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對自己有清晰的認知

時間 2021-06-01 04:45:31

1樓:mikeasel

對自己的認識包括自我認識以及從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中的認識

第一方面要經常反省,反思,在不斷總結中認清自己。

第二方面要來自他人,要多與他人溝通,獲得全面,相對客觀的評價,也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諮詢師來分析評價。

2樓:喜歡獨處

沒有人能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

最有效的的就是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但是你和鏡的差距就是你生嬌縱憤懣的空間

記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物來即照!

3樓:覺知之路

乙個人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和理解,組成了他的認知體系。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是可以改變自己。

乙個人認知的四種狀態——「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和「不知道自己知道」,人和人根本的區別就在於這四種狀態。

個人成長的目的已經不是「知道和理解」了,而是能「判斷與選擇」。

只要能觸動自己並解決自己問題的,不管是讀書、上課,還是自我反思或與人交談,都是最貼近自己的成長方式。

正如萬維鋼所說的那樣,真正的知識不是你知道什麼,而是能運用它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解決實際問題。

4樓:一一

首先盡量克制自己,不要用別人的看法去判定自己是乙個怎麼樣的人,在不斷經歷一些事情,你自己心裡變化你會很清楚的感知到,或者平常遇到讓自己很生氣的人和事,你第一反應是和對方對質,還是讓自己冷靜下來,不和x人計較,包括對自己反肯定和否定,對於自己更多的是否定,還是不斷取悅自己,時刻提醒自己開心最重要,你性格的變化你自己是能感受到的,沒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你自己。

5樓:小檸檬

其實自己對於自己是最模糊的。不過你可以通過一下觀察下自己。

第一,通過自我觀察自己。

我們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和人際關係等的認識。如自己的身高、外貌、體態、性格、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方面的認識。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伴隨著情感體驗,如由身高外貌等引發的自豪、自信或自卑情緒情感。

以及,在自我認識、自我情感體驗過程中,我們是否有目的、自覺的調節和控制我們的行為和想法。我們要善於剖析自我,深刻認識自我,更好地認識外在形象和內在自我。來感覺自己是乙個怎麼樣的乙個人。

第二,通過別人那裡去認識自己。旁觀者清」我們要主動向他人了解自己。我們要虛心聽取他人的評價

第三,通過社會中比較認識自己

自我觀察和他人評價難免會有各自的意見,我們可以通過合理的社會比較更好地認識自己。

6樓:忘川

可以從自己的顏值、體能、力量、柔韌等方面識知自己的身體適應性和主體能動性;同時,以學識、表達、交流、情緒調整等方面認識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處理事情的能力。

7樓:

自我覺察是自我成長的前提,不能自我覺察的人將不會有任何實質性改變,更別提成長。正如羅傑斯在《個人形成論》中所說的「很多人都清楚自己未來想要變成什麼樣,但是他們卻不知道自己當下是什麼樣,在回答'我想要變成什麼樣子之前',你必須得回答『我現在真實情況是什麼樣』」,不了解自己當下狀態的人,絕不可能在未來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

如題主所說,如何認識、了解自己,這是非常重要的話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回溯成長經歷中的重要事件,特別是早期事件,了解自己人格結構的基本框架,以及人格中重要的情結。

詳細地回溯自己成長經歷中的重要事件,在這些事件中的重要他人是哪些,對自己有什麼影響,以及自己由此產生的結論,總結一句話就是「重要事件中的重要他人對自己產生了哪些影響,而自己對這些影響形成了什麼樣的結論」。比如,高考對於大多數中中國人來說是一件重要事件,當年小A由於高考壓力過大,高三的時候嚴重失眠,但是高中班主任一直鼓勵他,並跨他非常有天賦,非常聰明,最終小A如願考上了自己心儀的大學。對這個事件,小A非常感激班主任,覺得班主任身上有一種正能量,而自己內心暗暗地表示自己也要成為像他一樣的人,小A在平時生活和工作中會下意識的誇獎鼓勵別人,特別是在別人有困難的時候,自己會信任對方是可以克服困難的。

對於這件事情,小A無形中得到的結論是:自己的能力是沒有問題的,他人是值得信賴的,人的潛能是可以克服一切困難的,大多數人都是善良的等等;再比如,小B(男)在初中時成績很差,大家都不喜歡和他玩,老師也討厭他,但這時班上的學習委員小姑娘卻主動幫他補習功課,非常耐心,小B被尊重的需要得到滿足,小B的直觀體驗就是這個「這個女孩子很好」,等小B長大成年後找物件總是會找那些和當初這個小姑娘給他同樣感覺的人,並認為「溫柔細心的女生最有魅力」。這些結論最終會在後來的個個重要事件中得到修正,形成個體價值觀的一部分。

一般來說,重要事件涉及到各種「第一次」,如第一次自己去上學,第一次自己分床睡,第一次上台演講,第一次發覺自己喜歡某個異性等等;重要他人一般涉及到父母親人、夥伴、老師、伴侶等。

二、覺察自己各種需求的滿足情況,哪些需求得到了滿足,哪些需求滿足還不夠。

人作為一種生物,有很多基本的需要,需要得到滿足後就會歸於平靜。而那些沒有得到滿足的需要則會促使個體做出行動來滿足它,這就是行為的動機。人的需要和動機大多數在潛意識的範疇,平時我們不容易覺察到,但是人的情緒是很好的指示器。

一般來說,需求得到滿足時,人會有一種愉悅或放鬆的感覺,產生積極情緒,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被別人真心誇獎時候的感覺,這種感覺就是被認同和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滿足。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人就會有負性的情緒,比如壓抑感、焦慮感、無力感等,回想一下你第一次走上講台演講的時候,這種感覺就是安全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擔心自己搞砸,別人的負面評價)。所以每次產生比較明顯的情緒時,都可以自省一句自己「我這個情緒表達的是什麼需求」,同樣在做出某個行為時,可以自問一句「我這個行為的動機是什麼,滿足的需要是什麼」。

三、保持openmind,多體驗,多嘗試不同的自我狀態,使自我得到擴充套件和充實先寫到這兒~

8樓:烽火翰林

如古人云:每日三省吾身

要有執行力,才有進步,否則那就是無病呻吟,要是再帶點兒負罪感神馬的,會玩兒脫的,久了可能成為精神病兒~

也可能整出多重人格來zzZZ

9樓:JoshuaJin

完全克服自卑感和優越感。你去照鏡子,有三種可能,第一種:你覺得你很帥第二種:

你覺得你一般般第三種:你覺得你很醜。問題是有優越感的人都會選擇第一種而忽略客觀事實,有自卑感的人都會選擇第三種,那麼問題來了,那個才是真的呢?

首先你照鏡子以及你對於你自己的評判都是建立在你主觀認知裡面加工的,可能已經和事實出現極大偏差,但是你卻不知道,還以為自己很帥,但是在別人眼裡可能你實際很醜,相反的,以為自己很醜的也可能在別人眼裡會很帥。我這裡的比喻也可以放在人的性格上面,以為自己很聰明的實際上可能很蠢,以為自己很蠢的實際上也可能別人看來很聰明……哪個是真的呢?只能說越客觀越脫離於自己主觀的評判的就越真實,但實際上別人對你的「客觀」實際上也是他的「主觀」,而你自己的「主觀」卻以為是「客觀」,對自己有清晰認知只能說太難了,太難了,太難了,不是高估就是低估,很難平衡。

只能說需要時間來認以及大量對你評價的樣本慢慢沉澱。

比如下面,這個就是我經歷滄桑和長時間沉澱對自己的正確認知:

10樓:hby

是個疑問首先就要提出正確的問題。自我認知,即自知之明,面對兩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兒?

我是誰?要了解人的共性,才能知道不同個體的特性,包括自己的特性。

我在哪兒?要了解整個社會的結構和狀態,才能知道自己在這個結構裡所處的位置。

解決這兩個問題,首先第乙個困難,了解共性,這需要大泛圍的實踐和閱歷,基本上,沒有人能夠具備全部所需的條件。

第二,自己的特性。沒有比較,何來特性。沒有比較,自我是一種客觀存在。所處的位置,沒有比較,何來方位,只是一種客觀狀態。

自知第一步,度量衡。審美標準的美醜善惡;認知標準的是非對錯;行為標準的司空見慣。

這就是乙個人自我認知的度量衡。所以,不是人不自知,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自知和互相認知存在差異。因為沒有統一的度量衡。

為什麼大公司大組織招聘人員,對學歷很重視,對資歷很重視,因為這是乙個共同的度量衡,是可以互相交流的。沒有這個互相可以交流的基礎,你有天大的才能,也只能是個異類。

11樓:

試著接觸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

人要是能夠深入剖析自己,了解行為背後的原因,以及能夠認識到自己過去所經歷過的事,然後在此基礎上不斷的觀察自己的話,這樣就算是可以對自己有清晰的認識了吧

12樓:Slip

很難。要有閒下來覺得無聊的時間(非看手機),這種時候大概會突然後悔自己幹過的事情或者覺得有什麼事情做的不妥。

或者把自己做的事情列出來分析他人和與自己相關的人的態度?

13樓:掌櫃小墨

長遠的話,遇事就可以,遇到事,知道什麼你可以,什麼不可以

短的話,多和優秀的人比較吧,

說的是清晰的認知,就要多和優秀的人比,就知道自己差在哪。

14樓:煮海為鹽

不經厲風雨,怎能見彩虹,只有經厲困難挫折的磨礪,人才能更加成熟,也才能更加清醒地認識自已!所以說,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了不知道總結。

什麼年齡才會有清晰的認知自己的能力?

小蟲君 我認為和年齡沒有關係 很多人至死都不能清楚的明白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一輩子在追求什麼,究竟做錯還是做對了 你能說人老了就有清晰的認知能力了嗎?認知自我是一生的事,這句話不是說過了一生就能認識自己,而是指終其一生都要努力的去認知自我,才有可能真的達到這個目標。所謂的 經歷生活打拼,經歷歲月磨難 ...

如何閱讀才能對生活有幫助

沒離開郭 閱讀只是過程,不是結果!如果您想要的是結果或許就錯了!如果您想要的是過程或許有收穫!更高階點,讀書的內涵就可以理會了! 浩哥愛讀書 帶著目的去閱讀,可能收效更大一些。提前做些功課,將書籍的內容了解一下,然後看看他人的觀點,站在他人肩膀上,多少總歸有收穫,如果能夠引起爭辯,再好不過的結果。此...

如何提高自己的認知

有無同學 感覺認知就像我們內在的思維框架,思維模式,我們對於周圍環境變化的解釋,是一種向內體驗的行為,而影響我們認知的,往往來自於我們給自己的定義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畢竟,我們如何去想便會如何去做,而周圍環境的影響,也容易讓我們內在的體驗轉化為心隨境轉,所謂格局,就如同乙個內在轉化的過程,我們接受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