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匈奴為何要讓漢朝送公主和親,而非讓漢朝送皇子入質,之前不是說強國和親,弱國送質子的嗎?

時間 2021-05-08 19:20:36

1樓:汪Simon

哈哈,好,既然如此的話,那麼我就以漢文帝劉恆為例告訴你吧:

賈誼:啟稟陛下,聽聞匈奴欲使陛下送皇子為質。

劉恆:啟兒,你怎麼看?

劉啟:啟稟父皇,兒臣以為萬萬不可

劉恆:好,那便按照啟兒所言去做吧

賈誼:是,陛下

2樓:Abraham

一饞嫁妝,二饞身子。當然,主要是嫁妝。

送個皇子來,這傢伙除了帶個生活費,還能帶什麼?對於發展經濟和促進大單于利益,沒啥作用。

你瞅瞅我大明,皇帝都落蒙古人手裡,要錢沒有。你一皇子/太子/親王什麼的,該是為國奉獻的時候了,人民不會忘記。

3樓:三葉草-悅典

送皇子入質是藩屬國向宗主國表示臣服的重要方式,匈奴強大時,西域各國就曾向匈奴稱臣入質。中原王朝的最高統治者既稱皇帝,就不可能給周邊國家做藩屬了。皇帝者,萬王之王,昊天之子也,怎能稱臣。

漢朝最衰弱時也未向匈奴稱臣,當然就不可能質子了。只是送個假公主加上大批綢緞,與匈奴和親,滿足對方的貪欲而已!請注意,和親是兩個國家或民族的統治者聯姻結成特殊關係,是結親和結盟,不是臣服。

所以,和親不是乙個貶義詞,也沒傳說中那麼屈辱!

況且即使稱臣,也不一定要質子。中國歷史上兩個時期比較特殊,一是後晉時,沙陀族的中原皇帝石敬塘向契丹割燕雲十六州,並稱兒皇帝,但未稱臣,也未向契丹質子。二是紹興和議後,南宋高宗趙構曾向金稱臣,由金朝冊封為宋帝,但由丞相代接加封詔書,本人連頭都未磕,更不談向金朝質子了!

採石之戰後,南宋獲勝,馬上由向金朝稱臣改為稱侄皇帝,不要對方冊封了!

4樓:道衍

匈奴人可能沒文化,但是不傻。

質子,作為人質的皇子。

劉邦有八個兒子,有兩個當過皇帝,有乙個曾經想當太子。大兒子那裡還有幾個想當皇帝的孫子。在嫡長子繼承制基本淪為廢紙的時代,要質子,怎麼要?要哪乙個?還是要幾個?

另外質子要過來,戰爭年代可以作為人質。可兩家兩家交好的時候還得好生伺候著。匈奴人馬上生活隨水草流浪,弄個漢朝的質子在一旁多彆扭。萬一水土不服再給養死了就是麻煩。

公主就沒這些問題了。

而且公主還能生孩子,皇室血統顏值肯定不低。質子的話,西漢的皇帝好這口,匈奴可汗沒記載,不好說。

5樓:言午

匈奴方面的具體檔案記錄從來沒見過。我猜原因如下:

第一:要怎麼對待質子。北方草原地區各部之間收留控制其他部落的男人不是沒有,但是要麼作為戰士幫忙打仗,要麼作為奴隸放牧。

漢人質子,恐怕未必擅長騎馬打仗,而且戰死了也不好交代;如果讓他養牛養馬,也不符合對待質子的禮儀;但是你如果說當成公子哥白養著,匈奴好像沒這習慣。如果送給女人過來還是願意養著的。

第二,匈奴和漢帝國並非絕對的強弱關係,漢帝國更多的時候只是不想匈奴擾邊,影響中原政治穩定。送公主多數都不是皇帝閨女,而是宮女加個公主頭銜。再賠點嫁妝就能起到穩定作用。

然而送質子的話,理論上只要是皇帝的兒子都有皇位繼承權的,將來老皇帝去世,說不定匈奴會護送質子回中原繼位,那就不只是擾邊問題了。(春秋戰國時期很多案例)

也許有人會想找個路人給個皇子的稱謂送去當質子怎麼樣?呵呵,匈奴的態度恐怕是:你送個公主過來我看在漂亮能睡能生孩子的份上就不是皇家血脈也當成皇家血脈了,你送個跟你們皇帝沒有半毛錢關係的光棍過來幾個意思?

給我打。

(上述論述不但適用於漢朝)

6樓:拋書人

已經有人說過,和親是漢朝最先提的。解釋詳細就不說了,後來為什麼和親會變成一種傳統。

很簡單,從漢朝而言,最開始是打不贏匈奴的,漢朝庭也不太想打,匈奴也最多就是豐收之際入邊境搶奪一空而去,兩方大概就是勢均力敵。

只能和親安撫。公主(不管是不是真的)和親過去,嫁給匈奴單于,生了孩子之後她的娃即便不繼承王位也會成為匈奴較有影響力的貴族。同時,匈奴的風俗是下一任統治者會直接取老爸的小老婆,所以很多漢公主嫁過去直接管兩任。

另外漢重孝,漢朝的皇帝都是以孝為諡,比如,漢武,實際叫孝武,漢宣,實際叫孝宣。孝道的前提就是父慈而後子孝,所以你可以看到漢代皇帝對自己兒子真的都挺好的。即便衛太子之亂,死了,漢武帝都大受打擊。

所以匈奴和漢朝庭勢均力敵之下,如果匈奴提出漢皇子入質,大概率會換來漢庭不惜一切代價鐵馬出關。

所以只有和親能維繫這種平衡,這是漢初的情況。

後來,經過漢文,景兩朝休養生息,積蓄國力,兵力,採取了屯田,輪輸等一系列政策,再加上漢武,昭,宣武力經營,置朔方,武威,酒泉,張掖,敦煌諸郡,漢王朝終於打跑了河西走廊的匈奴人,在西域諸國具有了相當的影響力,各西域大小國家都會同時取匈奴和漢兩家的公主,代表中立,免得兩頭挨打。後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大減,西域小國紛紛娶漢公主的好處就是能得到漢王室絲綢等很多好東西,軍事上和經濟通商的支援,然後各國都以娶到漢家公主(甭管是不是真的)為榮,成為了一種榮耀的象徵。

比如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講今天西域(真怕會和諧我)的乙個小國叫盤陀羅國的故事,就是今天新疆塔什庫爾干縣公主堡的故事(現在公主堡景點是假的),也叫漢日天種,就是說波斯娶了乙個漢公主,和親公主路過此地,因為該地戰亂,就在乙個上下無路的山峰紮營避難,結果竟然懷孕了,說的是太陽入懷受孕,但誰知道呢?然後漢公主也不能去波斯和親了,就帶著這個「漢日天種」在這裡建立了乙個國家,就是盤陀羅國的來歷。

很有趣是不?

這個故事資訊量真的挺大,大家可以細品。

果真審核我了……

7樓:海角閣

1.匈奴沒強到那個份上,大漢沒弱到那個份上。

2.草原民族的通行方式和漢族的不一定一樣。

3.最重要的一點,漢朝不敢送質子,也絕對不會送。經歷過春秋戰國那一套的中原人,早就弄明白了送質子的彎彎繞繞,把乙個有繼承權的男性送到匈奴,萬一人在那邊有家有室了,有勢力支援了,你長安城的王位下怕是從此埋下個炸彈。。。

8樓:憨厚大叔

漢朝國力遠在匈奴之上,只是國家需要時間解決國內問題,比如高帝時期的異姓王和文景時期的同姓諸侯問題,等緩過來就可以搞匈奴了。。。

9樓:匪斧不克

比如漢朝曾與匈奴和親,後人多引以為恥。但漢朝隨便選個宗室,甚至宮女,給個公主的封號就嫁到匈奴當王后,這事放到匈奴都不知道該怎麼想。反正無論漢唐,別說立異族女子為皇后,連納為妃子的例子都沒有。

漢唐破國無數,但無論異族進獻的美女,還是軍隊擄來的女子,即使入宮,也沒有任何名分。

比如車騎將軍金日磾的娘,休屠的王后,就被搶到宮裡服侍漢武帝。對於那些異族來說,漢朝送個女人來當王后是難得的榮耀,異族要送個女人到漢朝當皇后,根本想都別想,求著向漢朝和親都沒人理。

直到南北朝,柔然作為北方霸主,東魏的權臣高歡派人為兒子求親,柔然才找到機會,不顧高歡一把年紀,老婆孩子一大堆,人都快死了,硬把十幾歲的正牌公主嫁給高歡。問題是當時南北朝並立,高歡所在的東魏只是北朝的一半,而且他還不是國君,只不過是個權臣。就這麼乙個國土只有一半的一半的大臣,面對柔然的嫡親公主,高歡還猶豫來猶豫去,好像自己吃了多大的虧一樣。

最後在大臣的勸說下,高歡毅然以國事為重,娶了柔然的公主,但到死都沒有給她封號,只以柔然的別名,稱之為蠕蠕公主。就這樣,史官們還沒少皮裡陽秋地譏刺高歡。

匈奴是夏後苗裔,你在史書上看,沒說匈奴跟咱長得不一樣吧。

10樓:大虎君

去匈奴這種蠻夷之地的王子,本身就會貶值。太子去了,等於被廢除,皇子去了,可能終身不過一縣候。

這種質子拿手裡也沒價值。

戰國時期大家都是冠帶之國,當鄰國內亂,自己把手裡的質子即時送回國,質子沒準就繼位為王,他不謝你護駕有功?本國自然獲益多多。

胡人手裡的王?

明朝土木堡時皇帝被虜,照幹不誤!這皇帝不要了,你身子不乾淨了,再立乙個新的!

11樓:Secret

問題是漢也不是弱國啊……

雙方的關係更像是你奈何不了我我奈何不了你,但是匈奴窮一點更靈活一點,所以匈奴在戰略上表現出優勢,總會賺

然後另外乙個重要的原因是草原民族沒有這套質子的概念,老單于死了你不在身邊那你連競爭資格都沒有,對他們來說質子是沒意義的……

其實和親就是個暫時的政治妥協的政策,重點在於財物和女人這兩個匈奴看重的直接利益。「我給你點錢,別來煩我了,我先緩個勁。」

12樓:Zxzhifan

質子和和親長期作用不同。

質子的作用一是保障二是封建臣服。你來打我或者不聽調遣,我可以殺質子以示威。

和親作用一是經濟利益,二是文化影響,聯姻說明有政治借重的意思。

總體來說匈奴和漢朝在初期互相沒有領土要求的意圖和政治統領的可能。匈奴既不認為會被漢朝攻擊,就是求財/劫掠二選一。和親自然是最佳方案。

等到漢朝實力恢復,匈奴弱小,外交要求就是遣子入侍了。也是正常操作。

13樓:熊科仙

匈奴要的是邊境幾十年的和平穩定的環境,結成親家更適合搞好關係,法理情理道理都說得通

你們倆打得和熱窯一樣,還來一句,你再給我送個質子來,漢家皇帝再增兵三萬

14樓:

和親的意義更多的在於陪嫁和每年給「女婿」的各種「賞賜」,從金銀財帛、到工匠種子,簡直是文明輸入的高速公路好嘛。

送個質子過來幹嘛,肩不能擔手不能提,來白吃我們的糧食嗎?別以為我們不知道你們皇帝老兒兒子多了,放棄個把兩個根本不是事。

這種廢物,我們才不要。不要!

15樓:老夫麼麼噠

我覺得送質子的意義並不大,漢和親不能說是聯姻這麼簡單,實際上算是變向的納貢。匈奴對漢作戰就是掠奪生產資料,並不缺地盤,跟你打就是為了搶女人、搶吃的、穿的、用的,所以每次和親不僅是送公主,都要送出大量的財物、糧食、布匹、女人等。

對於匈奴來說,答應和親,不僅不用出兵,還可以獲取大量物資。不答應和親,那就只能硬搶,漢朝是打不過,不代表不能守啊,這要是把人家逼急了,玩命的和你耗,搶一次就要脫層皮,也划不來。兩相比較,答應和親明顯更划算,再說了,答應了也可以繼續搶嘛,我隔三差五的再來搶,你還不一定有防範,到時候你還得給我送。

對於漢朝,這時候的國策就是休養生息,國家剛完成統一,需要慢慢恢復國力,我們有很遼闊的國土和先進的生產力。和親是有很大的付出,但是只要得到一定的和平,收穫會很大,先這麼著吧,等身子骨硬了再試試誰的拳頭硬。

所以這時候是質子、和親對匈奴來說都一樣,人家想要的是資源,既然都一樣,當然和親很好一些,名義是兩國聯姻,地位是對等。質子是有臣服、求和的意思,當然也有聯合的意思,戰國兩國聯合,也有互為質子、一方質子的,不過這個時候這片流域就屬你們哥倆最強大,聯合個屁啊,聯合了想幹嗎,打誰?打主宰嗎!!

漢初 武帝之前 與匈奴作戰的看法(改),方家有何見教?

庾信 剛好在看 漢書 將將讀到 宣帝紀 我有一得之愚,和您分享一下。題主在自己的答案裡列述高祖 文景二帝與匈奴互相攻伐之事,可見即使不是全面戰勝,也是勝負參半,為什麼提起北擊匈奴,後人往往只是說漢武帝呢?劉邦定鼎,主要精力在於清除異姓王,晚年布置對付呂氏時候,力不從心,未競全功而崩。文帝繼位於慘烈的...

漢初為什麼不能把百姓南遷到匈奴騎兵不容易侵襲的地方呢,有縱深也好守,我不懂歷史也不懂地形,就是好奇

你把百姓遷走了,邊地沒人,光靠駐軍沒有用,根本守不住,駐軍連吃飯都困難,百姓一走,地方就是別人的了,我家邊境的這邊按理說邊境百姓遷到縣里或市裡有助於扶貧,但是不能這麼做,不然邊境沒人人家住過來地方就是人家的了,住夠一百年,現在國際也認定是人家主權了 zzzyly 你的南遷具體是什麼意思?你沒說明白,...

為何只有匈奴娶漢朝公主,沒見皇帝娶匈奴公主?

阿卡多 首先乙個,事情,題主應該認真的看一下歷史書,看一下漢朝和匈奴到底是什麼關係?在漢朝初期,劉邦白登之圍大敗,就一直採用的和親政策,實際上是乙個莫大的恥辱,我們乙個中原的王朝,要把我們的公主嫁給外來的游牧民族來換取和平,甚至他們不滿意,還要來劫掠邊關,假如說匈奴把公主嫁給漢室,那的性質就完全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