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學家傾向於用秒差距而不用光年來描述距離究竟是為什麼?

時間 2021-05-29 22:47:24

1樓:123

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一年走的距離,約1萬億千公尺。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般都用厘公尺、公尺、千公尺來作為計算長度的單位。比如,一塊玻璃厚度是1厘公尺,乙個人的身高為1.8公尺,兩個城市之間的距離有1000千公尺等等。

我們可以看出,在表示較小距離時,一般用小一點的單位;在表示較大距離時,一般用大一點的單位。天文學上也有用千公尺作單位的。例如,我們經常說,地球的赤道半徑是6378千公尺,月亮的直徑是3476千公尺,月亮距地球是38萬千公尺等等。

人們發現光的速度最快,1秒鐘大約可以走30萬千公尺,光在1年裡差不多走10萬億千公尺,能不能用光在1年裡所走的路程——光年,來作為計算天體之間距離的單位呢?現在,天文學家就是用光年來計算天體之間距離的,光年已經成為天文學上的乙個基本單位。

天文學上還有別的計算距離的單位。有的比光年小,如天文單位,1天文單位就是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14960萬千公尺),主要用於計量太陽系範圍內天體間的距離;也有比光年大的,如秒差距(1秒差距相當3.26光年)、千秒差距、兆秒差距等等。

2樓:SSD

這個不是傾向問題,取決於天體與我們的距離。比如在生活當中我們常用千公尺來衡量距離,在太陽系內則用天文單位,在銀河系內常用光年,如果形容某個星系或星團的距離則習慣用秒差距,這些單位都是越來越大的。

3樓:八祭貓又

你想三角時差法發展來的秒差距從古伊斯蘭時期沿用至今,大部分文獻描述都是pc單位的。

而光年是在廣義相對論的基礎上在光速不變的假設上建立起來的長度單位。

從歷史角度肯定pc佔優,但是由於ly不涉及單位轉換和參考係轉換,在理解層面上更容易被人接受,所以普及程度要高得多。

日後大規模使用光年單位……倒也不是沒有可能=_=

4樓:yang元祐

1. 先來說說為什麼是pc而不是ly.

為什麼需要秒差距這個單位? 其實主要是歷史原因. 視差法測量距離是很久以前人們就掌握的一種簡單的幾何測量方法. 而這種方法被廣泛的應用於天文測距。

那三角視差法和秒差距又有何干?

三角視差法需要找到乙個基線,而長期以來,我們人類能夠找到的最長的基線(基線越長測距越精準)就是下圖的線段AB,差不多就是兩個天文單位。所以pc這個基準單位來自於天文單位,而天文單位是我們使用三角視差法進行天文測距的常用基線。因此,pc就被更廣泛的使用。

三角視差法是一種利用不同視點對同一物體的視差來測定距離的方法。對同乙個物體,分別在兩個點上進行觀測,兩條視線與兩個點之間的連線可以形成乙個等腰三角形,根據這個三角形頂角的大小,就可以知道這個三角形的高,也就是物體距觀察者的距離。

2. 再來說說三角視差法

上文中答主劉博洋以及答主Overly Attached 在三角視差法原理及具體測量手法是怎樣的? - 天文學對三角視差法作了很好的科普。

我就附一張來自wiki的圖。以示AU和pc的關係。

由上圖可得:SD=ES/tan1",pc=AU/tan1"

5樓:

其實我個人認為是兩個原因。

1:秒差距作為最早能被精確測量的天文上超大距離單位,有先入為主的優勢。

2:秒差距比光年大。

我個人認為,第乙個原因更重要。

天文學家的競爭激烈嗎?

鄒小端 看問題,我以為是問天文學家在研究上的競爭,結果大家都在答就業狀況。先說句就業,我看到的情況,不少國內天文博士跟我抱怨國外的博士後和教職很難找,抱怨機會太少 同時,國內和美國這邊也有相當數量的經費充足專案富餘的科學家也在抱怨,現在招個博士後什麼的,還蠻難的。真的,挺奇怪的現象。但是,我真正想回...

對於天文學家以及天文學愛好者這種總是接觸宇宙的人,世界觀和普通人的世界觀有什麼不同

仰望星空 有那麼一點不同吧,至少我有時候會現在地球以外的地方和角度審視自己和周圍的事物,然後讓自己活的有那麼一點像自己的樣子,不要一直呆在世俗的套子裡。因為這個世界如果沒有人的圈子,而且你不是存在宇地球上,而是在宇宙中,那我們的思想和觀念,生活一定會有所不同,所以,我有時會把自己抽出來,放到宇宙中,...

早期天文學家是如何觀測天體運動的?

鹽選推薦 人類抬頭望星空的時候,天體觀測從此進入人類的歷史裡。從最早的觀星術,到早期西方天文學家的望遠鏡,直到現在各種大型太空飛行器的誕生,天文學家用於觀測天體的工具在不斷提公升與豐富。接下來,我將以火星為例,介紹早期天文學家是如何觀測火星及其運動的,然後分享一些關於現代天文學家如何一步步發展出可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