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大乘論》的「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怎麼理解最為恰當?

時間 2021-05-31 13:43:22

1樓:吳天天

在攝大乘論前,說一切有部早就對禪修做了如下次第的分類:1.現觀名2.觀自相3.觀共相。

首先什麼是名。名這個詞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概念。也就是我們對乙個客觀存在進行的人為理解與描述。

如俱舍論第十卷所述「隨所立名根境勢力於義轉變故說為名。云何隨名勢力轉變。謂隨種種世共立名。

於彼彼義轉變詮表。」也就是說,名是依託於真實存在上的,它的定義也隨著客觀存在的變化而變化。

因此,作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描述,名首先就帶有主觀性,也就是說,它並非是乙個直觀的參考係,而是一種抽象的理論提取。所以並不一定準確。

但是,說一切有部認為,我們要了解乙個事物,必須先從名著手。只有通過名對理論層面有了足夠了解,才有能力直接去觀察真實存在本身,乃至建立正確的思維模式。可見,至少在說一切有部時期,佛教還是一門由理論到實踐,有理有據,類似於實證科學的嚴謹學科。

大乘瑜伽行派仍然保留了部分有部的治學精神。瑜伽學派法相學中的相名分別正智真如以及三自性中的遍計所執與依他起,乃至離言自性。都是在闡述修學應該從理論-實際,由經驗-超驗。

但是當如來藏思想逐步盛行,特別是佛教傳入中國後,以禪宗為代表的如來藏宗,完全忽視甚至否定「理論」,強調直接從神秘的靈修體驗甚至是日常生活中獲得感悟。並且認為這是佛陀的本意,是「大乘修行者」超越「二乘」利根的證明。

2樓:齊天大聖

由名前覺無,稱體相違故

事物的名稱沒有產生之前,我們覺察不到此名稱(但是我們可以覺察到物體),所以事物的名稱沒有本體(即名稱與事物不是同一體)

由名有眾多,多體相違故

乙個事物可以有多種名稱(但並非有多個事物),所以(名稱多)並不能代表存在多個事物(即名稱與事物不是同一體)

由名不決定,雜體相違故

乙個名稱不一定代表就是某事物(也可以代表更多的含義),所以(多義名稱)也不能代表多義事物(即名稱與事物不是同一體)

3樓:大路

這段話是唯識中解釋言語安立的一切法都是遍計執,是不存在的。

如果我們認為言語安立的法是真實的,就有四種過失,分別是稱體相違,多體相違,雜體相違和無體相違。

名前覺無,是說如果沒有名字,或名言種子,就不能思維。人能夠思維和說話,必定先要有能詮的名和所詮的義。但無論名或者義,都是在第六意識在依他起相上虛妄安立的,所以都是不存在的。

而認識到遍計執不存在,圓成實性就顯露出來了。

你貼的下面那段話有點這個意思,但攝大乘論這段話最重要的是讓我們知道語音言字所表達的義完全是我們的臆想,根本虛妄,並不就是引發語言思維的那件事。

這件事很難懂。

為什麼大乘佛教的人很喜歡假佛教的多神論,而極力反對真正佛教的無神論?

一力如千獅 這個問題不是問題。邪教根本就不講邏輯分析,就是強調讓人 信 邪教最擅長也是唯一擅長的就是 造神 能根據不同的人需要造出各種 神 就是編一堆神話放在某個人身上 對於吃不飽的乞丐,告訴他們 神 可以不斷的發大餅。對於打不著魚的漁夫告訴他們 神 可以讓他們滿載而歸。對於沒有勇氣的懦夫告訴他們 ...

為什麼由乙一 虛淵玄擔任編劇的特攝口碑較差?

不零Bling 修改一下,第一段應該是是 老虛的鎧武 我給寫成了 老虛的kiva 分割 老虛的鎧武沒看過,不過最近的哥斯拉三部曲倒是看過,感覺還行叭,所以不評價。然後乙一的捷德我們來鄭重商討一下。我算是回坑比較早的,11,12年前後從超銀河回坑的,然後一直是實時在追新時代。當時看捷德構成是乙一的時候...

光速飛船或者接近光速的飛船由相對論帶來的質量增加會導致自身引力增大而把自己壓成黑洞嗎?

尋風 會。史瓦西度規的M引數是ADM能量而非靜能,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史瓦西度規的M引數是ADM能量而非靜能,史瓦西度規的M引數是ADM能量而非靜能,史瓦西度規的M引數是ADM能量而非靜能。飛船在外界持續能量輸入的情況下靜能雖然不變,ADM總能是增大的,當增大到2M 飛船半徑時就成黑洞了。不過細思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