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凡夫,智慧型不足,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恆順眾生的同時善巧方便地勸誡 詳見問題描述

時間 2021-05-31 02:50:07

1樓:護法居士

善生言。

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

佛言。善男子。若離菩提無菩提道。離菩提道則無菩提。菩提之道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勝一切聲聞緣覺所得道果。

是名菩提菩提之道。

善生言。

世尊。聲聞緣覺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勝。

善男子。聲聞緣覺道不廣大非一切覺。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為勝。

猶如一切世間經書。十二部經為最第一。何以故。所說不謬無顛倒故。

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復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學。即是學果。

云何名學。行菩提道未能具足不退轉心。是名為學。

已得不退。是名學果。

未得定有。是名為學。

已得定有第三劫中。是名學果。

初阿僧祇劫猶故未能一切慧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

第二阿僧祇劫雖一切施。未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

如是二處。是名為學。

第三阿僧祇劫能一切施一切時施一切眾生施。

是名學果。

善男子。菩薩修行施戒忍辱進定智時。是名為學。

到於彼岸。是名學果。

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羅蜜。有波羅蜜不名為施。有亦惠施亦波羅蜜。有非惠施非波羅蜜。

善男子。是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一切凡夫外道異見。

菩薩初二阿僧祇劫所行施。是波羅蜜。

非惠施者。如屍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是。

亦是惠施亦波羅蜜者。菩薩第三阿僧祇劫所行施是。

非施非波羅蜜者。聲聞緣覺持戒修定忍慈悲是。

善男子。非施非波羅蜜。是名為學。

亦施亦波羅蜜。是名學果。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盡智無生智也。

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是名為學。

得菩提已。是名學果。

自調諸根次調眾生。是名為學。

自得解脫令眾生得。是名學果。

修集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唸。是名為學。

具足獲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學果。

為利自他造作諸業。是名為學。

能利他已。是名學果。

習學世法。是名為學。

學出世法。是名學果。

為諸眾生不惜身財。是名為學。

為諸眾生亦不吝惜。身財壽命。是名學果。

能化眾生作人天業。是名為學。

作無漏業。是名學果。

能施眾生一切財物。是名為學。

能行法施是名學果。

能自破壞慳貪嫉妒是名為學。

破他慳貪嫉妒之心。是名學果。

受持五根修行憶念。是名為學。

教他修整合就具足。是名學果。

善男子。菩薩信根既自利已復利益他。

自利益者不名為實。利益他者乃名自利。

何以故。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於身命財不生慳吝。是名自利。

菩薩定知若用聲聞緣覺菩提教化眾生。眾生不受則以天人世樂教之。是名利他。

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薩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

何以故。如是菩薩於法財中生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

行者若令他受苦惱自處安樂。如是菩薩不能利他。

若自不修施戒多聞。雖復教他。是名利他。不能自利。

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後轉教。是名菩薩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

一者現世。二者後世。

菩薩若作現在利益。是不名實。若作後世則能兼利。

善男子。樂有二種。

一者世樂。二者出世樂。

福德亦爾。

菩薩若能自具如是二樂二福化眾生者。是則名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兼利。

謂不放逸。

復有二法能自他利。

一者多聞。

二者思惟。

復有三法能自他利。

一者憐愍眾生。二者勤行精進。三者具足唸心。

復有四法能自他利。

謂四威儀。

復有五法能自他利。

一者信根。

二者持戒。

三者多聞。

四者布施。

五者智慧型。

復有六法能自他利。

所謂六念。

復有七法能自他利。

謂壞七慢。

善男子。若沙門婆羅門長者男女。或大眾中有諸過失。菩薩見已先隨其意。然後說法令得調伏。

如其不能先隨其意便為說法。是則名為下品菩薩。

善男子。菩薩二種。

一者樂近善友。二者不樂。

樂善友者能自他利。不樂近者則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樂近善友復有二種。

一樂供養。二不樂供養。

樂供養者能自他利。不樂供養不能兼利。

樂供養者復有二種。

一能聽法。二不能聽。

至心聽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聽則無兼利。

至心聽法復有二種。

一者能問。二不能問。

能問義者能自他利。不能問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問義者復有二種。

一至心持。二不能持。

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心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復有二種。

一者思惟。二不思惟能。

思惟者能利自他。不思惟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惟者復有二種。

一者解義。二不解義。

能解義者能自他利。不解義者則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義之人復有二種。

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

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如法住者則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復有二種。

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

何等八智。

一者法智。

二者義智。

三者時智。

四者知足智。

五者自他智。

六者眾智。

七者根智。

八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說具十六事。

一者時說。

二至心說。

三次第說。

四和合說。

五隨義說。

六喜樂說。

七隨意說。

八不輕眾說。

九不呵眾說。

十如法說。

十一自他利說。

十二不散亂說。

十三合義說。

十四真正說。

十五說已不生憍慢。

十六說已不求世報。

如是之人能從他聽。

從他聽時具十六事。

一者時聽。

二者樂聽。

三者至心聽。

四者恭敬聽。

五者不求過聽。

六者不為論議聽。

七者不為勝聽。

八者聽時不輕說者。

九者聽時不輕於法。

十者聽時終不自輕。

十一聽時遠離五蓋。

十二聽時為受持讀。

十三聽時為除五欲。

十四聽時為具信心。

十五聽時為調眾生。

十六聽時為斷聞根。

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說能聽。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者則不得名自利利他。

善男子。能說法者復有二種。

一者清淨。二不清淨。

不清淨者復有五事。

一者為利故說。

二者為報而說。

三者為勝他說。

四者為世報說。

五者疑說。

清淨說者復有五事。

一先施食然後為說。

二為增長三寶故說。

三斷自他煩惱故說。

四為分別邪正故說。

五為聽者得最勝故說。

善男子。不淨說者。名曰垢穢。名為賣法。亦名汙辱。亦名錯謬。亦名失意。

清淨說者。名曰淨潔。亦名正說。亦名實語。亦名法聚。

善男子。若具足知十二部經聲論因論。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說。

聽者有四。

一者略聞多解。

二者隨分別解。

三者隨本意解。

四者於一一字一一句解。

如來說法正為三人。不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

如是四人分為二種。一者熟。二者生。

熟者現在調伏。

生者未來調伏。

善男子。譬如樹林凡有四種。

一者易伐難出。

二者難伐易出。

三者易伐易出。

四者難伐難出。

在家之人亦有四種。

一者易調難出。

二者難調易出。

三者易調易出。

四者難調難出。

如是四人分為三種。

一者呵責已調。

二者濡語而調。

三者呵責濡語使得調伏。

復有二種。

一者自能調伏不假他人。

二者自若不能請他令調。

復有二種。

一者施調。

二者咒調。

是調伏法復有二時。

一者喜時。

二者苦時。

為是四人說正法時有二方便。

一者善知世事。

二者為其給使。

善男子。菩薩若知是二方便則能兼利。若不知者則不能得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為利他故先學外典。然後分別十二部經。眾生若聞十二部經。乃於外典生於厭賤。

復為眾生說煩惱過煩惱解脫。嘆善友德呵惡友過。讚施功德毀慳過失。菩薩常寂贊寂功德。常修法行讚法行德。

若能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薩先自調伏。若不調伏則不出家。

在家菩薩能多度人。出家菩薩則不如是。何以故。若無在家則無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誦經坐禪。皆由在家而為莊嚴。

善男子。有道有道莊嚴。

道者所謂法行。

道莊嚴者所謂在家。

出家菩薩為在家者修行於道。在家之人為出家者而作法行。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

一者受。二者施。

出家之人亦修二法。

一者誦。二者教。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兼有四法。受施誦教。如是名為自利利他。

菩薩若欲為眾生說法界深義。先當為說世間之法。然後乃說甚深法界。何以故。為易化故。

菩薩摩訶薩應護一切眾生之心。若不護者則不能調一切眾生。

菩薩亦應擁護自身。若不護身亦不能得調伏眾生。

菩薩不為貪身命財。護身命財皆為調伏諸眾生故。

菩薩摩訶薩先自除惡後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無有是處。

是故菩薩先應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進。然後化人。

菩薩若不自行法行。則不能得教化眾生。

善男子。眾生諸根凡有三種。菩薩諸根亦復三種。謂下中上。

下根菩薩能化下根不及中上。

中根菩薩能化中下不及上根。

上根菩薩能三種化。

善男子。菩薩有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出家菩薩自利利他。是不為難。

在家菩薩修是二利。是乃為難。

何以故。在家菩薩多噁因緣所纏繞故。

2樓:略有所誤

凡夫智慧型不夠,即要借助佛菩薩的智慧型,與人開佛知見。

那麼什麼是開佛知見呢?恆順眾生即是開佛知見。

什麼叫恆順眾生呢?

比如說眾生是中中國人,中中國人只懂中國文化,只懂中國語言,那麼你就要恆順眾生,學習中國文化,學懂中國語言,而後度中中國人。引他入你的道,覺悟解脫之道。

比如說眾生是老人,老人不識字,沒有新文化,只懂方言,那麼你就要恆順眾生,學習不識字老人所依賴的思維、文化,而後度老人。引他入你的道,覺悟解脫之道。

就好像說:孩子的媽媽不在家,沒有人陪他玩,他感覺很難過。這時候,你只要扮演他的媽媽,陪他玩即可。他就可以獲得歡樂。

毋需:

和他講,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孩子不會理解這句話,也不會理解你,他只會感覺更難過。

所以你應該先聽他講,順著他講,而後讓他自己明白,確實不妥!

而非,你就是不明白,你怎麼就聽不懂道理呢?

你要了知:這是你的道理,不是他的道理。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道理。要懂得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普賢菩薩十大願王:

言恆順眾生者。

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

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

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

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

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

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

種種衣服。種種飲食。

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

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

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

於諸病苦,為作良醫。

於失道者,示其正路。

於暗夜中,為作光明。

於貧窮者,令得伏藏。

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

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

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

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

何以故?

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型華果。

何以故?

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

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

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

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獲得快樂?

阿遮 想明白一些事情,有一些東西,你可能沒法永遠擁有它,但是你可以曾經擁有它,那麼對你而已,你已經得到了它存在的所有價值,快樂和幸福如約而至。 小豬 同志,我們很像。我也愛踢球,從後衛踢到邊鋒,從邊鋒回歸中場,看著自己從速度型轉向技術型,雖然技術不咋地。好,回到話題,一下給你幾個選項 1.找個女朋友...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養關節?

風濕免疫科魏醫生 保護關節的事項多了去了,下面簡單的說幾點,有關注點的,可以追問我 關節疼痛是關節給人體發出的警報,表示應該引起重視。關節痛患者應及時就醫,防止小問題變成大問題。所有,關節疼痛應及時診治 改變不合理的生活習慣 避免背 扛重物。避免長時間站立及行走,中間應該有間隙時間坐著休息。大便時盡...

身為普通人的我門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確保自己的人身及財產安全?

隔壁小王大叔 作為乙個身高一公尺八體重一百 八 面容冷漠的北方男人,真的很少注意這方面的防範,但是很能體會受到侵犯時那種無助的失望。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即使是一線城市,也仍然存在國民素質不高的問題,擾民 缺少公共道德 貪小便宜 治安的問題還是比比皆是的,絕大多數時候這些事情也上公升不到用法律途徑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