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佛教認為應當捨棄分別心執著心,那為什麼還要區分外道與佛教經典?為什麼要區分善與惡?

時間 2021-06-09 07:53:12

1樓:安真

佛法與佛教是兩回事,

在佛法中,以修除汙濁的思想意思(相),改過心性上不良毛病(習性)為實修,這一過程稱作回覆本性,也叫真空,性空,把心性一動不動,沒有任何想法稱為頑空,真空生妙有,頑空如石頭

說去除分別心,非是沒有分辨,要知道,智慧型就是一種明察鑑別的能力,無分別實指胸懷,不沾不染,過去了的事情能及時放下,不往心裡去,不斤斤計較,這是一種博大胸懷,廣闊心量的體現,這不是裝出來的,是實修獲得的境界

修行的過程,關鍵就是修除習性染著,淨化心靈,修復回覆心性空靈,即是見性,

2樓:珂玎

很多人把從字面上簡單並錯誤地理解了分別心這個詞,分別心和分別不是乙個意思。分別心是指因去分別事物的不同並因自己的習氣而對所分別的事物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情緒。佛教把智慧型排第一,智慧型可洞悉宇宙的一切奧秘,所以佛教是要區分善惡美醜的,但佛教教人不要有分別心,比如不要因為她醜而討厭她,也不要因為她美而喜歡她。

再比如在菩薩眼裡,魔鬼和善人都是可憐閔的輪迴中的眾生,菩薩不會討厭魔鬼。

3樓:李溯源

1.空性並不是什麼都沒有。

2.您所說的最後都是不加分別的混沌狀態,這種說法也是分別。

3.在《釋菩提心論》中說過,圓佛的心是極細微的貪心4.沒人逼著你聞思修,選擇聞思修的目的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源自於自己的感受和體會。

而且因為空性的緣故,所以聞思修就沒有必要的這種邏輯就是斷滅空。

5.不是實有,因為是自性的虛假。

不是虛假,因為是作用的實有。

所以才說:無實無虛

佛教「愛「」是分別心

超愛吃西瓜 佛法裡面,愛是無分別的慈悲心。什麼是分別心呢?打個簡單比方 有人一公尺七,有人一公尺六,身高不同,這是差別,但如果有人覺得一公尺六不如一公尺七好,或者覺得一公尺七太高不如一公尺六好,這就是分別心。同理,再打個比方 有人幫助很多人,常行布施,有人喜歡偷偷摸摸,佔小便宜,這兩種人不同,有人覺...

你認為乙個希望學習佛教的人,應當如何去面對不同的傳承,並作出抉擇?

漫天花雨 尊重不同的傳承,只要他們能嚴持戒律。不輕易否定哪一家,也不輕易迷信哪一家。他們所教導的法是否符合三法印,是否能導向身心痛苦的解脫。謹慎選擇一位業處導師。在這裡推薦上座部。 更吉 個人建議,在修行佛道上,應該時時不忘祈請諸佛菩薩的加持,加持自己消除障礙,結善緣,終解脫。比如經常念誦自己喜歡的...

如何理解佛教所講的「不起分別心」和「無我」,是要求我們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都一樣嗎?

大金剛菩提 佛家講無我無相,道家說忘我,儒家曰太上忘情,共產主義說實事求是,都是一樣的。就是心裡不要有偏見,但是偏見往往是根深蒂固的,如果能站在客觀的立場去看待事物,就能獲得智慧型。 護法居士 舍利子。又此眼等譬如泡沫不可撮摩。於泡沫中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無補特伽羅。無意生無儒童。無作者亦無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