實際上有點為後人做實驗的意思,最後最優的結果是幽州。

到明朝後其實明朝建都時也有考慮過開封之類的選項。但實際上開封是乙個經濟中心南移的妥協結果,而元朝對大運河裁彎取直後,北京的地緣優勢就比開封強不止一點半點了,在這裡依然是居高臨下的態勢。

手機答比較粗糙還望見諒。

7樓:

根本原因是南北朝時期,東北的開發程度不夠,北京的戰略地位非常低,僅僅是個普通的邊關城市。當蒙古高原和中原交流頻繁,東北尚未開化的時候,太原的戰略地位就要比北京高,例如南北朝隋唐及五代十國。當東北不斷被開發,對中原影響越來越大的時候,北京的戰略地位就要遠遠高於太原,近一千年來都是如此。

8樓:齊文也

北齊、北周繼承的都是北魏的遺產,所以我們來看北魏:

拓跋鮮卑氏嚴格來說,不是從東北地區進入中原的。雖然拓跋鮮卑的祖先確實來自東北,但是早在曹魏時期,拓拔部就已經遷到了雲中一帶(呼和浩特附近)。咸康四年(338年)代國建立,定都盛樂(和林格爾縣,在呼和浩特附近)。

看地圖可知,從呼和浩特南下,最方便的是到大同(平城),然後順著晉中南谷地一路南下到晉陽、平陽(臨汾)等地。歷史上北魏也是走的這條路。因此平城作為從草原到中原的中轉站,成為北魏帝都也是理所當然。

同理晉陽也成了北朝的重鎮。

至於鄴城,則是袁紹所建,又被曹操大力營建,因此在魏晉北朝時期是河北重鎮,成為北齊首都。

相反,金朝確實是從東北進入中原的,而不是繞道內蒙古高原。所以中都選在燕京。

為什麼是 而不是 ?

夏木 從語法上來說,是零冠詞 從語言上來說,是足夠的語料庫支撐的習慣用法這個問題沒必要糾結,因為分析不出來。從詞性分析,發現 thing 前面確實可以加 a 那為什麼不加?習慣用法。估計好多人看到這裡都是白眼翻上天,又是習慣用法,講不清楚的都是習慣用法.真,duck不必。就好像數學裡,你去問別人1 ...

魏晉南北朝世家大族為什麼不篡權,而選擇與王權合作?

平平 也就桓溫要臉好麼 司馬家不要臉 王敦不要臉還沒打過 之後賭棍劉裕乾脆開啟新時代畢竟早年三和大神之後南朝篡權和吃麻辣燙差不多了 北朝啥是世家啥是王權我們都是部落製好麼新君上位會觸發草原爭霸的 已登出 劉裕,蕭道成,蕭衍難道不是世家嗎?桓溫,王敦難道沒有篡位企圖嗎?再者,篡位這種事又不是你想幹就幹...

為什麼我是我,而不是我身邊的人,而不是擦肩而過的陌生人

本我永恆自我不息 人的本質是自由的本我。本我是每個人的共同點,也是天地人可以 大同 的層次。自我,就是每個人各自不同的自由人格。不同,方分出了你我他。 關我屁事 分別心唄,有了分別心就有了好壞,美醜,善惡,他我。分別心也叫鬼眼,是繼第一神眼,第二人眼後的私心。沒有分別心就是第一神眼,宇宙萬物都是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