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是怎麼來的?

時間 2021-05-31 01:23:39

1樓:

關於《金匱要略》是怎麼來的,相信不少人都聽到過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

說東漢時期,醫聖張仲景寫了《傷寒雜病論》,這部書傳到後世因為戰亂等原因一分為二,辨治外感病的部分演變成了《傷寒論》,而辨治內傷雜病的部分則演變成了《金匱要略》。

這個說法其實不靠譜。《金匱要略》的主要內容源於張仲景不假,但其正式成書卻是在北宋時期,是林億等一群宋臣,在一本皇室所藏舊書《金匱玉函要略方》的基礎上重編整理而成的。實際上,《金匱玉函要略方》可以說是《金匱要略》的前身。

《校正金匱要略方序》(宋臣序)記載:

「翰林學士王洙在館閣日,於蠢簡中得仲景《金匱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則辨傷寒,中則論雜病,下則載其方並療婦人。」

這就是《金匱要略》的前身。注意它的方是單獨成捲的,而且本來有傷寒部分,宋臣在整理時因「傷寒文多節略」,所以給刪了。真的是傷寒部分過於簡略嗎?

實際書名中「要略」二字已經說明,這本書就是節略本!傷寒部分,因為有《傷寒論》傳世,所以宋臣看不上,就給刪了;雜病部分沒傳世,所以就算文多節略也只能認了。

《金匱要略方序》(原序)中有這樣一段話:

「患其混雜煩重,有求難得,故周流華裔九州之內,收合奇異,捃拾遺逸,撰而集之,揀選諸經筋髓,以為要略一編。」

「煩重」「筋髓」等字眼,也可以說明該書本來就是一種節略本。

當然,宋臣不是刪去傷寒部分就完了,他們還仿照《傷寒論》那樣,把單獨在一捲的方子打散,分列在相應的條文下面:

仍以逐方次於證候之下,使倉卒之際,便於檢用也。

還把其他醫書中的一些張仲景方摘過來附在每一篇的後面:

又採散在諸家之方,附於逐篇之末,以廣其法。

這樣才最終編成了《金匱要略》流傳至今。

簡單點說,就是:張仲景的醫書流傳到了約唐五代時期,被編成了一本叫做《金匱玉函要略方》的節略本。這麼書呢,主要內容源於張仲景,但也有一些後世的東西混入。

北宋林億等宋臣在該書的基礎上,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重編整理,並付梓刊刻。

自此,《金匱要略》才正式形成。

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應該按照怎麼的順序閱讀?

夕木 如果要養生的話,多讀讀黃帝內經第一篇文章上古天真論就差不多了叭。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形與神具,順時而為,就可以了。如果是學習中醫的話,我是先看的傷寒。然後現在還在看傷寒。 荔久 黃帝內經是首要,相當於基礎吧,後面的,傷寒,金匱,溫病.看傷寒,然後金匱可以加看神農本草經和本草綱目,其實...

麋 是怎麼來的?

李溯本已故賬號 現代語境下的 麋鹿 是指四不像,而在古文中出現 麋鹿 其實一般是指水鹿和梅花鹿,麋 是水鹿,鹿 是梅花鹿,就像 犀兕麋鹿 犀 是蘇門犀,兕 是爪哇犀,是兩種動物,麋鹿 也同樣!而現在的麋鹿古代叫 麈 直到清代才被糊塗的滿清皇帝張冠李戴了,明代的 本草綱目 記載 麋似鹿而色青黑 說明當...

平仄是怎麼來的?

李溯本 Unancha 漢語音韻學最早提出平仄二元對立,大概是基於某種調值如下的方言 平聲 上聲 去聲 或 入聲 也就是說,平聲位於較低的調域,而上去入聲都位於較高的調域?但如果是經典的中古漢語調值,就像 平聲 上聲 去聲 入聲 這樣呢?平聲和上去聲的對立 平聲是平調,上聲和去聲都是斜調 但入聲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