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維基百科沒有出現 破窗效應 劣幣驅逐良幣 的情況?

時間 2021-05-08 17:24:06

1樓:

因為維基百科從來沒把自己放在良幣的位置上,從一開始就是零門檻。

而諸如豆瓣、知乎、微博這類打著Bigger旗號起家的,只會被越來越多想裝Bigger的占領。

2樓:

我覺得題主你想問的是「逆向選擇」吧.......逆向選擇的前提是資訊不對稱,所以低劣的質量拉低了市場整體的質量預期。但光論貨幣本身而言,劣幣驅逐良幣是人們的自私去藏私,不是資訊不對稱

3樓:sen shihi

因為削弱了編寫使用者的地位,同時強化了內容。使用者寫了一篇極好的百科,然而卻很少有人會注意到編寫者是誰。內容上絕對的傾向於有文獻支援的乾貨,並且鼓勵平淡的陳述,拒絕觀點性的表達……以上種種,使維基不能像其他平台一樣短期竄紅,卻能夠存在長久,沉澱精華

4樓:林茜茜

劣幣驅逐良幣的基礎是資訊不對稱,出於人性的貪婪和恐懼儲存良幣、消費劣幣。

即使是在平等自由的網際網路上,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依然是透過鑰匙孔看世界,同樣無法看到世界的全貌。

但維基百科的優勢在於,資訊可以被再組織。

個人創造的資訊良莠不齊,但經過群體的篩選、補充、審核之後,資訊因為分享而變得平等。所以在維基百科裡,實際上是反過來,良幣驅逐劣幣。

現在許多社群的運營也依賴於「資訊的再組織」優化內容,比如知乎的投票、比如美麗說的「喜歡」、比如豆瓣的「有用\沒用」,web2.0的篩選通過群體的力量讓優質內容優先呈現。

5樓:Cody

提問者明白劣幣驅逐良幣的意思嗎?

這個用在這裡完全不恰當啊。

劣幣驅逐良幣的根本原因是有利可圖

可是在維基裡面做假科學跟做真科學相比。

誰更有利可圖,完全一目了然啊。

6樓:Snorri

維基百科依賴的假設就是在資訊全流通的情況下,人們傾向於分享知識,並擁有足夠的甄別能力。在達到平衡時,所有的知識將以最優的方式呈現。然後這個假設在10年裡大致被驗證了(起碼在英文版中)。

在這個環境下,劣幣驅逐良幣所需的條件是:1.知識可以如貨物一樣交易,個人可以收藏知識,用劣質的知識和優質的知識交換。

2.資訊不對稱,一部分人無法知道優質知識和劣質知識的差別,從而使兩者的交換得以達成。這兩個條件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通過知識的交流,雙方都會同時得到兩種知識,而不是交換,而且在資訊全流通的網際網路中,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詢問、搜尋等方式獲得足夠的甄別能力。

因此達到平衡時,優質知識總能夠替代劣質知識。當然,這個平衡是不穩定的,任何的破壞都可能降低維基百科的知識品質,所以需要持續的回退、 封禁等操作來維護平衡。

7樓:

這個問題沒有說明誰是良幣,誰是劣幣。一下是個人觀點。

讀過《Facebook效應》以後,我了解到乙個詞,叫饋贈型經濟,我認為wiki也可以歸為此類,人們分享自己的知識,又從別人的分享中獲益。wiki的實體具有共同消費性,越分享越增值。另外,當事人的資訊不對稱是「劣幣驅逐良幣」現象存在的基礎。

而wiki的世界參與者眾多,從整體上看,應該說資訊是基本對稱的,至少是有人監督的。這種情況下,自然會形成良性迴圈。

為什麼知乎上有很多明明可以在維基百科上輕易查到答案的問題?

話說知乎這個地方,就像是和前輩 朋友請教問題一樣,而查維基百科,儼然是在查工具書或者在圖書館找資料。就效率和接受程度而言,還是知乎的感覺更好一點。 kenny wong 非專業人士,說說我的體驗。只有在查詢某個國家人口 經濟資料 人物簡歷的時候必定維基百科,但是,從來沒有編輯過維基百科的詞條。而知乎...

為什麼中文維基百科裡,2023年快過了2 3,只有乙個人申請管理員?

還有一類是自以為資歷深但胡亂使用許可權的管理員,例如有管理員胡亂加入專題模板,又不看清楚理由而胡亂刪頁 1 2 這類人可以胡作非為而不用負責任。 去年申請成功的都是老使用者。看看這麼多年管理員申請的大致門檻就知道,逐年增高。當初kegns可以因為沒有巡查員許可權就當上管理員,最初的幾名管理員更是幾個...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願意編寫維基百科條目?

Yuriy kosygin 為什麼花費那麼多時間去寫維基百科呢?就連家人都在罵寫維基百科又不會讓你賺大錢,寫維基百科有什麼意義所在.個人認為應該是成就感與參與知識社會吧!還有熱情如火的貢獻精神。世上有些東西不是靠物質與金錢可得到的東西,那就是知識!不過我已經維基百科引退了,目前在維基導遊當任管理員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