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突然看到幾篇後現代主義哲學的實事文章,對哲學突然感興趣了。哲學零基礎新人問一下該讀什麼書 ?

時間 2021-05-13 03:08:08

1樓:林彬懋

以《四庫全書》的「經史子集」歸類來看,「經(經學)」橫跨「史(史學)」、「子(哲學)」與「集(文學)」而超越其上,所以須以「樸學」的考據訓詁為基,方可為文;在辭章上紓發生命(集),在義理上窮究天地(子),「考據訓詁」雖然瑣碎乏味,卻是歸返歷史真相之所需,更是深入「文字」的必備。我堅持將「歷史」從「文史哲」裡排除掉,固然因為「六經皆史」,更因「文學研究」本來就是「思想史」、「文化史」,甚至「政治史」,而「現代性」本身的論說即是「哲學」。

以是,「經史子集」革故鼎新,舊「經史」演變為「新史學」,舊「子學」演變為「中國哲學思想史」,舊「集部之學」則演變為「新文學」,現代「經史子集」乃粲然大備,緣起於「西學」之肆虐,「國學」沒落,「國學」之稱謂乃應「西學」而生,謂之「後設」,而後諸多哲學術語、科學術語、政治術語、制度行政軍階之術語,蜂擁而至,全是外來語,甚至是日本傳入的外來語,連語法也大受影響,文字敘述全是西方語法,最後連文字也被簡化或異化了,於是索性也將傳統的「小學」與「考據學」改為「歷史比較語言學」。《蘭亭序》曰,「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是為其義。

西方哲學與科學有愈分愈細、愈細愈分之跡象,卻以其分析,逐漸掉入概念分析、語言分析的狹窄地帶,而不再能夠綜合其所分析的內容;勉以綜合,就只能論宗教,所以「二分法」之天塹非但不能解決,反而愈發鮮明,於是人們的精神負擔、人生的終極關懷等問題只能交給宗教,哲學就成了乙個與生活、人性毫不相關的「學院派」學術,是為西方從中世紀初萌的哲學概念的濫觴。

這原本毋需如此。中國的「彌綸思想」極其深邃,現代哲學難以望其項背,可以輕易地將哲學從宗教分離出去的「宗教哲學」還歸於一,甚至連這些「宗教、宗教哲學、哲學」的名稱皆無;至於後來發展出來的一些支離破碎的「倫理學、心理學、法律學」,或跨學科的綜合理論,就更是等而下之,根本不能恢復或詮釋中國從「彌綸」思想作整體考察的思維模式。

在中土甚具盛名的黑格爾曾以「正、反、合」的辯證法來解釋這些似是而非的哲學概念,但連海德格的「存在以『非存在』為其底蘊」都不能詮釋,卻又如何詮釋「門、戼、丣」的一體成形呢?表面上看,「正、反、合」與「門、戼、丣」在某種程度上等同,卻不能做「否定之否定」的詮釋。康德的「二律背反」似乎好些,以「物自身不可知」來描繪人們在思考「超感性」或「超感官」物件所陷入的主觀限制,並不是「物自身」的真實存在。

這在「時間」之起源或「第一因」的矛盾,尤具真知灼見,對靈魂、上帝的存在等「形上學」更具貢獻。

這些「形而上」的論說,中土見諸史冊甚早,兩千多年前的《易傳繫辭上》第十二章即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這種結合「知性」、「理性」、「概念物件」、「主體客體」的對應關係,從「概念本身」結合「物自身」與「外物」的界限,都不是西方哲學所能夠涵蘊的。

這類的論說在中土的古典文獻裡到處可見。略舉數例證之。「一統」者「不易」也,變易後求其「不易」者,「入覆」也;同理,求卦後釋其所求之卦,「入覆」也;「易不易」同置一處,使之「不遷不流」,「核體」也;入其「核體」而不自起「能所」之分,「不皦」也;出其「位體」,而不自知「往來」之遷,「不昧」也;「其上不皦,其下不昧」,遂知「幽明之故」也。

這裡的關鍵字「核、皦」皆從「敫」,「敫」從「放白」,光景流也。《易傳》與《老子》渾圓一氣,難道還不能說明甚麼嗎?是為北宋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我堅持「文字文學文化」不可分,乃著眼於中國人西化的意圖,從「五四」到「簡(異)化字」、「臺語文本化」、再到「國際化」以英語為官方語言,一步步地將西方價值與思想移植到自己的文化土壤中,贊同者每每以中國人的英語能力不及西方殖民地教育為由,強自以政令移植西方語言,以加速「國際化」、「全球化」來強化產業競爭能力,殊不知徹頭徹尾地成了西方文明的殖民地。

這是乙個當代的文人學者在歷經了乙個世紀的「白話文」薰陶以後,在提筆為文之際,必須向自己質疑的問題,「白話文已然如是,以後又將如何?」任憑「白話文」轉變為「火星文」、「注音文」、「台文」,甚至「英文」嗎?還是任憑「思想」墮落為「部落格」的隨意呢?

中文象形字所帶給自己的文化高度是甚麼?在全球化的今天,全世界語言的音韻造肆、思想垂危,以「簡(異)體字」所代表的「現代漢語」除了詮釋「中文象形字」的音韻以外,如何建立中文本身的「形音義」的主體性呢?「中文象形字」如何跳出「現代漢語」所設下的音韻陷阱,進而影響全世界的文化?

全世界的古文明,埃及的楔文、印度的梵文與中國的中文象形字,只有中文象形字流傳了下來,那麼中文寫作能夠靠外中國人的認可來提公升思想高度嗎?或乾脆以外文來寫作?這些問題,中國人都得深思。

2樓:

真入門,必須是分析哲學。

搞懂分析哲學的原理之後,你很快就會發現其他的都是戰五渣,甚至你會發現後現代主義哲學也是在繞著分哲的指導打轉。

但是後現代主義哲學遺傳了傳統哲學愛鼓弄玄虛的基因,所以無論怎麼研究,角度自然是有問題的。他們不像理工科專業那樣有系統的科學的思維訓練,這導致他們的研究都只是在對「語言的邏輯特徵」(而且全是類似於數學的邏輯特徵的那部分)做個性化描述。

把乙個本來可以統一規範的解構語言邏輯的工作變得五花八門,就像老中醫扎堆一般熱鬧。這種事情也就是哲學界能幹得出來了。

哲學史上,很多雞毛蒜皮的研究最終都被證明價值量有限。唯有大的劇變,改變了哲學方向的事件的價值巨大。分析哲學就是最近的一次劇變。

而且它的內容十分硬核,連科學界也在使用它。它的地位和價值不容質疑,入門學它可以少走很多彎路。

3樓:天為人綱01

不是我不謙虛,而是在上帝永恆創世論之後,確實永遠也不可能再有其它能與上帝永恆創世論相提並論的形上學體系了。因為上帝永恆創世就是以永遠處於未完成狀態的包括一切集合的大全集合的形式存在的終極真理,人類雖然永遠不可能把握和窮盡上帝永恆創世這個大全集合,但也絕對不可能再提出比上帝永恆創世論更強大更完美的形上學體系了。實際上不僅是其實只是居住我們所生活的宇宙的兩萬億個星系中的普通一員銀河系中的乙個角落的人類,就是上帝永恆創世這個大全集合內的其它無窮多個宇宙或星系的任何有靈性的生命,也不可能提出比上帝永恆創世論更強大更完美的形上學體系了。

上帝永恆創世論作為終極真理,也就是當之無愧的終極形上學。所以以往的那些哲學都只能算是上帝永恆創世論的不完善的子集而已,其中一些比如黑格爾和海德格爾的所謂哲學,可以說就是胡說八道,學他們的胡說,很容易被帶進溝裡的。

4樓:

哲學入門書能把你給看沒興趣……真正的哲學其實挺沒意思的~你還是從哲學的分支看起比較有意思。比如歷史哲學,比如美學,比如道德哲學,看完了你再看哲學本身,你就會覺得,那是另一種眼光看哲學。

歷史哲學挺有意思的!我對哲學的興趣開始就是起源於歷史哲學。當然啦,看你興趣。

小白的話看點美學吧!畢竟還是研究美的,比較形象生動。

不要被哲學的那些大部頭給嚇住,《西方哲學史》還是要看的,但不要較真,所有個人寫的「史」也不過是他對於某一時代某一哲學家的一家定性!

把那些讓你看康德三大批判的人給忽略掉……我那麼熱愛康德,印象最深的是他的一本小書《論崇高與優美》,嘿嘿,你看看吧,會對康德另眼看待,覺得他活該單身!

5樓:「已登出」

施工中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看個故事。

在中世紀末的某一天下午,我們的主角,教士先生,坐在自家的後院。一如既往地看著奧古斯都的援助,阿奎那的經典,思考聖經中的教誨。同時,他也在試圖去探索那個自古以來困擾著大家的問題:

不完美的人如何能夠變得完美,獲得絕對真理。上帝的光芒是怎麼照耀著人類的呢?人是怎麼連線著人與上帝的?

等等。突然,隔壁的爭吵聲把他引到現實中。隔壁的瘋子先生是乙個很怪癖的人,不敬神,嘴裡總是說著奇怪的東西。不知今天發了什麼瘋,在那大叫:「上帝離開我們了!這個世界上只有人類了!」

教士先生有些惱怒,因為他知道上帝一直在大家身邊。更何況,沒有上帝,一切是如何得以可能?如何得以存在?

簡直匪夷所思。「這些愚蠢的民哲!他大概連經書都沒看過!

」他在心中咒罵著,然後繼續投身於自己的思考中。

好的我們從這個故事中回來。

在文藝復興以前,人們認為上帝是一切的基礎,一切話語圍繞著上帝展開。沒有上帝的世界是匪夷所思的。但是依然逐漸有人意識到了話語的裂痕,看似完整的世界在他們眼中崩碎了。

對人的發現,是文藝復興的重大成果。知識的核心從上帝轉變為了人,或者是理性。

那麼,可以說,後現代哲學在做著同樣的事情。我們的世界種種問題讓一些人認識到,邏輯不是萬能的,理性不是萬能的,盲信理性只會導致人類文明的毀滅。文藝復興是對上帝這一話語的反抗,那麼後現代哲學就是對理性這一話語的反抗。

我相信,正如學習經院哲學對於學習理性主義意義不大一樣,單純的學習所謂的正統哲學,對於學習後現代哲學意義也不大——某種意義上,後現代哲學不是哲學,而是對現有哲學話語本身的否定和反抗。那麼也不怪乎會有很多人討厭後現代了。

中世紀的人們大概不會承認乙個沒看過阿奎那的人是哲學家,但是看懂笛卡爾未必需要我去看阿奎那的原著;同樣的,看懂後現代哲學,也未必需要我看過笛卡爾的原著。

對於哲學來說,思想的傳承固然很重要,但是思想的傳承不等於思想史。

同時,後現代哲學不只是哲學。後現代的核心之一就是反思。很多學科在不斷反思中也能通往後現代。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後現代思想家不只是哲學家的原因。

當然,後現代也需要自己的工具,語言學,建構主義,存在主義,精神分析,馬主義,都需要涉獵。但是後現代哲學不建立自己的體系,只是進行批判和反思本身。這種意義上,確實很毒瘤了。

6樓:

請不要讀了幾篇後現代的鬼話就覺得哲學就是這樣的,你感興趣的可能是對logos中心的反叛思想和對巨集大敘事的解構。

非要看的話,我有些不成熟的建議,可以參考一番。注意不要流於「格林威治嬉皮研究公社」那種不三不四,不倫不類,反智的情景主義國際者,或是知乎上某些鍵盤政治家,民間哲學愛好者,民間科學愛好者的樣子就行。

臨深淵者唯正氣不破

上面這些基礎打好以後可以看一看門檻頗高的《鄉村愛情故事》,以檢驗你的水平。

如何看待趙本山等主演的《鄉村愛情故事》?

極簡主義屬於現代主義還是後現代主義?

freddythenerd 已經有些年不讀建築史了,答問全靠童子功。對於主義 風格這類東西,不用像做科學學問那樣揪那麼死,說到底它們只是做藝術史學問的人,根據他們的認知框架劃定的時期 樣式 審美等,不是所有人的所有設計都能恰好乾乾淨淨落入他們劃定的區間中的。業界執業的建築師們在談論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

如何入門了解後現代主義譜系?

Yale Open Course Introduction to Theory of Literature ENGL 300 小蠢熊 書單算了吧,先不說累不累,幾本書頂多把後現代現代化,南轅北轍。要想試圖知道後現代 抓住乙個時間點五月風暴,乙個地點法國現代思想圈,三個背景尼采現象學和馬克思,然後你就...

如何評價後現代主義建築大師文丘里所說的 少就是乏味 ,和密斯的少就是多的關係?

劍與浮生 互為辯證關係,這裡的 less 其實分別指向了不同的語境,簡單講就是密斯的少是相對於繁瑣,而文丘里所批判的less是相對於思考,即空洞的反義詞。 要看各自的時代背景。密斯是現代主義大師,在那之前建築盛行的是新古典主義。在此背景下,他提出的 less is more 是極具創新精神的。剛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