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中的「雙鯉魚」?這一典故在其他詩詞作品中有怎樣的化用和翻新?

時間 2021-06-03 19:02:05

1樓:海洋道長

正巧我在看關於鯉魚的文化,搜到了這個。http://www.360doc.cn/article/10710

020_341073778.html

鏈結內容:  "鯉魚傳書"是中國乙個具有傳奇色彩的典故。相傳商末姜子牙垂釣渭水,獲鯉魚,剖之,見一書信,預言他將受封於齊地。

後果真應驗。「鯉魚」因此成為書信的代稱。 《飲馬長城窟行》「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

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裡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乙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乙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據聞一多考證:「雙鯉魚,藏書之函也。其物以兩木板為之,一底一蓋,刻線三道,鑿方孔一,線所通繩,孔所以受封泥……此或刻為魚形,一孔當魚目,一底一蓋,分之則為二魚,故曰雙鯉魚也。

」其他的引用:駱賓王的《夏日夜憶張二》:「烹鯉無尺素,筌魚勞寸心。

」這種鯉魚形信封沿襲很久,一直到唐代還有仿製,後來「雙鯉」就成為書信的代稱。如李商隱的《寄令狐郎中》:「蒿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李冶的《結素魚貽友人》:「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杜甫在《寄高三十五詹事》中 「天上多鴻雁,池中足鯉魚。相看過半百,不寄一行書。」他在詩中說自己給高適書信寫得太少了。

後來「遺鯉」和「贈鯉」指寄送書信。如:唐朝的張九齡寫道:

「贈鯉情無間,求鶯思有餘」;唐朝元稹的《貽蜀·張校書元夫》:「勸君便是酬君愛,莫比尋常贈鯉魚」。「雙鯉」或「鯉魚」還指傳遞書信者。

唐朝孟浩然《送王大校書》「尺書能不吝,時望鯉魚傳」。唐代元稹《蒼溪縣寄揚州兄弟》詩:「憑仗鯉魚將遠信,雁回時節到揚州。

」——《唐詩宋詞中的「鯉魚」文化》

希望了解的人可以上古代木刻鯉魚的圖……比較有趣的樣子。

如何處理畢業後的有朋自遠方來這類問題?

我不知道你的接待是什麼樣,是從頭跟到尾還是什麼樣子的。如果金錢比較拮据的話,吃個飯什麼的就好,或者其他能幫上忙的地方,比如當導遊啊什麼的。如果沒有很多時間的話,也就吃個飯看個電影什麼就好了,然後說明白你挺忙的沒有很多時間能陪他們遊玩。總而言之,有錢沒錢,有時間沒時間,就是吃個飯就好!哈哈哈。 一毫公...

。朱子這句話如何解 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

陌上誰家少年 遠方我覺得除了距離之外還有難的意思,知己難得,談道者雖極精切,須向苦心人說,可使手舞足蹈,可使大叫垂泣。何者?以求通未得之心,聞了然透徹之語,如飢得珍羞,如旱得霖雨。相悅以解,妙不容言。而這種人很遠 攖遙 朱子所解,為正統儒學常用的詞語,柔遠能邇 聖王時代,遠方夷狄來朝,則近處國家安定...

遠方來的朋友離開後永遠不能再見了,怎樣克服撲面而來的傷感?

依然故我 人生本來就是孤獨的疊加,水流則不腐。身邊的朋友來來去去,留下的不是哪位朋友,而是哪堆記憶。以及那堆記憶背後逐漸成為的你自己。同樣是在知乎上看到的這句話,現在送給你。 bgm17truth 是生死之別嗎?不是你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出境嗎?應該沒有 對方因為某些原因不能出境嗎?應該也沒有 那為什麼...