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染覺性直觀解脫之道》的覺照教導?

時間 2021-05-06 07:38:57

1樓:入佛知見

清除過去之念,不留纖毫痕跡:不用記憶來折磨自己。實際上習氣種子還是會翻上來,覺知而不跟隨,就好了。

向未來之念開放,不受他境所染:把心開啟、不要為了不生妄念而壓制自己的心,雖然是活潑的心,但是不被境界帶走,覺知各種境界,知道一切境界都無實質,即不受染。

安住當下心境,不修整造作:不被過去未來牽引的同時,只安住現量的當下,當下的覺性,無欠無餘,不生不滅,而在頭腦中生滅的念和相,不過都是因緣所生法,不必去修整造作,只要覺知、無需排斥,自然生住異滅。

如此的覺照,實在平凡無奇,無私做好的觀照自我,若僅僅純粹的觀察,唯見明空之境,並無任何觀者存在,當下只是純粹的覺照而已:這樣覺照的時候,發現覺性的層面,並沒有能所對立,就像一顆夜明珠,放光的是自己,照見的還是自己。安住純粹的覺照,覺性當下圓滿、無需增減、本來解脫,同時覓一切對立煩惱不可得,可謂修行成就的高速通道。

補充一下,為什麼說是純粹的覺照?覺照的時候,不用頭腦去分析、去思維,而只是安住覺性,覺知一切,不落入概念層面的對立判斷,不貼標籤,不落入情緒,因此純粹。換言之,不用邏輯推理的比量,不用猜測的非量,單純用覺性來覺知現量境界,因此純粹。

頂禮蓮花生大師!(以上理解,純屬個人,僅供參考)

2樓:風林書生

你想的太多了。

《維摩詰經》曰:「不斷淫怒痴,而證般涅槃。」念頭是你的思想(第六識)碎片,無論這些念頭是所謂的「善念」,還是所謂的「淫怒痴」,都是念頭而已。

觀照這些念頭,看它們起起落落,不執著,不判斷。六祖曰:「不思善、不思惡,啊哪個是上座的本來面目?」

判斷也是思想。當我們在「思善思惡』」的時候,我們是用「思想」來判斷「思想的概念」。剝離了思想之後,我們就很容易看到自己的思想(念頭)。

從思想中「拔出來」,你就開悟了。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大多數的人都是在思想(意識)範圍裡面打轉,換句話說就是落入了「思想的窠臼」。

一旦你能看到自己的念頭,看到自己的思想,看到自己時時刻刻都在「思想的窠臼」中掙扎,就有機會從這個「思想的窠臼」中逃脫出來。這就是解脫。

3樓:護法居士

舍利弗。又正見者無一切見。何以故。諸有所見皆是邪見。無一切見即是正見

舍利弗。又正見者不可言見。何以故。一切言說但空音聲。或人於此而生貪著。

緣起性空與覺所覺空的關係

普波居士 緣起性空說非有,覺所覺空非非有。至於關係,看你學的是什麼法門了。懂不?不懂就從持戒開始吧,修哪個法門都得持戒。不能持戒,學佛法就是竹籃打水。 無禪法苑 緣起性空怎麼可能達到呢,沒到到就不性空麼,緣起性空,就是沒有乙個所謂緣的起處。覺所覺空,就是覺知就是所覺知,沒有乙個覺知和對應的所覺物件。...

禪修覺性過程中陷入「覺」的迴圈怎麼辦?

道一 首先建議找明師 現場指導 下實修!禪修的核心是明心見性,也就是見覺性,但有前提,需要有深厚穩定的禪定力 我用文字簡單描述一下 先要認識覺性到底是什麼!要去見這個本來面目,見到過後才會安住它!覺性是不但知道當下做什麼,而且也知道我旁邊什麼也很清楚!我們的覺性是比較單一的,覺性的面是比較廣的,覺知...

佛教的修行方法是四念處的話, 那無覺無觀又是怎麼回事

楊昉 可以肯定的是,對於 覺 觀 更為準確的翻譯是 尋 伺 關於 尋伺 的解釋,可以查到很多不同解釋方法,但我看到一本緬甸教禪修的書上,對 尋 的解釋,大意是,出現散亂的念頭又找尋回來。我的理解,比如修安般,能專注的體察出息短,入息短.但是時不時會出現一些散亂的念頭,將這個對出入息的觀察打亂,然後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