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意守丹田的意守是什麼意思?

時間 2021-06-07 09:37:32

1樓:蘇子畏

炁功這門東西,根本就在似是而非,很多法門都在是與不是之間。

你說想著丹田那個位置,如果只是想,那只是你的大腦活動,跟丹田有什麼關係?

那麼是吸一口氣,沉到丹田嗎?

是炁不是氣,炁不是呼吸之氣。

呼吸之氣,可以幫助放鬆身體,集中注意力,然而倘若混淆,就會反而鬱結,這就是所謂上火、走火。

炁功首在調心,通過呼吸調整心境,此後神意才能和元氣契合,再意守丹田,才能以此養炁調元。

2樓:

所謂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認為在臍下一寸五分氣海穴處,也有人認為在臍下三寸關元穴處。當然,意守丹田並非指僅守住乙個穴位點,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定的範圍內。

知乎使用者:「內視」是否有可能?

在練功的初期,由於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馬上守住,可先採用逐步放鬆法,使思想漸漸集中,雜念逐步減少,從而達到氣沉丹田的入靜狀態。應當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為了預防和排除雜念,在運用過程中,不要過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離。

如果勉強死守,反而會引起不必要的緊張。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時的注意力的強度。意守強度太小,雜念難以排除,丹田也難以守住;意守強度偏大,雖然雜念可以減少,但易招致頭痛頭脹,精神緊張等不適症狀的出現。

練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無」應偏大些,精神要放鬆,以頭不脹痛為度,這樣有助於排除雜念,幫助入靜。隨著練功實踐的加長,可逐漸減小意守的強度,漸漸達到似守非守,綿綿若存的程度。

意守丹田有很多種方法:

1、數息法:採用腹式呼吸,觀想丹田隨呼吸起伏,並默數呼吸的次數。這樣可以防止死守,又可以令意念歸一。

2、觀想法:自然呼吸,觀想丹田有團光,隨呼吸一明一暗;吸氣時外界的光湧入丹田,呼氣時丹田收縮,把光球壓回原狀。

3、養氣法:雙手交疊在丹田上,感覺呼吸時丹田的起伏,而意念隨心而動,什麼都可以去想,不加制止,最終發覺心境一片淡然。

道家有鍊精化氣的說法,煉精化氣提純自身,使人體恢復到可以達到的最佳狀態,然後是大周天,理論上使人體氣血完全貫通,當整個人體都已經處於完善形態時,精氣神已經自動以倍數十數倍來增加,而所謂「氣壯神也旺」,後面,由於人體已經全數貫通,那關卡就是為凝鍊根基,使之直接可以吞吐能量,人體原本沒有直接「吸取能量轉化為元氣」的系統,這等於再造乙個「消化系統」。這消化系統有許多態別,古代所說的「五氣朝元」,實就是這種能自給自足的仙基,而這消化系統,就是大根基,是理論上說,這套系統是人類開啟永恆之門,從此開始超越人體生命,向能量生命轉化的憑藉。

3樓:北漁

意守丹田就是知道有丹田這麼個地方,然後該幹嘛幹嘛。

所有故意而為的意守都不叫意守。

沒什麼刻意,沒什麼意義,沒什麼思意。這個叫意,真意也。

但是知道還不夠,你得時時刻刻的知道,卻僅僅是知道。這個叫守。

4樓:

意守丹田的其意思是守丹田,但不是守丹田本身。而是通過守丹田達到一身勁氣均衡的狀態。既起勢的狀態。

其狀態大概是全是放鬆均衡的狀態。

如同站樁,松把身上的勁力均衡使放鬆、靜進一步均衡且把一身勁力整合使能穩定、自然外不動但內在隨息而動,身雖靜但卻並無束縛之感,既更深入的一種動態的平衡。

其意守丹田,既守其中,而快速進入「自然」的狀態。保持這個狀態,而後再周天行氣。

若只是僅僅想著丹田那就沒啥卵用了。。。

另外,氣功這個詞貌似古代沒有,內練多稱吐納,導引,丹功等。

5樓:笙歌散盡遊人去

意守丹田,其實說白了就是把你的注意力放在丹田這個區域。但意守丹田卻需要注意不能用意太重,否則就容易上火,要出問題。

而如何意守丹田是正確的呢?前人是說:似守非守,若存若亡。

打個比方,就像一根蜘蛛絲牽著,近看似有,遠觀似無。意識只需要微微一注,不要繃緊精神。

張三丰為什麼教大家意守丹田?不是說意守丹田會出事嗎?

Z.yanming 你要是童體你還需要守丹田麼,稍微點化一丟丟,你直接就越過很多步驟了。守丹田這事兒,其實下丹田是最保守,不容易出事兒的,而且守也有技巧,勿忘勿助,順其自然,你要死守的話,守哪兒都出事兒誒。 年輕人 沒有任何丹道祖師會教人守丹田,理由很簡單,因為守丹田是氣功,跟丹道沒什麼關係。說到這...

意守上丹田發暈應該繼續嗎?

東方慧 還敢繼續呀!真不知道誰教你打的坐,簡直是胡鬧,守上丹田,拼命把意念集中在腦袋上,把氣往腦袋上衝,不頭暈才怪,你繼續下去估計會憋的臉紅脖子粗,最後弄得自己整天都是昏昏沉沉的。如果你是道家修行的話,你真的從開始就錯了,或者說你根本就不知道這個打坐是幹什麼?連基本的知識都不了解,就敢直接去打坐。道...

打坐的時候,是否要執意丹田,是否意守丹田?

袁震 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除雜念是第一著築基煉己之功也。人心既除,則天心來復 人欲既淨,則天理常存。每日先靜一時,待身心都安定了,氣息都和平了,始將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斯時也,於此念中,活活潑潑 於彼炁中,悠悠揚揚。呼之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