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的一兩到底是 9 還是 15?

時間 2021-10-15 21:59:50

1樓:

糾結這些有用麼?

傷寒論中的藥物,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藥物。

時代變遷,山川變化,氣候迥異,藥性早就不一樣了。

而現代的人,和兩千年前也不一樣了。

變化的藥性,變化的人,拘泥於古代的方子,典型的刻舟求劍。

你要明白這其中的真正關鍵之處。

雖然不同的醫生,用的劑量不同,但是都有效。

為何都有效?

這才是你應該問的。

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想明白了,你就搞懂中醫了。

有人一定說是辨證論治,題主表述很清楚了,胡希恕先生卻只用了 24?劉渡舟先生似乎用 16?

這顯然是習慣用的量,並非針對某一患者。

2樓:ZHSH

關於古代藥方中的計量單位與現代計量單位的換算,郝萬山講解《傷寒論》中有明確解釋。

但是,郝萬山建議,不要死記劑量,而要記各藥材的比例關係,這樣就不會錯了

3樓:

我支援一兩=15g;至於後來一兩變少了,那完全是宋代的事,

宋代技術發展,大量(運用)出現散劑,這時分量大大降低。參考宋時方書。經過元朝文化低迷期,明中醫就有點斷代了,李時珍直接拿宋時散劑的劑量說漢的一兩,才會導致之後中醫一直都用較低的分量,導致後來效果微弱於是不得不增加種類,然後一張方十幾二十幾味藥的情形就成常態了;一直沿革下來。

所以,如果不是用散,應該為15

4樓:

漢代一斤=250g,一斤16兩制,所以1兩15g。

臨床上我個人用柴胡,6-30g都會有,主要還是根據病情需要。運用經方,還是應該重比例。

傷寒論中的陽旦湯到底是什麼湯?

漱石枕流 傷寒論中 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 得之便厥,咽中幹,煩躁,吐逆者,作甘草幹薑湯與之,以複其陽 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 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第30條證象陽旦按法治之...

傷寒論中的桂枝是指桂枝還是肉桂?

揆之以易 我這分CHM的傷寒寫的很清楚要去皮啊。沒寫我也知道的。正常桂枝是去皮的,桂皮要比桂枝熱,桂皮會助熱出血。後世傳下來的醫書說用了會助熱出血,各種禁忌,就是因為他們用著帶皮的桂枝。而且小孩是不能用桂皮的,我看到過文章說小孩拿桂皮當棒棒糖舔了,結果就鼻衄大發。所以我特地寫了一篇,全文還沒搬上知乎...

這到底是陰陽兩虛還是氣血兩虧還是單純的濕氣重呢?

草木皆兵 傷寒273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蚘,下之利不止,綜合分析你的問題,你屬於上熱下寒的厥陰證,熱薰上蒸,頭面垢,但是濕重,所以還有點太陰脾濕不化,下焦虛寒,估計還有點瘀,你足寒,還沒到四肢厥逆的程度,總體來說先溫裡,然後寒濕自然就會好,千萬不能用寒藥下利祛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