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的 不 沒有韻尾?

時間 2021-06-01 21:58:27

1樓:

「不」本來是舒聲字,《廣韻》方久切,讀如「否」。《廣韻》還有平聲甫鳩切、去聲甫救切、入聲分物切。其中去聲甫救切不見於《廣韻 》正文,而見於平聲、上聲反切所註又音。

讀成入聲的「不」是後起的,可能跟「弗」有關,比如梅祖麟《否定詞「不」「弗」在漢語方言裡的分布及其演變》持此說。潘悟雲《漢語否定詞考源——兼論虛詞考本字的基本方法》說「不」字的分勿切一讀可能在唐季五代才出現,認為「不」的入聲讀法是由舒聲促化而來。

「不」的重唇入聲讀音見於宋代。北宋王觀國《學林》:「不字舉世讀為奔物切,而諸字書並不收此音。

」南宋孫奕《示兒編》:「世俗語言及文字中所急者惟不字極關利害。韻書中如府鳩、方久二切者,施之於詩與賦押韻無不可者。

至於市井相與言、道塗相與語、官吏之指揮民庶、將帥之號令士卒、鄉校之教訓童蒙,凡出諸口而有該此字者,非以逋骨反者呼之斷莫能喻。陳正敏《遯齋閒覽》雲:『不字本方鳩切,人皆以逋骨反呼之。

遍檢諸韻,並無此音。』竊謂舉世同詞,必有所自始,逋骨切殆不可廢。按《廣韻》八物韻中不與弗同,則近於逋骨聲然,亦庸夫難曉,況《禮部韻略》不出此音,徒見於佛經有曰『不也,世尊廼作弗聲讀』,亦可一證。

今以《司馬公切韻圖》考之,明舉一杯字以發聲曰杯貝不,即是與逋骨切同音,信乎此音不可廢矣。是字也本有四音,自陳正敏之說興而人始疑,自溫公之圖出而音始定。第溫公之圖近行於世,知音為希故,表而出之。

」現在只有一些南部吳語否定詞「不」讀上聲。大部分方言「不」的讀音都來自入聲,北吳一般讀輕唇,其他地方讀重唇。

為何現代漢語 ng 韻尾字的日語音讀多為長音 拗長音而非撥音?

已登出 在有的中古擬音裡,後鼻音都是母音加子音的韻尾。說白了,比如現在的ang當初是aung。按照那種理論,可以解釋成日本人嫌不好發把子音丟了。 花火Noir 首先先從漢語本身的特點來說。部分方言裡面沒有完整的 ng 韻尾,而是採用鼻化的母音,如閩南語的 生 senn 感謝 Tinhun 指正,月娘...

喉擦音 h 為什麼不能作為韻尾?

李溯本已故賬號 我目前懷疑上古漢語的去聲可能是送氣韻尾,所謂的次入韻就是 s,跟入聲諧聲的就是 p t k,而只跟平聲 上聲諧聲的那直接就是 h 了!克丘亞語有 s x h 七種擦音 其中 h 只能出現在詞首,不能出現在詞中,也不能當韻尾 x 只能當韻尾不能當聲母,而且 不能出現在詞尾,不能出現在詞...

現代日語裡面為什麼沒有以 結尾的動詞?

K.Zhang 古語要看多古了,平安算古,奈良更古。奈良時很常見的 做助動詞,表示可能,或者自然發生,因此產生的詞語很多。煮 消 見 燃 思 聞 等等,古語動詞變形和現代日語不一樣,這些都是下二段。但是,到了平安時期,除了刻意復古的文人墨客,基本上大家都用 這個用法也延續到了現代。那時候聞 什麼的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