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為什麼打了8年?

時間 2021-05-10 23:20:12

1樓:乞力馬扎羅的雪

因為沒有乙個人能讓皇帝徹底放心,大唐這麼多年父子君臣的信任危機,除非李隆基大哥還活著,也只有李成器能讓玄宗不起疑心病了,然後然後高仙芝,封常清給他當副手。

2樓:又下雨了啊20

雙方神操作嘛。

八年雙方領導都換了三四個。

李唐: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祖孫三代

叛軍:安祿山父子,史思明父子換了四個。

雙方比爛。說是八年,但叛軍有些人投降了,成了「軍閥」

3樓:趙少糠

何止打了八年,河北五鎮的問題一直持續到了元朝,京杭運河開通,定都北京以後才初步解決。

唉,這種事真沒法說,征伐高句麗的確是不世的功勞,但是也留下了乙個大鍋給後人背。

光榮是唐朝的,被軍鎮問題搞垮的卻是宋朝。

宋朝其實已經很努力了,不過努力錯了時間,應該唐朝努力才對。

這倒好,唐朝帶著盛世之名,兩手一攤,轟然倒下,所有的問題都留給後人解決。

唉,後人何其無辜。

當然相對於軍鎮、高句麗、契丹人、女真人,洋人,後人的確比較好欺負,毫無還手之力,這也沒錯。

4樓:青墨斷軒

皇帝瞎指揮,也不願放權。

安祿山剛起事那會是最有希望半年就平定的,叛軍被堵在潼關外打不進去,其它各路的唐軍要麼已經在勤王的路上,要麼就是已經在抄叛軍的後路,這個時候只要守住潼關,穩紮穩打,安史之亂可能就此結束。

李隆基自己用錯了人,安祿山的反派不是突然性的,之前很多人都跟皇帝提供了安祿山有反派的跡象,但皇帝就是不信,反而更加信任安祿山,給他更多的權力。結果這貨真反了,這等於狠狠扇了李隆基的耳光,於是他急了,他怒了,他想要急切的結束這場叛亂,於是他開始變的不理智,急於求成,逼著哥舒翰帶著唐軍出潼關和安祿山決戰。之後就是哥舒翰帶的唐軍中伏,唐軍大敗,潼關丟失,局勢徹底惡化開來。

之後的唐肅宗也差不多,不願放權,各唐軍合圍燕軍居然沒總指揮,功虧一簣被人家史思明各個擊破。

5樓:霍利斯悖論

其實就我個人總結來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安史之亂八年時間共經歷了7個皇帝,分別是,唐朝皇帝:唐玄宗、代宗、肅宗,叛軍皇帝:安祿山、安慶緒、史思明、史朝義

一朝天子一朝臣,各朝臣子利益都各不相同

叛亂整體分為兩段,前半段是安祿山進攻開始,當年唐玄宗就被請到了太上皇的位置,第二年安祿山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伴隨著史思明降唐,郭子儀李光弼圍攻安慶緒後,本來安祿山造反已經平定,後來史思明復叛再度挑起河朔三鎮的反叛大旗,當時郭子儀被剝奪兵權,由李光弼領銜平叛(天下兵馬副元帥),但平著平著朝廷有擔心李光弼養寇自重的嫌疑,這導致李光弼自殺,而河朔三鎮的各自領導在看到史朝義的政權大勢已去的情況下集體降唐,條件是河朔三鎮保持事實上的自治地位,因此史朝義集團滅亡後,河朔三鎮就再也沒有完全回歸唐朝統治,並且代宗皇帝也在安史之亂尾聲時候駕崩,剛上來的肅宗皇帝為了安定人心,也就同意了河朔三鎮的要求

6樓:「已登出」

因為指揮實在太亂了。開始最能打的三個人。高仙芝和封常清被殺。雖然眾說紛紜原因。但終歸是死了。哥舒翰被逼投降。第一梯隊就這麼沒了。

接下來第二梯隊。又是各自為政,亂哄哄一片。十大節度使圍攻,還是張巡守城 。大家都持觀望態度,希望別人多打點,自己儲存實力。甚至張巡的死,和各方節度使圍觀有關。

7樓:hxjnsq

這個問題往簡單了看,自然是因為朝廷不信任各將領,不信任各路軍閥,然後各種遠端瞎指揮,最後導致明明可以早點打贏的仗,最後打了8年。

往深入了一點看,自然可以看到人性。抗日戰爭的時候,國共兩黨的共同敵人是日本人,但是為啥兩黨也是一直矛盾不斷呢,你打我一下,我還擊你一下。自然是因為,如果打贏了戰爭的結局,就是我死掉了,或者失敗掉了,而打輸戰爭的結局可能還好一點的話,那麼打輸了戰爭也就變的不是那麼不可以接受了。

回到安史之亂,唐肅宗最高的期望是戰爭打贏了,我還是實打實的皇帝,其次是戰爭打贏了,我還是皇帝,但是很多人我都指揮不動了,或者他們對我的威脅都很大,再其次是,戰爭打輸了,但是我投降了叛軍,被封了乙個有名無實的王,再其次是,戰爭打贏了,但是全家都被人殺了,皇帝已經不姓李了,再其次是,戰爭打輸了,我也投降了,但是還是被殺了。看上去有這麼多組合,其實,一旦不是皇帝了,那麼對於曾經的皇帝來說大概率凶多吉少。

同樣,唐肅宗底下的將軍和軍閥也是一樣的,他們最高的期望是戰爭打贏了,我是皇帝,其次是戰爭打贏了,但是皇帝不敢隨便動我,在我的地盤上我就是土皇帝,再其次是戰爭打輸了,但是我已經投降了叛軍,照樣在我的地盤上是土皇帝,再其次是,戰爭打贏了,但是我只能老老實實的當個有名無實的官,再其次是戰爭打輸了,我也投降了,但是只能當個有名無實的官,再其次是戰爭打贏了,但是皇帝把我給殺了,或者被削職為民了,再其次是,戰爭打輸了,我也投降了,但是也被叛軍殺了。

然後,我們看下安史之亂的結局,朝廷最後獲得了勝利,但是帝國很多地方都已經軍閥化了,皇帝雖然還是最有權力的人,但是各路軍閥已經明顯是土皇帝了,汾陽王雖然聽皇帝的話,但是各路軍閥也是只賣汾陽王的面子。我們可以看到,最後的結局雖然都不是各自最期望的,但是畢竟還算是不錯的結局了。只不過,為了達到這種結局,安史之亂打了八年,苦了天下百姓啊。

這個問題,再往深了看,就比較複雜了,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總是會週期性出現這麼慘烈的權力鬥爭,真的是覆屍百萬,流血千里。而相比,歐洲的一些王位爭奪,則看上去要相對溫和一些?

8樓:

這個真是唐玄宗最大的責任

如果玄宗在年輕些不糊塗唐玄宗信任封長青高仙芝哥舒翰堅守潼關的話,那安史之亂一兩年必平定。

當然了玄宗失誤之後,經歷馬嵬之變,肅宗靈武登基。之後安祿山死安慶緒廢物,史思明名義上投降,肅宗穩妥發展不急於削弱史思明 ,大唐名義上還是能夠實統一的,或許就不用接著打了。

史思明復叛後肅宗為了搞權衡那一套致使指揮不統一,再加上史思明的能力,就導致了安史之亂整整折騰了八年

朱棣的廟號為何由「明太宗」變「明成祖」

天生麗質難自棄楊玉環

中國歷史上功績最高的三位皇帝

9樓:霸業已成

唐朝上下路在發育,安祿山中路一波推了過來,唐朝守中二塔(洛陽)沒打贏,退回高地(潼關),本來縮塔能打,結果非要強頂著安祿山BKB出去送,被打了一波0換5,被破了中上兩路,沒辦法,泉水讀秒,安祿山又推下路(睢陽),張巡硬拖了十來分鐘,唐朝大哥裝備也起來了(調集全國兵馬加回紇兵),而安祿山這邊內訌了,隊友都不想玩了,掛機的掛機,賣隊友的賣隊友,唐朝這邊抱團也不緊,葫蘆娃救爺爺,但還是內訌的一邊輸掉了比賽。

10樓:紅油加公尺線

因為唐玄宗犯了幾個錯誤然後唐肅宗吸取了這幾個錯誤的經驗1 唐玄宗太信任安祿山

唐肅宗吸取教訓郭子儀我都不信我兒子我也不信任何人都不信當然不信兒子這個是從唐肅宗自己吸取的教訓

2 唐玄宗給乙個人太多兵權唐玄宗這個人是有點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意思的唐肅宗吸取教訓十節度使都不設元帥各自打各自的

11樓:

關於安史之亂的決策,有觀點認為是唐肅宗為了即位合法性導致的。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讀讀以下這篇文章。

唐肅宗急於收復兩京,導致了之後的一系列惡果。

首先是由於帝國的大量有生力量於收復兩京的失利中被消滅,此時依靠唐王朝自身兵力已無力平定叛亂,需要引入回紇的助力參與平叛,回紇人在中原兩京一帶燒殺搶掠,造成的破壞甚至比叛軍有過之而無不及。

其次,因為徹底消滅叛軍的目標短期內無法達成,且回紇兵破壞力巨大,唐王朝只能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對叛將姑息養奸的方式,以求盡早結束戰爭,早點將回紇人送走。

從某種程度上說,不只是平叛的這八年,甚至唐朝後期一百多年的動盪都是因為這父子倆的勾心鬥角造成的。

12樓:

一是因為叛軍兵精兵多,不過最主要的原因是李隆基和李亨都是堪比蔣公的微操大神,斷送了大部分快速平叛的希望:1殺封常清、高仙芝;2逼中風病人哥舒翰出關;3不聽李泌言非要先收復兩京;4放任魚朝恩在很大程度上導致鄴城大敗;5重用紙上談兵的房琯,等等。

父子倆均不愧為大燕潛伏在巨唐的特級支援,王牌臥底,在此必須為他們正名,這是一曲忠誠的讚歌!

13樓:歷史似齒輪般嚙合

強答,感覺各位回答略微複雜。

把這個問題放到自己身上思考,當具備以下條件時:

一、如果你手握唐朝半數精銳部隊;

二、唐朝百年時間不聞金鼓之聲;

三、玄宗在位四十餘年,已懈怠不堪。

你會如何?

14樓:月寒風

為什麼打了8年這麼久呢?是因為大唐發展到中期遇到了自己很難克服的困境,既超級遼闊的國土的管理問題,和為了管理這麼大的領土而產生的軍隊管理、軍隊的經費等問題。

古代交通條件太差,管理那麼大的帝國不駐軍顯然不行的,尤其是大唐那個時代面臨著非常複雜的多民族地緣政治環境。而駐軍就會產生軍隊管理、軍資等問題,因此由於距離太遠需要給軍隊(節度使)相應的授權,而又要對節度使有節制。這就導致朝廷長久的處於一種既要使用軍人又必須防著軍人一手的兩難中。

這種狀況在太宗時期還不明顯,因為那時候太宗個人能力夠強,而大唐又是鼎新之時,天下歸心。所謂民不信則國不立,民信的話國家就能立起來。然而到了唐玄宗後期,節度使的權力其實已經越來越大了。

玄宗後期由於自己的問題,授予了胡人出生的節度使安祿山更多的權力,當然玄宗的願望本來是美好的,以胡制胡嘛,但是沒想到這胡人起了野心!

你必須承認,一早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心理。因為安祿山的叛亂,讓朝廷對軍人已經不再那麼信任,尤其是能力強軍功高的軍人。而唐到這已經出現過四個太上皇了(李淵,武則天,玄宗他爸爸,玄宗自己),被廢的皇帝也好幾個,誰也不希望自己是下乙個太上皇啊,所以連親兒子也不能信任。

因此平定安史之亂中,每每取得重大進展後,朝廷的監督人員就來了,監督就算了,最糟糕的是這種監督下往往各路聯軍連統一指揮都做不到,因為懂軍事的指揮被調走了,派來的都是不懂軍事的太監,於是各路聯軍只能各玩各的。為什麼指揮被調走呢?甚至是皇帝的親兒子做總指揮皇帝都不放心呢?

因為總指揮手握幾十萬部隊,再加上建立大的功業,極可能尾大不掉,而如果是皇子領兵的話,則有可能再來一出逼宮的戲碼。朝中大將和親子兒都不能信任,那派誰監督呢?皇帝只能派自己最信任的宦官去,因為宦官的權力直接來之皇帝,皇帝沒了他們啥也不是。

宦官顯然不懂戰爭,而不懂戰爭不要緊,還非要彰顯自己的權柄,一通瞎指揮,再好的戰機也沒了。而由於缺乏統一的有效指揮,各路聯軍各行其是,誰心裡還沒有個小九九。你是前線的將軍你說這仗還怎麼打2333

所以在平定安史之亂中,每每有重大突破,馬上就又因為非軍事的因素而開始崩盤,來來去去好幾回總算是打完了。而且這個矛盾貫穿了唐的中後期,這個問題愈演愈烈最後藩鎮和朝廷相互博弈,直到朱溫滅唐開啟了下乙個軍閥混戰的亂世。

安史之亂為什麼會發生?

阿修羅 這都是命啊,唐玄宗是成也安,敗也安,當年有乙個姓安的粟特人安金藏剖心明志,救了李旦和李隆基一家,從心理學上講,愛屋及烏,恨屋也及烏,如果某個地方的人對你有大恩或大仇,相信你對那個地方的其他人也會另眼相看,李旦李隆基父子生活在武則天的政治猜疑下,時時有被酷吏構陷的危險,在一次酷吏的刑訊逼供下,...

安史之亂與楊貴妃有什麼關係?

sunny 基本上沒有什麼關係,也沒有什麼歷史材料反映楊貴妃干涉朝政了,楊國忠也不是靠楊貴妃上的位,楊貴妃跟他也不熟,勉強算得上親戚而已。 陳丹 安祿山之所以造反的最大原因是朝中總有人要治他於死地,李林甫活著的時候能牽制安祿山,但不想讓他死,口蜜腹劍者玩兒的是帝王之術,可不是一般權臣指數,但楊國忠可...

爆發安史之亂,最主要的原因是什麼?

怪談世界史 如果把眼光放到世界範圍,你就會發現,主要原因其實是粟特人的建國需求。彼時,阿拉伯帝國侵入中亞,昭武九姓無一倖免,緊接著,粟特人的大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從那之後,粟特人的西域商貿便被回紇人取代,海上通路也被大食人控制,他們必須尋找新的出路。安祿山起兵,普遍認為,是受到北方粟特集團的資助,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