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究智慧型, 那學佛學得好的人能不能在一年之內讀完三年的大學課程

時間 2021-06-02 00:58:09

1樓:

一般是不會,因為佛法講的智慧型更側重解脫。跟世間的一些學問不太相同。

當然,也有例外,如果到達「無師智」的程度,那學習起來就比一般人要快一點點。

2樓:剎那公子

您問的是知識,這和智慧型並非一回事。

以下,對聰明智慧型的膚淺學修與解讀,您參考:

瑜伽師地論學記(143)

作業相之八——發起身、語業——智前行

智是思擇,思慮決擇的能力。

人常說聰明智慧型,其實是把不相干混為一談,聰、明、智、慧,以下分釋之。

聰明,耳聰目明。

從偏旁即可看出:從耳從目(「明」舊字:目+月),是一種直覺反應,五根上的敏銳。所謂機靈小鬼,象渾身裝滿敏感機關似的,一觸即起反應,絕類條件反射,或者說就是條件反射。

只是現代語境下的條件反射是鈴鐺搖狗,是短期形成。而這股子聰明勁則出於兩方面:一是無始劫來對曾習境的熟煉度;二是緣起根身時的敏感度,四大種所造,五識同依的淨色根上的差異。

換句話說就是反射弧短,因其短,所以敏,亦因其短,所以淺而浮。

這是基於現代對聰明的狹隘化而作解釋,佛法本義上所認為聰明是聰利明達,舊譯:賢敏大夫。前提是「賢」,若「敏」而不「賢」其實是算不得聰明的。

正因為對聰明的膚淺化,所以聰明流於潦草,故蘇軾詩云:「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相對於聰明的淺而浮,「智」則深而廣,智是一種決擇的能力,建立於精細審慮上的決擇。廣義上的智是經過審查考慮後的決擇,而佛法上的智則更嚴格,如前所學修的「如理所引——1、不增益非真實;2、不損減諸真實有;3、住法住智,如實了知諸所知事。」

綜合以上,智是建立於「如實」基礎上,如實觀照,如理思惟後生起的正確決擇能力。

「慧」是簡擇,它並不需要經過審慮,直接為聰明所引發,與慧相應(本論73卷),敏而不賢就叫邪慧,既敏且賢才叫正慧,而佛慧則必須是由定生髮,於定境中斷疑而生簡擇才能真正稱之為「慧」。

相比於智的決擇——決定選擇。

慧是簡擇——簡單而直接的擇定。

為什麼說簡單而直接呢,是由於世間智是有所選,而出世善清淨慧則是無選。

形式上也許表現出選擇,比如眾生「當以何身得度」,觀音大士「即現何身為之說法」。但這種「現何身」是植根於平等而廣大的菩提深心,貌似有選,其實是正該如此、本應如此、自是如此的勝慧無選。所以《妙法華—普門品》曰:

「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型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是菩薩作真實而清淨的觀照,以無我的廣大智慧型神通,依同體之大慈大悲精神,勝慧所為。

無選即是全選。

所以簡擇之「擇」,實在是離言境界下的姑妄言之,因此上無奈冠一「簡」字,再強調「斷疑為業。」

以上,「三十二應」外,可結合:

普賢菩薩第九行願:「恆順眾生」。

師友:「現象的無限可能性不是任何一種現象,任何一種現象都在彰顯現象的無限可能性。」

……等等,綜合理解。

確實很難,即使純談理悟也是很難契入的,更何況初祖達摩禪法「二入四行」既論理入,又策行入。

感恩緣起,捧誦初祖《四行觀》、《破相論》、《血脈論》、《悟性論》去也。

正就是:

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六祖壇經》

此心:「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淨法長養良田。若發起此心勤行精進,當得速成無上菩提。故知菩提心為一切正願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佛說未曾有正法經》

3樓:Mitom

不知道你所說學佛學得好是指什麼?指經論熟悉?還是指修行有開智慧型?

如果是經論熟悉,可能不一定可以。但就是開了智慧型的,也要有其他因緣來結合。佛法講緣起,所以不是僅僅乙個條件就可以的。但開智慧型是一定要有的。

一般來說,如果開了智慧型的人,就是可以一年讀完三年的大學課程,也未必會去這麼做,因為他們要把精力拿來研究佛法或做其他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但也有些會先把眼前的事情解決。這些都有可能的。所以,等開智慧型再說吧。

但得失損益去衡量開智慧型,可能永遠也開不了。

4樓:智力低下善護念

假設佛學成就和學校學科學習有關聯,那我覺得中國科學院中應該都是佛學高人才行

對了,還有美國NASA等單位,蘋果公司,微軟公司等等

這樣佛學高人在學術高階領域上應該會供不應求,由於目前沒有看到這樣的情況,我推論是沒有關聯

5樓:唐旭克

理論上是沒問題的,初中的時候我經常打坐,像政治需要背的特別多,通常是一本書都要背下來,我做到了背之前打坐一小會讓自己進去深度入靜狀態,很容易就背下來,至今母校還流傳哥背書的傳說。如果真正開啟智慧型的話,別說大學課程,就是一場雨下了幾滴都知道的,何況世間的知識

6樓:Lei

智慧型跟智商不能劃等號,許多高僧大德鬥大字不識兩個,不能否認人家智慧型如海,那麼多學富五車著作等身卻蠅營狗苟的各類專家,也不能說就具備多高的智慧型,辯證的看。

7樓:古事

可以的。

但是,真必須學佛學的好。

證到五蘊皆空,有五神通的。

別說三年課程,你找幾個四年級的大學生。分分鐘就可以學會他們所學!

(當然,這個比較廢四年級的大學生)

就是四年級的大學生(學的好的)在一邊溫習課程,旁邊那人用他心通學習四年級大學生學習的內容。

理論上,如果四年級的大學生速度夠快,他心通使用者學會那些課程也僅幾天的時間就足夠了。

如果,必須去自學,那就完蛋了。

因為,學佛,畢竟沒有得到真實無誤的終極智慧型,和正常人學習差別不大。

如果是道家的,就有一些小辦法增加記憶力,思維敏捷,等等的辦法。學習速度也可以提高,但是,也有限。

最後,沒有人是為了得到什麼東西,然後去學佛,學道。

那樣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8樓:珂玎

佛教的智慧型,是靈性層面的一種能洞見事物本質的能力,按現象可以納入心理學的潛意識範疇,智慧型好的人,能發現內心潛意識中的負面力量的影響,智慧型並非邏輯思維能力。智慧型並不等同於聰明,增加了智慧型也可以在一定比例上提高聰明,但並非等比的提高。物質層面的大腦運作能力就是聰明,執行這個大腦機器的是靈性的智慧型。

以賽車為例,舒麥加配方程式,就是智慧型好的人有個好大腦,舒麥加配桑塔納就是智慧型好的人沒有好大腦,新司機練成舒麥加的水平就算還是開桑塔納也會比以前有提高,但肯定和開方程式賽車不能比。成年人的大腦基本已經定型了,想辦法把智商從100提高到110還有可能,提高到150就不容易了。

9樓:心靈

智慧型是了解真相,解決問題妙用的,世間學習屬於世間法,是死的,智慧型是活的,世間學習用的是記憶力,而不是智慧型。世間生活為人處世需要的才是智慧型。

10樓:玉陽居士

你似乎把智慧型和知識混為一團了。

你的問題如同問董事長不會做一線的工作,那麼,董事長的能力就不如一線工人那麼,就應該是一線工人來當董事長。

這也是智慧型與知識的區別所在。智慧型是全方位把控。而知識是區域性的知曉。

這也是智慧型與聰明的區別所在。當然還有乙個知曉與簡單重複操作的區別問題。

通過這些簡單的比較。相信你對智慧型,知識,聰明,勞作心目中應該有了大致的了解吧。

智慧型是可遇不可求,是世間不可多得的。

小聰明時而會閃光,但也只是閃光而已。只有智慧型才是真正具有掌握把控改變的神奇力量。

智慧型是戰略,聰明與謀略與操作不過是執行智慧型戰略中的一環。

11樓:人生如水

怎樣才算學的好?

在人間這是沒有參考標準的,你認為的好也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好,那只是你肉眼觀察到的行為,學佛是個悟道過程,悟道過程思維境界很重要,一點偏差也許就會讓他無法脫離六道,你看到的修的好的,即便看遍所有經書,如果境界提不上去,還是要前功盡棄,境界高的,不需要讀遍所有經書,一本就夠了,你不能用人間考大學的思維理念來看這個問題,大學學的是知識,考的也是知識,學佛學的是怎樣修行,及修行的乙個過程,學佛人的考試是在臨終往生之時,究竟學的怎樣,這時候才能體現出來。

12樓:berryhan

1 佛教所講的智慧型是從內心公升起的

2 學佛學得好沒有乙個固定的標準,無法衡量3 學佛的目的不是為了上大學或者其他世俗的成就,佛教是出世的宗教,追求世俗成就不是佛教的目標

4 不學佛也不見得就達不到一年之內讀完三年大學課程的目的

佛教講究緣起性空,對任何事情都不執著,那豈不是所有事情都沒有意義,會不會讓人變得很消極?

梵修 不執著是一種很理性的智慧型。比如平日你喜歡喝奶茶。不喜歡礦泉水,那就是對於礦泉水沒有執著,礦泉水,與你而言,沒啥感覺,既然沒有感覺,自然也沒有悲喜。但是這不能說,你從此不喝礦泉水,不用礦泉水,只是對礦泉水,少了那份喜愛,多了乙份坦然。坦然的工作,坦然的吃飯,坦然的休息,正視每乙個當下,享受每一...

如果研究發現植物也有思想智慧型感情了,那佛教徒吃啥?

王加剛 沒有研究就證明不了植物沒感情嗎?這不是自欺欺人嗎!吃就吃了,在意的它就有感情,不在意的就沒有。吃肉的佛教徒也有啊。你怎麼知道呢?信則有不信則無 釋迦摩尼佛 這個問題很有趣,我可以回答一下。科學與佛教,其實是兩碼事。人是精卵結合的,種子是由胚珠經過傳粉受精形成的。人是吃碳水化合物轉化成營養的,...

佛教講究戒色,佛教認為那些賣情趣用品的人以後會有什麼結果

第一吧,情趣用品本身只是一種輔助,就好像,你會沒有情趣用品就不和人發生關係麼?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沒套了 可是,要是沒套,那麼生育出來卻可能會被打掉的孩子更多,這算功德還是罪過 戒律是拿來戒自己的,不是拿來執法呼呼別人的,人家怎麼樣管你啥事,別到時候賣情趣用品的修行有成,知乎法師因為破戒太多地獄有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