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ags 是個好的設計嗎?

時間 2021-05-09 03:15:31

1樓:龍騰道默默地

tag只是乙個標記在內容上的半成品,tag本身之間的關係系統才是精髓,然而這一點還遠遠做得不夠。

半成品的tag只能供搜尋系統使用,而tag網路則是增強版的樹狀目錄——網狀目錄。

過了一年突然發現,似乎知乎話題就類似我想說的那種東西。

2樓:Debugging1024

樓上說的都沒錯,categories太死板,tags太靈活。

tags的問題在於我認為這東西叫這個,但是別人不認為,所以別人搜尋的時候根本就找不到你,即使你們所指的是同乙個東西。tags是乙個認知的問題,如果你們是乙個圈子的,背景文化相同,那麼你們定的tags應該是很接近的。但是像你說的糗事百科的例子,問題可能在於沒辦法分類,那可能是一件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從分類的糗事。。。

糗事一般都很少發生,發生了你也不知道怎麼給它分類,因為它可能是一件全新的,以前沒發生過的故事。。。但是比如說微博,某些tags的認知性就很高啊,大多都是一些潮流詞彙。

categories就是得有個leader是make rules的,然後你們都只能按照這個來,前提是你的categories得設計的足夠好。如果categories設計的足夠好,那就沒有用tags的必要了。大多都是一些成熟的行業啊。

其實說到底就是這玩意我們的認知都一樣。

3樓:jack huang

乙個設計是不是好,不僅要看能不能實現系統設計者的想法,更要放到實際使用環境中、從長期執行的眼光來看,這裡說的環境,非常關鍵的乙個就是使用人和維護團隊。標籤設計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誰來定義標籤、誰來打標籤、標籤共享的範圍是多大、設想中負責定義標籤和打標籤的人有沒有能力、有沒有動力做好他們的工作?

如果他們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問題能否及時暴露出來、會不會受到制約?很多系統設計的時候覺得標籤能夠搞定一切,上線後發現亂成一團,就是沒有考慮好上述幾個問題。

4樓:李玉忠

各位大俠,通過「標籤」(tag)找內容時,一般應該是「全匹配」方式還是「模糊匹配」方式?

比如,在豆瓣上一本書,有「外國文學」的標籤,沒有「文學」的標籤。那麼我通過「文學」標籤找書時,這本書應該被找出來嗎?

5樓:梯谷

Tag本身是好東西。但要知道我們為什麼創造它的原因。快速查詢到資訊才是我們真正要解決的問題,Tag和category可能都力不從心。

在沒有其它更好的方式出來之前,Tag和category都各有千秋:Tag太靈活,而category太死板,這似乎是二個極端。

有沒有更好的方式?

6樓:愛因斯冬

預設標籤應該是一種predictive tag: 基於地點,時間,和儲存的筆記內容。這是對標籤和分類乙個最有價值的設計。

標籤非常適用於對自己的知識管理有清晰的認識和強大需求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還要求使用者必須要具備很有規律性的整理習慣。 所以使用者自己建立標籤基本上對大多數使用者來說是乙個廢功能。

7樓:子路

標籤也有好的變形: http://www.

這個就很不錯,像群組和wiki 混合的感覺。怎麼用好在人啊。也有豆瓣阿城的感覺。

8樓:甘桂敏

tag對於習慣了分門別類管理資源的使用者來說,確實是個很好的功能。它不像普通的category一樣具有層級結構,更方便查詢。但對於一些根本不喜歡自己分類來管理資源的使用者來說,tag功能的提供是一種引導使用者養成根據自己想法進行分類習慣的嘗試。

但無論如何,如果乙個產品設計的tag讓每個使用者總是去為如何填寫某些資源tag內容而犯愁的時候,這個設計就變得不那麼讓人喜歡了。

9樓:季楠

我覺得tag這個東西能給一部分人帶來方便,只要能帶來方便就有存在的必要,好與不好都只是一部分人對tag的看法,就我來講tag和category沒有本質的分別

10樓:韓冰Bill

Tag的存在主要有兩重作用,乙個是keyword,乙個是index。

Keyword用來用極為簡單的詞語來說明內容的大意,index用來在搜尋時進行匹配。這裡主要談index的作用。

Tag和category的不同在於,一種是邏輯嚴整的劃分,一種是簡單直接的劃分。category可以通過增加維度來將目標精確化,Tag則往往只需要乙個word就能找到精確度很高的目標。

和category相比,Tag最大的優勢在於它提供了乙個非常快捷的找到精確目標的可能性。這具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乙個是Tag本身容易識別(Tag好找),乙個是Tag對應的目標具有精確性(目標準確)。

在資訊總量不變的前提下,Tag的總數量和精確度是一組負相關數值。

在具有大量資訊的資料平台,在大量存在的Tag數量和每乙個Tag涵蓋的內容數量中,就需要進行平衡,以保證Tag的高速和高效。

一方面可以給Tag增加維度,來幫助使用者使用Tag。

比如把Tag也按照category進行分類(如豆瓣),還比如給某些Tag字型加粗,變色,變大,這也是從hot程度上進行輔助說明。

一方面可以給搜尋結果增加維度來保證精確性。

比如在哪個channel中搜尋,在哪個時段的內容中搜尋。

此外還可以使用相關Tag的方法,通過二次甚至多次的搜尋,(以比category更快速的方法)來最終找到目標。

Tag的使用不宜過於複雜,否則就失去了其高速高效的意義。

11樓:悟名

TAG更應該在後端而不是在前端。在後端的TAG又不如搜尋好用,應該被搜尋所取代。或者說TAG本身就是乙個比較原始的搜尋。

12樓:

覺得Tag的呈現方式,有點類似人腦的思維方式,我們思考的時候,都是由乙個點(tag)出發,發散到這個點所標記的內容,如果這些內容同時擁有其他標記,就會聯想過去(related tag),在綜合各個思維點(tag cloud),我麼得出某個比較抽象的觀點

而一般catalog 只是乙個垂直向下的乙個查詢,到了最下面的分類,我們只能找到及其單一的乙個專項內容,相當於把其他聯絡都切斷了.這顯然不符合人們的思維方式.

當需要乙個精確的定義時,用catalog,而巨集觀乙個想法時,用tag有乙個思維導圖軟體: Personalbrain 就是利用各種tag 把你的思維組織起來.

13樓:駱逸

tag不適合一般使用者,因為有一定的學習成本和使用成本。如果vocabulary管理不好,即使是高階使用者也會搞成一鍋漿糊。

14樓:鄭迅

我認為tag比起category來更適合社會性網路的特點,同時也更接近真實生活的情況。

一段內容,如果按照分類category進行,那麼它必定要屬於且僅屬於乙個分類,這種分類法是結構化的,但分類標準建立的不好,或者內容比較複雜的時候,分類就會出現衝突。

如果進行Tag分類,就沒有這個問題,因為一段內容可以有多個Tag。這也是我認為它更接近現實生活的地方,在現實生活中,很多內容、問題、情景是無法那麼明確的歸到乙個分類標準之下的。

15樓:程志達

我覺得是個沒用的設計,至少有使用者手動維護的Tag是個沒用的設計。

Tag本質是為了便於索引、查詢、關聯。

這些功能正在被搜尋引擎的分詞、海量資料探勘所代替。

現在的Tag只能是處於乙個過渡式的設計,

比單一的分類略靈活,略容易查詢,但也需要額外的工作量。

但在它上投入的成本和精力能收回成本嗎?我覺得很難。

16樓:

Tag是乙個非常靈活的設計。

用的好能夠的補充Category的不足(相對於Tag來說,Category是乙個更大更廣的概念,並且數目總會有一定的限制)。

但Tag比較難被用好,因為如果是使用者自己來新增Tag,常常不是非常清楚某個話題/某個文章應該被加個什麼Tag才能恰如其分的描述該話題/文章(在知乎自己就遇到過這個問題),情況持續下去就會發現Tag很混亂,外人看到理不清頭緒。

而如果是系統自動抽取Tag(QQ空間裡發表日誌就有這個設計,依據的似乎是抽取高頻詞),仍然會發現這些Tag跟使用者心目中的Tag相去甚遠。

所以,個人以為,Tag是否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使用者對分類是否有一定的了解,邏輯上的歸類,如果使用者不是十分清楚該如何新增Tag,系統最好可以給出一些參考Tag。

17樓:leegang

tag是乙個好設計。但關鍵還是要看你怎麼使用。

如果能做到像知乎的話題這樣,就算很差很好了——其實知乎的「話題」的本質就是Tag。

18樓:sofish

其實 category 和 tag 都一樣是一種歸檔,乙個分門別類的功能。而技術上都只是搜尋。分類總是必須的,就看怎麼用了。

「老弱病殘孕專座」是個好設計嗎?

李鏽兒 北京地鐵乙個愛心專座能擠兩個人。沒說誰的意思,我也擠。確實是個出發點人性的設計,但也可以說給我們這些每天累死累活的人巨大的道德壓力。理性上來說至少也應該回答答案裡大家列出的表意不明的問題 及格分設計吧 chang cai 現在不算好設計,可以考慮廢除,但當年不好說。至少在中國現在的情況下,給...

瑞幸咖啡的咖啡錢包是乙個好設計嗎?

司加傑森 前幾天剛充了兩張券,買完才注意到飲品券和優惠券不能同時使用,瞬間就覺得這東西一點用都沒了。虧我還算了好久到頭來好像還是給坑到了 沒喝瑞幸多久,但是總感覺優惠券是越喝越多,貌似是每週都會發優惠券。每杯咖啡用了優惠券之後基本不會超過20元,結果換用咖啡錢包支付,每一杯都是原價購買,代金券不夠還...

印象筆記的標籤大家是如何使用的,有推薦的好方法嗎?

paka 每乙個使用印象筆記的人,都會在整理筆記時感到困惑,如何高效的建立屬於我個人的知識網路,將我所學的知識真正用起來,不至於藏在我筆記的深處,幾年都不會用到一次。我們知道,印象筆記中的筆記本數量如果太多,會降低我們的使用效率,畢竟沒有人願意看著大量的筆記本在自己的操作介面,那會有一種視覺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