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為什麼教大家意守丹田?不是說意守丹田會出事嗎?

時間 2021-05-12 06:18:45

1樓:Z.yanming

你要是童體你還需要守丹田麼,稍微點化一丟丟,你直接就越過很多步驟了。守丹田這事兒,其實下丹田是最保守,不容易出事兒的,而且守也有技巧,勿忘勿助,順其自然,你要死守的話,守哪兒都出事兒誒。

2樓:年輕人

沒有任何丹道祖師會教人守丹田,理由很簡單,因為守丹田是氣功,跟丹道沒什麼關係。說到這裡可能有人會拿丹經原文來拷問我,在這裡說清楚,丹經上寫的東西只是你們自己看著像守丹田,實則要麼是心息相依要麼是凝神入炁穴。所以那些看丹經自學的人或者網路丹道大師就別來懟了。

另外說一下守丹田,守丹田守好了,會通脈,也就是氣從下田衝下去到會陰一圈一圈轉任督,可以強身健體治病。但是這是板上釘釘的氣功,練這個的別說自己練的是丹道。因為丹道不講通脈,古往今來任何一篇丹經都沒有講通脈丹道的。

3樓:章意率

1首先要做好準備工作,生活安閒簡單,逐漸減少社交,心思安靜下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逐步地做到心如止水,安穩度日,清心寡欲,清靜自然。

2開始下手練功,把一切都放下,安排妥當,不至於中斷練功。

3擺穩架勢,調均呼吸,澄清心神。

在此基礎上,凝神調息調息凝神,於肚臍丹田,直至心息相依。

此後,種種狀態變化效應,都會自動發生,不喜不憂不執著,順其自然。

總的來說,就是守一坐忘的功夫,先存後忘,以一念代萬念,直至胎息無念。

這裡面,肯定有說的不對之處,僅供參考,切勿盲修瞎練。

4樓:「已登出」

為什麼要意守丹田?

張三丰說:

「以後切記要保持童子之身,練武功很厲害的,師公年輕時太過氣甚,錯過了最佳良機,你一定要記住.......師公我每天早上起來都一柱擎天。」

5樓:

這種濃縮版都是扯淡,要看原文:

遣欲澄心淡神慮,神仙哪有異功夫。

還丹容易,煉己最難。

調息凝神,凝神調息。八個字就是下手功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

凝神者,收已清之心而入其內也。心未清時,眼勿亂閉,乃曰凝神。

【個人見解】:這段話是關鍵所在,無知的人不當回事。清心是煉己之功。你把一團亂麻收回來,當然會出事。

你連已清之心都尋不出。那你是怎麼守下田的?

雜心?先學會清心,才明白凝神之意。

才有可能實踐「凝神調息,調息凝神」的功夫。

說是初功,其實半分不明白和虛偽都不行。

原文:凝起神了,然後如坐高山而視眾山眾水,如燃天燈而照九幽九昧,所謂凝神於虛者此也。

調息不難,心神一靜,隨息自然,我只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調息也。調息者,排程陰蹺之息,與吾心中之炁,相會於炁穴中也。

」又曰:「心止於臍下曰凝神,炁歸於臍下曰調息。」又曰:

「大凡打坐,須要將神抱住炁,意系住息,在丹田中,宛轉悠揚,聚而不散,則內藏之炁,與外來之炁,交結於丹田,日充月盛,達乎四肢,流乎百脈,撞開夾脊雙關,而上游於泥丸,旋復降下絳宮,而下手入於丹田,神炁相守,息息相依,河車之路通矣。功夫至此,築基之效已得一半。」

補充一下,法分天元人元。

這段所教,比較偏重人元。應該和坐忘的部分有所區分。所謂意守,不是存想,而是存神。

應該一字一句讀明白,古人絕不會故弄玄虛。尋出已清之心再看書,否則就是自己造法,出事只能怪語文水平不好,缺乏誠心,貪功冒進等等。

不同的法有不同的語境和邏輯體系,不能搞混。天元是天元,人元是人元。

想兩者長處兼得,可以學習黃元吉真人的著作。

6樓:35度

守是勿助勿忘的意思,就是精神專一,不要一聽到鳥叫注意力就轉移了,守的物件可以有很多,丹田、整個身體,整個世界,專一的目標就是不會受到所守物件之外的干擾而散亂,守和專注地看書做事不同,守的另乙個表達是觀,看著而已,感受而已,也不向守的物件傾注能量。

7樓:

如果沒有師承,那麼建議不要考慮這麼多有的沒的。關鍵放在清靜無為上面,恬淡虛無,真氣從之,能把這個做好就很了不起了,道教修行本來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有些東西沒辦法鋪開來說,太複雜了,而且容易說得似是而非。

8樓:玖仟歲

後人篡改的居多,小心為妙啊 。

真東西,不是看書就能學到身上,書裡改個字,或顛倒一下順序,得到的結果完全是兩碼事兒!

參考為主,體悟為輔,遵循運轉原則!

9樓:樂無為

火候兩個字可謂是丹家的全部機密所在,明了火候,則一切丹經皆可通,一切道典亦可學。古賢雲:「聖人傳藥不傳火,火候從來少人知」何以故?

火屬心,候即心性的調和。火候的意思就是心性,而此心非凡心,乃是道心,也叫道性。道家認為道性是道學的根本,不悟道則不能照破煩惱黑暗,不悟道則難以見本來真性。

《本際經》所謂:不可使然,不可不然,故日自然,悟此真性,名為悟道。

《三元論旨》則謂:夫一悟所通,乃無幽而不照,一迷所執,亦無往而不愚。

又謂:夫道之宗也,幽微奧妙,理之極也,靈運港通,體而一焉,應乎萬矣。夫稱無為、無上、無極、無窮、道性真性、理性、玄性、虛無、自然、虛通、解脫、至精、至妙、至聖、至真、清靜、清虛、非生非滅者,此之多應,於理無差,悉是大道至人靈宗之號。

又謂:悟則通聖,迷則滯凡,迷悟有乖,至真何殊。

《真藏經要訣》:昔有五貧士常懷我慢,不信經法,滅三寶門;不信眾生有真道性。

《析疑指迷論》:或問曰:如何得萬法圓通?

答曰:修行之士,必先明心悟性,然後絕疑,方能養道。夫心者是萬法之源,性者是群經之要。

故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若一念不生,即脫生死,向這一念不生處,即見本來面目也。久久涵養,圓明光大,則無法不通,無經不解,此名法眼圓通矣。

《三元論旨》則謂:「坐忘而能照性」

《坐忘論》:「其坐忘總說,不過無物無我,一念不生。如《敬信篇》直言內不覺其一身,外不知其宇宙,與道冥一,萬慮皆遣。」

何為照性?即是道性。《洞玄靈寶定觀》有云:「唯滅動心,不滅照心」故知動心者凡心也,照心者道性也。而如何能見其道性呢?唯有滅念。

《定觀經》有謂:若覺一念起,須除滅務令安靜。其次,雖非的有貪著,浮游亂想,亦盡滅除。

《虛靖天師語錄》:除垢止念,靜心守一。又謂:念起是病,不續是藥。不怕念起,唯恐只覺遲

《規中指南》:念起即覺,覺之即無,修行妙門,惟在此已。此法無多,子教人煉,念頭一毫如未盡,何處覓蹤由。

夫無念者,非同土石草木,塊然無情也。蓋無念之念,謂之正念。正念現前,迴光返照、使棒御炁,使炁歸神;神凝黑結,乃成汞鉛。

《析疑指迷論》:

《清微道法樞紐》: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萬物俱寂。

但必須要注意的是,那個一念不生並非是道,一念不生,真性了然分明的那個才是,道稱先天一點靈光。所謂一念不生,即任何雜念均不可生,離一切雜念與外,心神了然,對外界分明。其所專注的心神即是道性。

而所謂道性者,萬法之總舵,一切眾妙之門,存道性所運即是道法,無道性則為旁門。張紫陽有謂:「本來真性號金丹」真性即是道性,道性即是金丹。

這裡提到為什麼張三丰要意守丹田呢?須知此意非凡意,是道意,是清淨意,即是真常道性。

你上面的口訣有一段話,我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他說:「惟有一點誠意,存於下丹田,不偏不倚,無念無思,方合於靜坐之道」

敢問無念無思,難道不就是一念不生嗎?而其所謂的一點城意難道不就是道意嗎?

還要反覆提醒一句,所謂的一念不生,並不能單用。一念不生是前提,道性常存才是正理。說簡單點就是無雜想並集中心神的專注。我們道教丹道第一步講凝神入氣穴,這凝神不就是專注嗎?

回答上面那句,聖人傳藥不傳火,為什麼不傳火?因為悟道只能是自己悟,如人飢渴,除了自己吃飯喝水外別無解決方法,道不可言語,一說則唸動,一思則成凡,所以實非不傳,而是無法傳。

張三丰教張無忌武功時為什麼叫他忘了?

張良懷 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死記硬背,要融會貫通。只有不拘泥於形式,看到本質,才能舉一反三。學任何東西都是這個套路把,所謂招式是別人經驗的總結,幫助你更快的理解事物,理解透了後那些招式也就不重要了,這個時候就要跳出條條框框,結合自身的特點,推誠出新。 樂行謙實 忘記了招數,只因招數和自己的本能合二為一...

請問為什麼張三丰可以那麼長壽?

泥巴黑土 張三丰活到一百三十多歲,還是二三百歲,我們無從查考,但人的長壽卻是有多種因素形成的。基因,是決定人長壽的最根本的因素,特別是在古代中國,醫學科學極其原始,如果沒有乙個強大的基因,疾病分分鐘鐘把你滅掉,千萬別指望郎中能給你治好病,能把你從病魔的手中奪回來,那只是傳說,那時的人均壽命只有四十歲...

張三丰的實力有多強?為什麼受傷後需要靜養三個月那麼久?

夢裡相逢 反正我就尋思著乙個問題,掃地僧被喬峰打一掌是因為全身內力調動起來防禦的,結果還被打得斷了肋骨。而老張被剛相偷襲的時候,乙個全身沒防備,相當於一百多歲的普通老頭被挨了一下金剛般若掌,一掌打碎石頭的掌法,居然沒死,只要靜養三個月,並且還能自信下場拿下乙個單挑空性並以指力取勝的人 雖然後面不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