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寒性 熱性與其內含物質 加工工藝有什麼聯絡嗎?

時間 2021-06-01 03:20:24

1樓:有情有趣有溫度

我也很想知道食物藥物性味的溫熱寒涼,如何進行鑑定,而且書中記載的東西,已經是古代的食物,藥物,隨著科技發展,環境變化,培育方式改進,那麼溫熱寒涼是不是有了變化呢?

2樓:茶狐

1、對於茶葉的寒涼一直被爭論不休,

2、說茶葉寒涼或者不寒涼,一般都是賣茶的人說的,3、賣茶的人會說是「中醫」說的。

4、同樣一瓶酒,有的人可以喝2瓶不醉,有的人喝2兩爛醉,是酒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5、綠茶寒涼,喝綠茶就傷胃?胃都是怕「寒涼」對嗎?

6、綠茶什麼時候是寒?什麼時候是不寒?

7、如果寒涼、溫熱那麼重要,那索性按寒涼溫熱度來賣茶好了。(這個對打擊綠茶應該很有用)

3樓:

作為乙個受過系統醫學訓練的茶葉相關工作者

我一直對於中國的中醫理論保持懷疑態度(包括但不限於陰陽、五行、寒熱、經絡等)

這一態度很正常的延伸到茶葉相關領域

不同加工方式的茶葉,在內含物上會有所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體現在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機物的轉化上這些轉化,如今都有著相對科學的研究方法

甚至可以具體到加工的手法、溫度、時間等等條件的細節除此之外,我不認為茶葉還有其他的相關屬性

也不認為茶葉有涼熱溫寒的區別

4樓:真的是單大寶

1、拜科學教退散,以下據為巫術文字(#‵′)凸

2、鮮葉本身都應性屬寒涼,這個是定性的。不同的樹種、樹齡、種植環境等會有差異,這個是需要定量的。

3、工藝製程對於茶品的寒涼溫熱屬性必然會有影響。而且每個環節都會有不同權重的影響。發酵度越高,焙火程度越高,倉儲期限越長,茶性會有從寒涼向平、溫的轉化。

對於綠茶等陳化後會愈發難喝的茶亦如是,茶性的轉化不耽誤品質的衰退。

4、重焙火岩茶不是溫性,而是大燥。同樣是紅茶,乾燥溫度越高,燥性越強。同樣是滇紅,喝過陰乾和高溫烘乾的,差異非常明顯——喝重焙火烏龍和高溫乾燥紅茶後沒有口腔乾燥,喉嚨發癢、發緊、鎖喉,甚至是上頭的金剛不壞體質之人,咱沒槓抬,自可視為扯蛋。

5、上一條中高溫製程對於茶性的影響,如果不超過一定的安全閾值,其燥性是會隨著陳化的時間而減退的,但

①安全閾值是多少不知道,或者說視原料和工藝的差異而定。

②純粹的經驗資料,話說回來研究這個既不能出成果又不能轉化賣錢,確實不值當的。

如何判斷一種食物的屬性(溫性 寒性 熱性)?自己的體質又怎麼判斷?

白癜風醫生楊偉平 人體是複雜的,食物也一樣,做寒熱溫判斷是這麼多年的積累下來的,且不說中醫的判斷是否科學,生活經驗也會告訴你食物怎麼吃對你的好壞。判斷體質其實沒有乙個固定的說法,體檢出來的是你當時的身體狀況看出多少體質可以從身形 面色 神情 聲音 氣味等等粗略判斷。比如看神情,這個人體熱,情緒通常容...

人的身體是否真的分寒性和熱性,食物也真的分嗎?寒性體質就不要吃寒性食物?真理謬論?

九中仙 偏綠,性偏寒 顏色偏紅,性偏溫 綠色植物接近地面,吸收地面濕氣,故而性偏寒,如綠豆 綠色蔬菜等。顏色偏紅的植物,如辣椒 棗 石榴等,雖與地面接近生長,但果實能吸收較多的Sunny,故而性偏熱。味苦 味酸的食品偏寒 味甜 味辛的食品性熱 味苦 味酸的食物性寒,如苦瓜 苦菜 芋頭 梅子 木瓜等。...

如何判斷自己是寒性體質還是熱性體質?

徐禎先生 體質就像一塊土地,對人體而言是最根本的東西,土地質量決定了莊稼的長勢如何。寒性體質 1 一年四季都怕冷,喜歡夏天,甚至穿很多衣服。有的僅僅冬天怕冷不一定寒性體質,也可能氣血虛。2 吃涼的拉肚子,受涼的也不行,說明體內缺火。3 臉色嘴唇蒼白,氣血不足常見,不過就體質而言,寒性體質也常見。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