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的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5-30 03:25:22

1樓:

西漢初年資訊的載體是竹簡,而且經過秦代焚書,數量相比之下非常稀少。因此資訊傳播效率極低,而傳遞過程中損耗率極高。這決定了西漢初年,教育所追求的目標,是減少知識傳遞過程中的損耗。

因此,西漢初年的教育是圍繞著把某個版本的經書一字不差地傳下去而展開的。

不同版本的經書就形成了不同的「家傳」,每一家都有自己的「家法」,必須把老師整理出的經典以及解釋一字不差地傳下去。注意,這種家傳不是東漢的經學世家,家傳不在家族內進行,而是老師傳給學生。

這些「家傳」的形成在戰國時期,在孟子荀子們做著思辨的時候,有另一群無名的人在整理經籍,不求思想,只求傳承。沒有這些人,我們今天可能能看見論語孟子,但恐怕就看不見五經了。

而秦代所有這些「家傳」都遭到致命打擊。西漢開國之後,這些典籍經書又恢復了傳承,「家傳」開始復興。

當時的「家傳」主要集中在齊魯故地,形成「齊學」,齊學是學術上的絕對主流。

隨著影響力不斷上公升,「家傳」開始獲得官方扶持,官方設立官學,不同的家傳在官學中享有博士職位,傳承自己版本的經書。衡量不同家傳地位的,則是某一家傳享有的博士職位的數量。

簡言之,西漢初年的教育制度,繼承先秦傳統,是一種把人依附到經書的版本之上的制度。不同版本形成不同家傳,不同家傳形成不同的私學流派,而在官學中分享博士職位。學生學習的目標,在於把經書的某個版本傳承下去。

要注意,西漢初年的這些家傳所傳的版本,都是從戰國時代經過一代代學人,除秦代外基本沒有中斷地傳下來的,他們的版本,被統稱為今文。這些家傳也就被稱為今文家。

雖然家傳強調準確性,但今文家幾百年傳承下來,偏差恐怕還是會很大的。因此,隨著時代前進,總有人宣稱自己找到了沒有經過今文家傳承的原始版本經書。這些版本也形成了自己的家傳,而且逐漸也在官學中獲得了一定數量的博士職位。

這些家傳被稱為古文家。

一直到了東漢,家傳之間的壁壘才開始崩潰,開始有人能貫通好幾個不同的家傳。不同版本之間不再是涇渭分明地平行傳承,而開始交叉整合。人們開始尊崇「通儒」。

甚至貫通今文家和古文家的人也開始出現。

最後,鄭玄出現,掃平了幾乎所有家傳的壁壘,融匯貫通,經學至此終於大一統。

如何看待抨擊教育制度的退學生王定傑?

對阿,你到本科階段很多知識都是沒用的阿,每年很多很多大學生沒工作或者收入低,抱怨浪費了四年。可是歷年富豪,大師,政治局幾個常委都是一路讀上來的阿。大家都是吃飯的,為什麼人家吃了幾十年飯是萬人敵,而你吃成飯桶了呢?知識都是無用的,或者說是相對無用的,都是有侷限性的。事在人為吧,語文沒學好的人當然覺得語...

目前,哪個國家的教育制度最完善?特別是3 15周歲的教育?

王誠 完善 可能需要一些定義。但從經費資源來看中國的教育從某種程度上是 簡陋 的。雖然中國這方面的經費已經過4 的GDP,與美國的5 GDP 2012 和11800美金每個學生的支出來看還是很少。經費的缺少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可以包括的課程專案活動等等。大致看一遍國內的中學教育,上來上去也就是在基礎的幾...

為什麼義務教育制度選擇了定時的 N 年制,而不是更自由的 定量不定時 或者兩者結合?

七的質數和 題主你一語觸到了今天教育行業的根本問題。確實,技術上,定量不定時更加高效。這確實解放了教育生產力。尤其是網路教育通行的時代。或者說,教育本身就是回合制。但是,過於推崇效率的制度,可能要搭配我並不完全贊同的社會化撫養才能推行。你是它的臥底嗎?玩笑話。一旦婦女們知道周圍人12歲能博士畢業,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