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斷一種食物的屬性(溫性 寒性 熱性)?自己的體質又怎麼判斷?

時間 2021-05-11 19:47:47

1樓:白癜風醫生楊偉平

人體是複雜的,食物也一樣,做寒熱溫判斷是這麼多年的積累下來的,且不說中醫的判斷是否科學,生活經驗也會告訴你食物怎麼吃對你的好壞。判斷體質其實沒有乙個固定的說法,體檢出來的是你當時的身體狀況看出多少體質可以從身形、面色、神情、聲音、氣味等等粗略判斷。

比如看神情,這個人體熱,情緒通常容易波動,好興奮;體虛的人會安靜或者看著懶打不起精神做事,睡眠會不好;體痰溼的人會有點木訥反應遲鈍。

再比如面色最容易看出,濕熱痰溼的人容易面色蠟黃;陽虛的人面色蒼白看起來沒有血色;淤血體質的人看起來面暗等。

還有氣味,汗味體味大的人,口氣重的人屬於濕熱、痰溼、陰虛體質。

中醫望聞問切的道理都懂,不是說百分百看出你的毛病,而是乙個判斷依據。日常生活還是那些話,飲食作息規律,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變化,有不適情況就醫。

2樓:

蘋果 → der Apfel → 寒性;

橙子 → die Orange → 熱性;

茄子 → die Aubergine → 熱性;

西紅柿 → die Tomate → 熱性;

土豆 → die Kartoffel → 熱性;

黃瓜 → die Gurke → 熱性;

捲心菜、甘藍 → der *Kohl → 寒性;

桃 → der Pfirsich → 寒性;

葡萄 → die Traube → 熱性;

梨 → die Birne → 熱性;

姜 → der Ingwer → 寒性;

洋蔥、蔥 → die *Zwiebel → 熱性;

蒜 → der Knoblauch → 寒性;

多麼簡單(

以及!最重要的!

所有的東西吃多了都是 die (熱性)的!

3樓:蛋先生

主觀想象,沒有標準。

一般認為熱的熱性,冷的寒性。

顏色鮮亮熱性,顏色深暗寒性。

其實矛盾百出。

比如水一般認為寒性,但開水呢?高溫蒸汽呢?

辣椒如果被認為熱性,那冰櫃裡的辣椒醬呢?

認為乙個物體熱還是寒,對於治病沒有任何指導意義。你把水說成是寒性有什麼用呢?這種東西完全是無用的,中醫理論基本都是無用的。

完全不懂中醫的人和精通中醫的人健康水平不會有很大差別的,甚至精通中醫的人更差,因為喜歡亂吃藥。

4樓:

先說觀點:

一、中藥的取象比類實際上是先射箭再畫靶,牽強附會而來的。

二、中藥的五味四性是人體試驗的結果。

參考這個答案,重複之處不複述:

最早的中醫是如何通過望聞問切之類的辦法得出應該吃什麼中藥的? - 醫學 - 知乎

正如 @鬼將軍 所試驗的那樣,食物和藥物的偏性除了人體實驗沒別的方法可以確定了。這種實驗在傳說中的神農時代就開始了。目前還沒有任何統一的指標或成分可以代表「寒」和「熱」,這兩個概念在中醫裡代表的內容太多了。

但有一點,寒和熱的人體反應是有定義的,至少是有模式可供判斷的,可參考上面貼出來的鏈結。

中醫有效的基礎是實際經驗的積累,而中醫理論特別是《內經》中的理論,如果拋傳統哲學從形而上至形而下的推導邏輯,僅僅從醫學實踐的角度來看的話,這些所謂理論實際上都是牽強附會而來的,也就是上面觀點一,即是先有實踐經驗,再提煉理論而來的。

當然,中醫是一套自洽的語言,現代科學也是一套自洽的語言。夏天快到了,否認寒熱的人大可以去吃一斤荔枝做做實驗,也可以吃一斤馬齒莧來做實驗。現在科學比較講究證據,非得要找到微觀的中毒物質才承認會導致腹瀉,這個大可以一邊吃一邊慢慢去找。

5樓:路人

食物是性熱還是性寒,這是氣脈敏感的人才能比較容易判斷出來的。

不管是性熱還是性寒,氣脈敏感的人吃下去以後,其食物或者藥物的性質都會在人體內感受出來,所以古代才會出現很多神農嘗百草之類的事宜。當然,現在願意以身試藥的人還是不少,不過相對於中中國人口基數來講,有能力,有技術而已還有膽量和奉獻精神的人太少了,所以相關的結論要得到驗證不是那麼容易。

人體的體質的判斷有一定的標準,但其標準如何建立的我也不太清楚,暫時不答。

6樓:a1ive

第二個判斷自己體質的問題很好回答,你網上搜一下「中醫體質自測表」,做一下題目就可以了,我隨便搜了個。

中醫體質測試_中醫體質養生_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自測表_【蘋果綠】不過體質一般是有偏頗的,完全典型的單純一種體質的人少之又少,而且體質偏頗也不是病,沒必要因此去調理,只是了解自己身體情況的一種方法而已。其實中醫體質學說還是比較年輕,我個人認為發展並不算特別完善,不同體質的人可能生病偏向會不一樣,總之是一門還在發展的學科吧..

第乙個問題的話,只能說我也不太清楚怎麼判斷,因為這更像是一種經驗總結,沒什麼太固定的規律,比如冰淇淋肯定屬於生冷什麼的。一般的話食物寒熱偏向都不如藥物那麼明顯。

至於藥物怎麼判斷。

死記硬背而已 。

7樓:

食物的溫涼寒熱跟烹飪有關係,就好比中藥經過炮製治伏毒性一樣。但食物總規不是藥,大多平和,稍有涼熱之分,只要不過度吃並無大礙,對於體健者無需太留意,體弱胃虛者遵醫囑即可。好比某人每天吃三個橘子沒什麼感覺,偶有一天吃了六個,當天晚上就牙齦上火,那就少吃就好了,過猶不及嘛。

又比如辣椒拌黃瓜,辣椒熱黃瓜涼倒也中和了,誰去計較是黃瓜多了偏涼還是辣椒多了偏熱,偏執狂中醫黑才會拿個尺子量量~關於寒涼傷脾胃,有的人會說,我成天綠豆冷飲也沒咋滴,那你就可勁吃,寒涼體質不是一天吃成的(食物要是一下把人吃出大毛病來那就不叫食物叫毒物了,這裡可真適用那句ˇ撇開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等你真的成了那種夏天都手腳發涼,吃點子涼性瓜果就鬧肚子的體質也就晚了,治起來也就慢了。至於說個人體質麼,如果自己覺得還好沒什麼不適,大可算平和體質,不必刻意去改變,如果難受了就去叫大夫給你辯證,或者自己去查些中醫體質的書籍來看

8樓:WISE very

渣渣沒學過判定方法,對於已知中藥類是有性味歸經的。這個問題還不如改成現有藥物性味歸經是否適用於現代,比如說薯條的性味歸經如何判定?比如說日本豆腐性味歸經如何判定,比如說咖啡性味歸經如何判定。

哦,各位中醫黑們其實看到性味歸經就知道中藥有不良禁忌了,因為藥物下面都有禁忌的

9樓:機智的達文西

食物性寒,性熱是古人不科學,不嚴謹的總結。

但可以大致「強行」歸一下類:

「性寒」的食物,一般為嘌呤含量高的東西,如河鮮海鮮。因為嘌呤高的東西人吃了尿酸也高,尿酸多了引起關節疼痛,古人認為是被寒氣凍傷的。

如果人吃了需要較多水分參與消化,吸收和分解的食物但水分補充又不足時,會出現「上火」的現象,例如口腔粘膜潰瘍,這種食物就會被古人認為「性熱」。

所以題主以後挑選食物時可以按這個方法自己去歸類。

10樓:

當然是憑藉主觀想象胡扯啦。

網上有中醫解說食物寒熱屬性,然而,矛盾百出。當然,中醫是不懂什麼叫做矛盾的。

呵呵。我看過中醫啊,醫生說我脾胃虛寒。但是我吃綠豆湯,綠豆糕,綠豆棒冰,一點毛病都沒有。如果打人不犯法的話,老中醫恐怕挨不了我兩拳。

讓我們來看看高票答案是多麼有趣吧。

哈哈,這個特別提醒是什麼意思?

所有因素綜合參考是什麼意思?

蘋果味道甜,接受Sunny多,這完美符合你的熱性判斷條件,結果是性平。 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你把你的綜合判斷條件一條一條列出來啊。

哎喲,對於四性,又不宜過分看重了。你怎麼知道偏寒偏熱就沒有大問題啊,你老了就知道了啊,就算你老了也沒症狀,你怎麼知道你的子子孫孫不會因為你吃了偏熱偏寒的東西不受影響啊?

中醫裡說的食物的寒性溫性真的存在麼?

問上帝 吃中藥的人都知什麼是寒什麼是溫,如下焦虛寒大便不成形,吃黃連 寒的 下去半個鐘就肚痛,好多人分不清寒熱,不死人,但難受。 概念只是乙個代號,重點在於所指稱的實際事物。沒有溫度計之前,人們就知道寒冷溫熱,這些雖然只是基於感覺,然而人的感覺也是物理化學環境的反映,你不能說這些都是沒有依託偽的概念...

代償性出汗的感受,一種無形的折磨。?

我當時真傻才會去做這個手術。以前我的手汗很輕,只是有些濕潤 現在我的胸背很濕,體會到了汗流如注。不僅僅是汗腺失控,切斷胸交感神經還影響了下丘腦對胃部肌肉舒張的控制。劇烈運動後會持續性胃痙攣,我再也不能長跑,再也不能登山了。 素婉 2018年8月15日清遠市人民醫院做的微創胸腔手術,手術後手汗真的好了...

如何判斷乙個產品的可行性?

雷噶 建議你看一下Marty Cagan的 啟示錄 Inspired 裡面有很詳細的產品可行性判斷標準。基本只需要回答十個問題。如果問題不能很好的回答,那麼你的專案就還沒有ready。並且我不太清楚你問的是如何說服老闆產品可行性的哪個方面,是技術?市場?還是財務?如果是單單產品的成功率,那麼就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