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中的桂枝是指桂枝還是肉桂?

時間 2021-05-14 08:46:05

1樓:揆之以易

我這分CHM的傷寒寫的很清楚要去皮啊。沒寫我也知道的。正常桂枝是去皮的,桂皮要比桂枝熱,桂皮會助熱出血。

後世傳下來的醫書說用了會助熱出血,各種禁忌,就是因為他們用著帶皮的桂枝。而且小孩是不能用桂皮的,我看到過文章說小孩拿桂皮當棒棒糖舔了,結果就鼻衄大發。

所以我特地寫了一篇,全文還沒搬上知乎來,看我簽名可以來看。

2樓:薛丁格的貓DoA

肉桂和桂枝在實際應用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相代替。有待更多病例的觀察~原答案~

桂枝。宋之前沒有肉桂這個藥。金匱腎氣丸使用的是桂枝,而不是肉桂。

私貨吐槽:現在otc中成藥金匱腎氣丸的方子竟然是錯的。最接近正確的是桂附地黃丸。裡面的桂枝也被換成了肉桂

3樓:

準確來說都不是。

《新修本草》:「古方亦用木桂,或雲牡桂,即今木桂,及單名桂者是也。此桂,花、子與菌桂同,唯葉倍長,大、小枝皮俱名牡桂。

然大枝皮肌理粗虛如木蘭,肉少味薄,不及小枝皮也。小枝皮肉多,半卷。中必皺起,味辛美。

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

《蜀本草》:「嫩枝皮謂之桂枝,又名肉桂。」可見唐、五代時甚至之前的漢晉時無論桂枝、肉桂指的都是嫩枝皮

那麼再看看當代的《中國藥典》。

桂枝: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

肉桂: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的乾燥樹皮。兩者和傳統意義上的桂在藥用部位上均有差異。

那麼問題來了,這種差異是何時形成的?

宋代以前,桂枝、肉桂均用枝皮。宋代以後,桂枝、肉桂藥材出現分化,桂枝為嫩小枝條,而肉桂為乾皮……桂枝藥材長期以來包括了嫩枝和枝皮的混用,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後期才明確為枝條。<1>

宋代許叔微《傷寒九十論》 中有這樣乙個醫案:

桂枝證(三十一)

里間張太醫家一婦.病傷寒.發熱.惡風.自汗.脈浮而弱.予曰.當服桂枝.彼雲家有自合者.予令三啜之.而病不除.予詢其藥中用肉桂耳.予曰.肉桂與桂枝不同.予自治以桂枝湯.一啜而解.論曰.仲景論用桂枝者.蓋取桂枝輕薄者耳.非肉桂之肉濃也.蓋肉桂濃實.治五臟用之.取其鎮重.桂枝清輕.治傷寒用之.取其發散.今人一例.是以無功.

可知在許叔微的年代,醫家基本都在用肉桂。但肉桂桂枝分家的苗頭就在那時出現了。

如今用桂時到底該用桂枝還是肉桂,那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了。

有學者用現代方法做過研究:

通過系統測試分析桂枝與桂通的化學成份,發現二者的化學組成基本相同;進一步測定二味藥揮發油及活性成份桂皮醛含量,可知桂通明顯高於桂枝。<2>

<1>肉桂、桂枝藥材分化的年代考證 [J].中藥材,2008,31(1):156-158

<2>中藥桂枝、肉桂化學成份的對比研究 [J].四川中醫,2001,19(1):17-19

傷寒論的十三條桂枝湯「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週時觀之 」應當怎麼理解 詳細通俗解釋一下 ?

業餘傷寒愛好者 辯為太陽中風無誤,服用一副卻不微微出汗,不是辯證出錯,而是這傢伙病情太重,為助正氣抗邪,必須晝日夜服,並仔細觀察,我就不信服用到這種程度你還不能出汗,在這過程中發現終於全身微微出汗了,好了,剩下的藥可以扔掉了。這樣解釋夠不夠簡潔。另 醫聖在自序裡說他的族人大多因為傷寒而亡大概那麼個意...

傷寒論中是蒼朮or白朮?

大人先生 單從用藥經驗上來說。蒼白術的主要靶點都是脾胃,但又各有差別。蒼朮,關節濕重疼痛,如二妙。白朮,主死肌,如玉屏風散。腹脹,嘔吐,舌苔膩,胃振水音,溼偏重,溼聚一處而近成痰,用蒼朮。蒼附導痰丸。口渴,口幹,溼致水道不暢,用白朮,如五苓散,痛瀉要方也應該算作此類。 psasura 中藥藥性先看 ...

《傷寒論》的一兩到底是 9 還是 15?

糾結這些有用麼?傷寒論中的藥物,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藥物。時代變遷,山川變化,氣候迥異,藥性早就不一樣了。而現代的人,和兩千年前也不一樣了。變化的藥性,變化的人,拘泥於古代的方子,典型的刻舟求劍。你要明白這其中的真正關鍵之處。雖然不同的醫生,用的劑量不同,但是都有效。為何都有效?這才是你應該問的。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