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漢語中對於「我看書」為什麼常說是主謂關係,不說是主謂賓關係呢?

時間 2021-06-03 14:34:55

1樓:大鈾子

漢語除了「並列結構」以外,其他結構都是由兩個子結構/實詞與若干虛詞組成。

考慮一下下面的句子結構:

我吃蘋果。

蘋果我不吃。

如果加上了「主謂賓」關係,是否還要加上「主主謂」關係?那漢語就多了好多句型,它們又挺像的,還不如歸為乙個句型呢。

2樓:改名以後我就叫這

因為,,,

和「賓」相連的不是「謂」,而是「動」

你當然可以說「動賓」關係,「主動賓」結構

「謂語」,是主語以後的所有東西的統稱,

所以乙個有主語的句子,短語,只能分成主語+主語以後所有主語以後所有就是「謂語」,動詞的狀語,補語,賓語,都算在謂語裡,是謂語的一部分

賓語,動語,動賓結構,都只是謂語的乙個部分不只包括「動賓」關係,

比如「天亮了」,「亮」是謂語,但不是動語,更不是動賓結構,只是個形容詞,這句話沒有動語和賓語,不是動詞性主謂句,而是形容詞性的主謂句

「你很高」,這裡主謂結構裡,謂語就是「很高」這個狀心結構

3樓:丕梓

因為通常意義上,看書叫「reading」,我看書就是 "I'm reading" 。但是如果你想表達的是我看(著)書「I'm looking at a book」,那麼確實是主謂賓。

4樓:蜃樓城少主

「我看書」的結構是這樣的:

我/看書——主謂

看/書——述賓

現代漢語詞、短語、句子的構造原則基本一致,是按照主謂、述賓、述補、偏正等構造關係組成的。分析詞類結構或者句法結構實際上就是分析短語。

從結構分析原則來說,句法成分的分析用的是兩分法。

從句法成分的對應關係原則來說,主語對應謂語,而述語與賓語是共存共現的,有賓語必有述語,沒有賓語就沒有述語。比如「我看書」,「書」是述語「看」的賓語,而「蘋果紅了」也是主謂關係,但是沒有賓語,也就沒有述語。

如果把「我看書」這種短語定義為「主謂賓」關係,既不符合構成、分析原則,又會造成定義以及對應原則的不統一。

為什麼現代漢語中,漢語拼音的字母數量與音素數量不同?

李溯本 Unancha 首先你得區分 字母 和 字元 這兩個詞 克丘亞語對於字母的定義,用的是西班牙語傳統上那種概念,即字母不一定等於字元,但字母差不多等於音位 在這兒說 音位 比說 音素 準確些 然而現代西班牙語本身,卻屈從於英語,改成了字母就等於字元,於是西班牙語字母的 正統 就只留在克丘亞語當...

為什麼現代漢語沒有 fao 音節?

韻攝 韻學家把韻尾相同,韻腹相近的韻歸併為一類,叫做韻攝。如 元 寒 山 先 仙 等韻,韻腹比較接近,而且都收 n韻尾,歸為山攝。前人把 廣韻 的二零六韻歸併為十六攝 通攝 江攝 止攝 遇攝 蟹攝 效攝 臻攝 山攝 果攝 假攝 宕攝 梗攝 曾攝 流攝 深攝 鹹攝。也就是把 蕭宵餚豪 這類韻尾相同,韻...

為什麼古漢語與現代漢語讀音截然不同,用現代漢語讀古文卻朗朗上口?

大宋重修廣韻 華夏族 漢族 從黃土高原幾千人的小部落,滾雪球一樣演變成13億人口的大國,靠的是相容幷蓄 自信開放。漢族,經歷了多次慘烈古代戰爭和民族融合,吸收了北胡 東夷 南蠻 西羌。無論是普通話 閩語 粵語 客家話 吳語等等,都是漢語不同時期演化的語言。一 我可以告訴你一些,上古漢語的特徵。1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